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保主任培训资料

治保主任培训资料

治保主任培训资料治安保卫委员会简称治保会,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群众性治安保卫自治组织,是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动员组织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桥梁和纽带,是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重要形式。

在其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治保会植根于群众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我区治保会在宣传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落实群防群治措施,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区的基层治保会建设还存在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方治保组织名存实亡,治保工作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治保主任能做到的就是要充分履行职责,带领治保队员落实防范承包责任制,开展联户联防联保、治安巡逻、邻里轮流值班、守望等措施落实活动,为一方平安尽力。

作为治保主任要具备“三懂”、“四会”、“一明确”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即:懂得治保会性质、任务,懂“四防”工作的各项内容,懂得有关政策和法律知识;会做群众工作,会调查了解情况,会监控违法犯罪人员,帮教违法青少年,会保护好发案现场;明确治保会搞好安全防范,掌握处置调解纠纷、盘查和基本的报警等技巧和技能。

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不断完善考核,进一步提高治保队伍综合素质。

治保会的组织设置一九五二年公安部颁布了《治安保卫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明确规定了治保会的性质、任务、组织设置、职权、纪律和领导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治保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为适应形势需要,公安部于1988年9月16日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城乡治保会工作的意见》,1990年1月我省省政府发布了《广东省群众治安联防组织的规定》,要求各地建立以治保会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加强治保会组织建设,优化治保会成员结构,合理解决治保会成员的经济报酬,切实加强对治保会工作的指导,这对进一步发挥治保会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3年10月广州市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治安联防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对治安联防组织的成立、队员的招聘、培训、职责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治保会的组织形成有以下二种:1、城镇街道治保会。

2、农村治保会。

治保会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若干必要、可行的工作制度。

是保证治保会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工作,保证治保队伍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所必需的。

根据各地治保会工作经验,治保会实行下列工作制度:1、治保会成员分工负责制。

一般是治保主任抓面,治保委员抓片(块),治保组长抓点(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协作。

(1)治保主任抓面。

治保主任有居委(村委)、党支部和公安派出所领导下,负责本地区的社会治安工作,根据各个时期中心工作和上级公安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指导“一班人”具体组织实施和进行督促检查。

治保会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2)、治保委员抓片(块)。

治保委员协助治保主任做好各项安全保卫工作,并按片分工指导,帮肋若干治保小组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治保委员之间要沟通情况,互相配合,保证工作计划的完成。

(3)治保组长抓点(组)。

治保组长要根据治保会布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开展群防群治,使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2、工作、学习会议制度。

治保会除重大问题应随时开会商量解决外,一般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工作,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参加,根据基层组织和公安机关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工和,学习政策、法律、法令和治保业务及总结本月工作情况和安排下个月的工作。

会议应邀请社区民警参加指导,以便和公安机关的工作保持一致。

会后,由委员分别向治保小级及治保人员传达。

居委治保小组坚持每周举行例会,分别由治保主任和治保小组长主持。

会议内容:一是交流工作情况;二是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组织大家学习政策、法律、法令和治保业务,以及传达公安机关布置的工作等;四是表扬好人好事,改进和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等。

以上各项工作制度对治保会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

3、安全检查制度。

搞好安全检查,使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是治保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全体治保人员要结合每天及晚间巡逻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立即排除,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力求及时整改。

在重大节日前夕,还要组织全体治保人员深入各个角落进行一次全面性安全大检查,重点查要害部门的安全防范的落实和容易发生火灾的物品,以确保节日安全。

4、情况、资料积累制度。

治保会对工作开展情况要及时积累,做好材料的汇集、保管、转递、使之成为现实斗争服务。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治保会一般应建立“六簿”。

①即会议记录簿。

记录会议名称、内容、日期、参加人员、讨论及汇报摘要、会议决定等。

②安全检查登记簿。

记录检查日期、参加人员、检查部位、发现的隐患、漏洞、督促整改的情况等。

③治安情况登记簿。

记录本地区发生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事故和对违法犯罪人员、事故的查处结论、群众反映、提供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事故的查处结论、群众反映、提供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事故的查处结论、群众反映、提供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事故的查处结论、群众反映、提供的各类违法犯罪线索、矛盾激化苗头和缓解情况等。

④整改工作登记簿。

记录帮教会议内容;帮教对角的现实表现情况、帮教对象反映、揭发、检举他人违法犯罪线索、效果等情况。

⑤外调接待登记簿。

记录接待日期、被了解对象(人员)住址、姓名、外调要求、来访单位及来人姓名等。

⑥外来暂住人口情况登记簿。

记录外来暂住人员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和职业、暂住原因、情况、群众反映、提供的违法犯罪线索等。

5、检查考核制度。

由各级公安机关和基层派出所要定期对治保会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考核。

对治保会的工作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考核要求形式尽量简易便行,避免繁琐和搞形式主义。

通过检查考核,促进治保会工作的开展。

对不同类型的治保会,要抓好分类指导,对后进单位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提高、检查考核的情况,作为表彰奖励的依据。

6、表彰奖励制度。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治保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热爱治保工作的积极性,弘扬不畏艰难险阻、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对在治保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市公安局一般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评比表彰先进的活动。

各区公安分局、县级市公安局和基层派出所,可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组织评比表彰先进的活动,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和推动治保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

治保会应遵守的纪律治保会的纪律,《治安保卫委员会工作细则》第28条明确规定:治安保卫人员必有严格遵守下列纪律:1、遵纪守法。

治保人员要模范地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一方面要掌握社会主义法规常识,增强法制观观念,自己带头守法;另一方面,不徇私舞弊;对违法犯罪分子不讲情面,依法处理。

2、办事公道。

治保人员要做到清洁廉明,办事公道。

当处理涉及亲戚、朋友违法的问题时,要依法处理,或采取回避的办法。

同时,不能挟嫌报复,绝对不允许因个人恩怨和其他原因向政府和公安机关进行挟嫌诬告、报复、陷害好人,这是每个治保人员起码应该遵守的纪律。

3、实事求是。

要求每个治保人员按科学精神办事,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对事情不隐瞒也不夸大会发生伤害好人,构成诬陷罪。

这是每个治保人员切忌的,也是每个治保人员起码应该遵守的纪律。

每个治保人员都应严加注意。

治保人员按科学精神办事,按原则办事,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是很重要的一条。

4、和气待人,不打人骂人,不侮辱人格。

即使是对违法犯罪分子也要依法办事,晓之以理,不能随意打骂,更不能乱关乱扣,严禁搞“逼、供、讯”。

5、不泄露秘密。

要求每个治保人员要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警惕性,不向任何人泄露公安保卫工作中该保守的国家秘密,公安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发给的内部学习资料,不要向与工作无关的人员(包括自己的亲人)泄露。

二、治保队员的职责1、宣传教育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协助和组织群众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是治保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治保会的成员不仅自己要熟悉法律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还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结合斗争实际,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和不可做的,哪些行为是正确、正当的,那些行为是不正当的,错误、甚至是违法的。

内容要有针对性。

治保会要针对不同时期群众中存在的麻痹思想和本地区新出现的治安情况,并根据不同气候、季节和各时期的治安情况,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黑板报、墙报、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譬如夏季要根据居民晚间睡觉喜欢开窗、开门的习惯,容易发生偷窃(如钓金鱼)等情况进行防盗宣传;秋季要向群众提醒注意风高物燥,小心烟火,切勿麻痹大意,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对高层住宅要发动信访安装电控防盗门,防止犯罪分子乘机作案。

2、向公安机关反映治安信息和群众对公安机关工作意见要求,并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提出建议。

为了开展群防群治,维护本地区治安秩序,治保会要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治安联防组织,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治保会还应在(村)民区建立安全守望岗,组织群众进行值班守望。

建立和健全值勤制度坚持早、午、晚分批出勤,在值勤中注意发现可疑迹象,作到勤走动、勤观察、勤盘问、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派出所。

3、在发生事故、案件时,应积极抢救伤员和配合公安机关保护现场。

犯罪现场是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的地方,是我们识别和研究犯罪分子活动过程最直接、最实际的场所,也是获取罪证、揭露犯罪最重要的地方。

因此,现场保护行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及时破案,抓获罪犯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案件发生后,从发生案件到公安人员到达现场开始勘查,通常都有一段时间的间隔。

在这段时间间隔里,由于种种原因,会使刑事犯罪现场的原始状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遭到破坏。

例如:案件发生后,由于事主急于清点失物,死者家属抚尸痛哭,周围群众好奇围观,以及刮风下雨和采取救急措施等都会使现场的原始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所以,治保人员在接到群众报案或直接发现案情后,要立即组织力量,严密地保护好现场。

这对协助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和提供有关线索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好现场,侦查人员都能有可能观察到现场的原始状态,并可以分析,判断犯罪分子作案情况。

现场情况是罪犯作案活动的客观反映。

犯罪分子在现场动了什么,没动什么,留下什么,没留下什么,从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判断案情,确定侦察方向至关重要。

如果现场原始被破坏,侦查人员就很难对罪犯的作案活动,作案方式和作案规律作出准确的判断。

保护好现场,是收集物证、揭露罪犯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