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力状态影响水质——压力、流速直接反映水力状态:
1)流速与浊度的关系:
其一,水体对管壁冲刷作用,是增加水体浊度的过程;
其二,水体悬浮物向管壁附着或沉淀作用,是水体自净的过程。
当流速较大时,冲刷作用大于沉淀作用,表现为浊度升高,水损也较大;
当流速较小时沉淀作用大于冲刷作用,表现为浊度降低,水中各种物质容易沉积而污染水质。
微生物亦因此容易生存。
实验发现,流速的变化是影响浊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2)低压容易造成用水困难,高压容易引起爆管。
2 低余氯无法有效灭火微生物,水质容易恶化;管道余氯高,容易产生氯仿等致癌消毒副产物,影响人体健康。
3 氧化还原电位高低变化趋势,可以帮助判断消毒效果。
通常余氯/总氯降低的同时,氧化还原电位也同时降低。
4 浊度大,容易给细菌、微生物提供生长载体,繁殖倍快,余氯消耗过快,水质容易恶化,如果加之水龄过长,容易引起水质事故。
5 溶解氧可帮助判断水龄;溶解氧在输送途中,由于氧化作用,会逐步消耗,对制厌氧细菌生长抑制作用。
6 PH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有其适宜的pH环境。
出厂水的pH值调节到7.0~8.5,可以提高水的化学稳定性,减少混水的发生。
7 电导率反映水体的离子活度,研究表明硫酸根离子会加快管壁腐蚀钝化层铁释放,产生混水;黄水/锈水的由于铁离子浓度大,电导率升高。
8 色度直接给用户直观感受,表面判断水是否清洁。
9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因素,同时可表征不同季节水温变化时的管网水质变化。
水质管理者始终会关注以下问题:
1. 有了监测数据,数据反映了什么,如何理解,应该关心什么?
2. 偌大的管网,监测点设置有限,没有监测点的地方水质如何?
3. 现行管网中,有没有水质的风险区?在哪里?
4. 水质风险区如何改善或消除?
5. 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怎么制定?
获得监测数据,完成了宝贵信息的测采,但挖掘信息的价值更加重要。
水力、水质多参数监测+ 水动力水质模型——水质管理的方向
1. 利用多参数水质监测技术;
2. 利用水动力水质模型,拓展有限测点和信息系统的价值,清晰展现整个管网中的水质状况、可能的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如改变调度方式、消毒或二次加氯策略、改变管网结构规划、管网冲洗或死水排放方案等)及效果;
3. 利用模型找到水质风险区域(多水源的边界、水龄长的区域、供水末端等)和关键区域(如发生水质事故,影响大),优化水质监测点的布控;
4. 优化后的监测点在监测水质的同时,继续为模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模型又为整个管网的水质管理提供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