组织学课件全套PPT课件
发展简史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ight microscope,LM)
16 世纪末荷兰人发明光镜 1665 年英国人胡克命名“细胞” 意大利人马尔比基观察了脾、肺、肾、表皮 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红细胞、精子、肌纤维;格拉 夫发现卵泡 1801 年法国人比沙提出“组织”概念
细胞学说
德国人施万、施莱登(1838、1839)提出了细胞学 说. 内容: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 位;细胞内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反应;新细胞由原有 细胞产生 由于显微技术的提高、组织切片机的发明、生物标 本的固定和染色方法的出现,19世纪下半叶成为组 织学和细胞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到19世纪末人们已 能较正确地描述细胞结构。
用硝酸银将神经细胞染为黑色(镀银染色法) 用醛复红将弹性纤维和肥大细胞的分泌颗粒染为紫色 活体染色,即将无毒或毒性小的染料经静脉注入后, 再取材制成切片观察。如注入的台盼蓝(trypan blue) 可被肝、脾等器官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 在组织化学术,常使用荧光染料染色或作为标记物,用 荧光显微镜观察
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细胞: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成人约有1015 个、200 余种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分泌形成 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组织以不同的种类、数量和方式组合形成器官;若 干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系统
意义
促进了生理学的进步 是病理学的基础 促进人类对自身的深入了解
组织学绪论
研究内容
组织学(histology) 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比较组织学(compare histology) 研究不同动物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 细肌丝 粗肌丝 肌球蛋白杆 肌球蛋白头 肌钙蛋白
组织(tissue)
当代组织学
新仪器、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如图像分析仪、共 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显示细胞和组织中的蛋白质, 提供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可获知亚细胞结 构的蛋白组成、空间分布关系及在细胞不同时期的 变化。 原位杂交技术能在切片上特异性地显示器DNA与mRNA 片断,提供细胞所含基因及其表达的信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将组织学引入分 子水平。 组织工程学技术拓展了组织学的临床应用前景,在 体外模拟培养皮肤、软骨、骨等器官和组织。
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即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 产物]
脂类:锇酸固定染色,呈黑色[用甲醛固定,冷冻切片,
用油红O、尼罗蓝或苏丹类脂溶性染料染色,使脂类(脂肪、类 脂)呈相应颜色 ]
PAS反应,小肠上皮杯状细胞的粘原颗粒
核酸:福尔根反应显示DNA,甲基绿-派若宁反应同 时显示DNA与RNA[切片先经稀盐酸处理,使DNA水解;再用来自组织化学
组织化学术(histochemistry)为应用化学、物理、 生物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与 组织学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技术,在组织切片显示某 种物质的存在和分布状态及定量信息。 分类: 一般组织化学术 免疫组织化学术
原位杂交术
一般组织化学术:组织中的某种结构成分与所加试剂 发生化学反应并呈现某种颜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糖类: 用PAS(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 呈紫红色[糖被强氧化剂过腆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再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lectron microscope, EM)
1932 年 德国人卢斯卡和科诺尔发明电镜,使分辨 率从0.2μm提高到 0.2nm 约二十年后出现超薄切片术(50~80nm)同时,以观 察物体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问世组织学进入第二个 黄金时代。 可观察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即细胞膜、 细胞器、染色体等亚细胞结构,组织学从细胞水平 飞跃到了亚细胞水平。
学习方法
审视角度
组织水平:层次顺序、特征性结构和细胞
细胞水平:主要细胞的分布、结构特点(含重要细 胞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形态和结构相统一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必然表现 培养观察能力:重视实习课和图像观察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将二维图形还原为三维构像
技术简介
光镜技术 石蜡切片术(paraffin sectioning):取材、固定、脱水、 (臵换)、包埋、切片(5~10 µ m 厚)、贴片、脱 蜡、染色 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 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 红色 嗜酸性(acidophilia); 嗜碱性(basophilia) 中性(neutrophilia) 特殊染色:
电镜技术 透射电镜术(TEM)
用于观察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需制备超薄切片 (50 ~80nm 厚)并经电子染色,根据电子束在不同 结构上被散射程度的差异表现为电子密度高(黑或深 灰色)和电子密度低(浅灰色)
扫描电镜术(SEM)
用于观察组织细胞表面结构,具有真实的立体感, 无需制备切片
透射电镜术:组织块(lmm3)用戊二醛与饿酸两次固 定,脱水后树脂包埋,用超薄切片机切片,再经醋 酸铀和拧橡酸铅染色。电子束射落到切片时,随细 胞构成成分的密度以及吸附重金属铀、铅、饿的程 度不同,而发生相应的电子散射。当电子束技射到 密度大、吸附重金属多的结构(如溶酶体)时,电子 被散射得多,因此,射落到荧光屏上的电子少而呈 暗像,电镜照片上呈黑或深灰色,习惯称该结构为 高电子密度( electrondensity);反之呈浅灰色, 称低电子密度 扫描电镜术:不需要制备切片,组织块(约0.3cm大 小)用戊二醛和饿酸固定后,经脱水、干燥,再于其 表面喷镀薄层碳与金属膜。
希夫试剂处理,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如要同时显示DNA和RNA, 则用甲基绿-派若宁反应。甲基绿与细胞核DNA结合呈蓝绿色, 派若宁与核仁及胞质内的RNA结合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