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三氯乙烯(TCE)是我国的职业危害高风险毒物,每年都有很多工人因为TCE职业危害而死亡。

TCE所致职业病有两种,一种为TCE所致中毒,一种为TCE所致药疹样皮炎。

最近国际癌症登记组织把TCE登记为确认致癌物。

1900年代,由于对其治疗方法尚没能完全掌握,病死率高达16.9%~100%。

进入2020年以来,由于对激素剂量和使用方法的有效掌握,病死率明显降低。

如某市2020~2020年5年间,共报告TCE所致职业病83例,只3例病死。

常用作清洗剂
TCE又称“三氯水”、“洗板水”,常作为清洗剂与干洗剂,广泛应用于五金、电镀、电子、玩具、印刷等行业。

如电子行业被用于清洗线路板,五金行业被用于清洗金属材料,电镀行业被用于清洗金属材料,洗衣行业被用作干洗剂。

常见症状与体征
TCE是一种高度致敏毒物,容易经呼吸道与皮肤进入体内。

病情程度与车间空气中TCE浓度高低无关,仅极少数人发病。

一般入职30天左右发病。

某科技有限公司一女工,从事电路板清洗工作,作业车间气味非常重。

起初闻到后,她成天只想睡觉,她以为是工作太累,没太在意。

16天后,两边耳根起了一些疹子并发烧,以为是感冒,就去诊所买了一些平时经常吃的感冒药。

三天后仍未见好转,反而在下颌、脖子、胸前、背部、四肢都先后出了疹子。

诊所医生以为是麻疹,当作麻疹治疗。

有一天,她看到职业病防治宣传材料,怀疑自己的皮疹跟职业有关,就去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来经过专家现场调查与诊断,确认为TCE 引起的皮炎。

住了30多天院后,痊愈出院。

典型的TCE所致药疹样皮炎,表现为皮肤起疹子、瘙痒,
发烧,口腔溃烂,吃饭疼痛,容易疲劳,成天昏昏欲睡。

疹子的部位遍布手脚、面部、脖子、胸部等地方,呈两边对称性,经数天后发展到全身。

如不及时脱离原有岗位,治疗不及时,最后会因为肝脏等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职业危害识别
为防控TCE职业危害,用人单位应开展职业危害识别,包括职业接触识别、敏感人群识别,以确定产生TCE危害的工种与岗位、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对每批可能含有TCE的溶剂进行抽样分析,以确定是否含有TCE。

在前三个月工初期内,用人单位应进行“工初观察”,安排专人每日观察新上岗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如有发热、皮疹(炎)等,要立即安排职业健康检查与治疗,并调离原岗位。

三个月工初期后,不宜频繁轮换从事TCE作业的劳动者。

严禁安排曾患有TCE药疹样皮炎的病人再次从事TCE作业。

在职业危害识别基础上,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相关职业人群接触TCE的风险水平与性质,同时制定必要措施消除危害或降低风险。

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TCE在工作场所的逸散范围、产生最大浓度的时间段、可能接触TCE的劳动者和接触时间、接触量的影响因素等。

预防控制措施
TCE职业危害风险控制,同样遵循职业病防治的优先等级原则,即首先消除风险,其次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再次个人防护与职业健康监护。

其中,消除风险,主要是采用其他低危害健康物质,如医用酒精、脂肪酸盐或烧碱、右旋柠檬烯替代TCE,尽量从源头上消除风险。

工程控制措施。

工作场所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合理布局,并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

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采取集中空调系统的工作场所,其换气量除能保持冷、热
调节外,其新风量不低于每人30m3/h。

局部通风装置,应满足一定要求,如排毒罩口应尽量靠近发生源并加设围档,吸入排毒罩口的路径不应通过操作者的呼吸带,污染空气排出路径不能流经劳动者等。

自然通风,可通过门窗与屋顶天窗进行,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在屋顶安装排气扇或排风导向板以提高空气流速。

当通过天窗排出时,屋顶应避免设置机械通风进风口。

可能突然产生大量TCE的工作场所,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的排风系统和事故排风的排风系统共同保证。

工作场所空气中TCE浓度应符合接触限值的要求。

排出到外环境的空气需净化处理。

管理措施。

用人单位采购可能含有TCE的溶剂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合格的挥发性组分检测报告原件。

采购后,应对每批可能含有TCE的溶剂进行抽样分析,以确定是否含有TCE。

用人单位应通过劳动合同、警示标识等媒介向劳动者告知可能遇到的职业危害。

用人单位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避免TCE泄漏。

班前检查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在班中观察防护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及时盖好盛装TCE的容器,降低危险。

控制温度,防止溶剂过热。

用人单位在从事职业病防治各项活动时应做好记录,并长期妥善保存。

用人单位应建立TCE使用档案,并定期更新。

档案的内容包括年使用量、存在的岗位、检测结果、接触人员等信息。

行为控制。

劳动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严禁在工作场所进食饮水或吸烟。

无关劳动者不要接触TCE或进入TCE工作场所。

如需进入,要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严禁把TCE带出生产区域。

严禁将TCE用于除生产外的其他用途,如用TCE清洗衣服、家具或皮肤等。

职业健康监护。

用人单位应依法开展职业健康体检,体检
项目与周期应符合《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的要求。

劳动者如患有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过敏性皮肤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职业禁忌证,则不能从事TCE作业。

TCE药疹样皮炎、TCE职业中毒患者的处理原则执行《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
38)与《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GBZ
185)。

个人防护措施
若危险源不能消除,工程控制达不到要求,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须依照《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
195)、《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的相关要求。

用人单位在发放个人防护用品时应做相应的记录,并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个人防护用品。

TCE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为呼吸道和皮肤,应重点考虑呼吸防护和皮肤防护。

呼吸防护:进入TCE有害环境前,应先佩戴好呼吸防护用品;在有害环境作业的人员应始终佩戴呼吸防护用品。

当使用呼吸防护用品过程中感到异味、咳嗽、刺激、恶心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有害环境,并应检查呼吸防护用品,确定并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进入有害环境,若无故障亦应更换有效的过滤元件。

皮肤防护:TCE有可能飞溅到眼睛时,需配备符合《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GB
14866)规定的眼部护具;严禁TCE接触者徒手接触TCE,应佩戴氟橡胶防护指套或手套。

用人单位应培训TCE接触者正确使用和保管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时,要确保呼吸防护器与面部的密合。

呼吸防护用品的过滤元件使用后,应单独密封存放,记录使用时间,如两次使用时间间隔较长,应提前更换过滤元件。

应急处置措施
可能发生急性三氯乙烯职业危害(如存在泄漏可能或大量使用时)的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应急撤离通道与必要的泄险区,配置现场急救用品、个人防护用品。

如配置冲洗设备,提供应急冲淋装置和洗眼器。

若皮肤已有接触,应尽快冲洗。

冲洗设备应用取方便,且不妨碍工作,保证在发生事故时能在10s内得到冲洗。

冲洗用水应安全并保证其持续流动,设置冲洗设备的地方应有明显的标识,醒目易找。

若三氯乙烯发生泄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用蛭石、干沙土、水泥粉等密封泄漏容器,喷水冷却容器。

注意通风、洗消。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密闭空间,并尽可能迅速切断泄漏源。

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应急处置方法根据泄漏量大小有所不同。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发生三氯乙烯职业危害的事故现场警示标识的设置。

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
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设定,应用黄色区域警示线将事故现场与其他区域分隔开。

现场病人的医疗救护。

眼部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min,彻底清洗上下眼睑,如佩戴隐形眼镜,清洗时需摘除。

皮肤接触,应脱去受污染的衣服,然后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吸入患者,应将其转移至新鲜空气处,避免阳光直
射;若呼吸停止应给予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给予心肺复苏。

以上所有情形应急处置完毕后,均应及时送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