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体验——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案例一、背景分析1、教材简介: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因而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3、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动手操作学习为主,以同桌合作学习为辅,通过学生的找、摸、画、涂、比较、自学、操作、想象、估算等方法理解面积的意义和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操作等认识活动,学生会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
同时感受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必性。
(3)情感目标: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进一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课堂写真(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出示一红一蓝)看到这两张纸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呢?生1:这两张纸都是长方形的。
生2:红的纸比蓝的纸要小。
生3:红的纸的面积比蓝的纸的面积要小。
师:你知道面积,(随机板书:面积)你能指出它们的面积是哪一部分吗?生1:用手指指了这两张纸的外围的一圈。
师(看了看全体同学),你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稍过一会儿)生2:我认为他的不对,他指的是周长。
生3:面积我认为是用周长围起来的里面的这部分。
师:对,面积就是这张纸表面的大小,那用手势该怎样表示呢?得出应该用手掌摸整个面的大小。
学生一起表示一下。
师: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1)面积的含义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摸一摸课堂作业本的封面的面积,再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生1:课堂作业本的面积比数学书的面积要大。
师:刚才我们摸的是课堂作业本和数学书的哪一部分?(生答是封面部分),那么我们讲的时候应该怎么讲呢?生2:课堂作业本封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要大。
师:再摸一摸课桌面的面积,看一看黑板面的面积,你又有什么发现?生: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要大。
师:指一指铅笔盒的面积在哪里,喝水的水瓶的面积在哪里?(生指出了立体图形的面积)师小结并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生活中物体的表面画下来就变成了平面图形。
(出示)你能找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指哪一部分,用画斜线的方法在作业纸上表示出来。
(学生先画,并指一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再交流)(前面四个图形没有问题,第五个图形有的同学涂成,有的同学没有涂)师:你们涂得都和这位同学一样吗?生1:我认为第五个不同意,我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没有确定。
生2:我也认为是这样。
师:怎样才能使这个图形有面积呢?生3:应该在外加一条线,(并指名画一画)得出:必须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设计意图: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用观察法比较面的大小,得出面有大小,进而概括出面积的意义,水到渠成。
】(2)面积的比较师:找出信封中红(6×18)绿(9×12)黄(6×8)三种不同颜色的纸片,比一比其中两张纸的面积大小,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比的?小组活动后交流:生1:用眼睛一看就知道绿纸的面积比黄纸的面积要大。
生2:我们把绿纸和黄纸的的一个角对齐(并演示),绿纸的外面还多出了好多,所以绿纸的面积比黄纸的面积要大。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方法叫重叠法。
生3:我们用重叠法比较出了红纸的面积比黄纸的面积要大。
师:有没有比较出红纸和绿纸的面积的。
生1:我们认为红纸的面积比绿纸的面积要大。
生2:我们认为红纸的面积和绿纸的面积一样大。
师:请用你的学具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或帮你作出判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量的方法的,我们量了下红纸的长是18厘米,宽是6厘米,(18+6)×2=48厘米,绿纸的长是12厘米,宽是9厘米,(12+9)×2=42厘米,48﹥42,所以红纸的面积比绿纸的面积大。
生2:他们算的是周长,而我们现在比的是这两张纸的面积,他们的方法不对。
我们先是利用重叠法,然后把红纸多余的部分撕下来,放在绿纸多余的部分上正好,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红纸和绿纸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师:你们认为这个小组的方法好吗?为什么?生3:不好,他把纸撕坏了,如果这是两张铁皮的话,用这种方法就比较不出来了。
师:对,这个小组虽然比较出了它们的面积大小,但是把这个物体破坏了。
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生4: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红纸和绿纸的面积是一样大的,不过我们是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采用摆一摆的方法得到的。
生5:我们也是摆一摆的方法,我们用的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红纸上我们摆了18个小长方形,绿纸上也摆了18个小长方形,因此红纸和绿纸的面积是一样大。
生6:我们也是摆一摆的方法,红纸上我们摆了18个小长方形,绿纸上摆了12个小正方形,因此红纸的面积比绿纸的面积要大。
师:你们认为他们的方法怎么样?生7:我认为他们的方法不对,他们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小不一样,摆出来的结果不能直接比较。
师:对,看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能只是数方格,还得统一方格的大小。
在测量或计算时必须统一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有意安排了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教学面积单位师:计量图形的周长要用什么单位?有哪些?生回答,师板书:周长: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师:那么计量面积又用什么单位呢?用长度单位吗?生:要用面积单位!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书)【设计意图:从周长和面积区别到引出长度单位,再到引出面积单位,直接明了,流畅自然。
】三、课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是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面积单位间进率的基础。
然而对于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只有让他们做过、争论过才会让他们记得更牢。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一)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让学生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中自己“悟”出的知识总是美的,总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画一画、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的含义;在体会到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如让学生用手势指一指面积是哪一部分(尤其重视指的手势),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势,却使学生明白了面积是面的大小,而不是线的长短;在比较红纸和绿面积出现不同意见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和想法,在活动中学生找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有效的交流,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1、有效的交流有助于凸现学生原有认知中存在的认知盲区。
新课程下的课堂呼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原有认知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寻找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本节课的开始,从看到这两张纸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在交流中使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学生脑子中有“面积”的概念,但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存在着不清楚的界线,这正是进行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和解决的重点。
2、有效的交流能有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判断,让学生认识到了正确的并不等于合理的。
在学生比较出红纸的面积比绿纸的面积要大这种情况时,我没有直接作出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解释、质疑、评价、补充,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在交流中得出第一种方法它存在的不合理性(破坏性),清楚了第二种情况问题出在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从而很自然的得出比较物体面积大小需要统一标准(即引出面积单位存在的必要性),使学生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实现“量的累积”到“质的合理建构”的飞跃。
总之,合理必要的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的禀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师生、生生间才能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有效的活动必然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趋于丰富、全面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