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肥胖发生的机制论文

肥胖发生的机制论文

关于肥胖发生的机制报告一、前言半个世纪以前,世界上只有不到1亿的肥胖者,70亿营养不良的人。

而现在,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大约是16亿,并且很多肥胖的人都伴有各种疾病,糖尿病者有2亿3千万之多,超过10亿的人有高血压,每年有大量的人死于与肥胖有关的疾病[1]。

世界卫生组织对79个国家估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临床诊断患肥胖症人数2.5亿,预计到2025年肥胖症患者将是1995年的两倍,且每个月有15万人因过度肥胖导致的各种疾病而死亡[2]。

《2010 年欧洲健康报告》表明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33 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有六分之一的成年人为肥胖,并以墨西哥和美国为首最为严重;欧洲则以英国为代表的成年人最胖[3]。

最新的研究表明,肥胖是最重要的致癌因素。

2002 年我国关于国民饮食状况调查显示有2.6亿人口体重超重或肥胖,成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了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有1.6亿人(或成年总人口的18.6%)遭受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的折磨,有1.6亿人承受动脉硬化的痛苦,超过2000万人已被诊断患有糖尿病,占成年总人口的2.6%,与1996年数据相比,主要大城市中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由4.6% 提高到了6.4%,中小型城市由3.4%提高到了3.9%。

据新化社官方报道,我国已有7000万至9000万人属于临床意义上的肥胖。

陈超刚博士认为,到2015年将会有2亿人严重超重[4]。

BMI指数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未来所能承受的压力限度。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BMI指数每增加2,冠心病和中风风险分别会增加15.4% 和6.1%;指数达到24,同时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可能性将超过90%。

最为关键的是,腹部肥胖意味着脂肪填进了腹腔内脏器官的间隙。

腹部肥胖状况严重的人患糖尿病(也可能由遗传导致)的风险超出常人3倍,患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也要高出2倍。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分布之广,已经达到令人不安的程度。

人体的体重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相对不变的固定体重,包括骨骼等重量;另一部分是可变体重,包括水分,肌肉,脂肪等重量,出现躯干性肥胖的年龄,男性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在更年期之后较易发生,肥胖对健康的危害程度是随肥胖程度递增的。

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TOTF)指出,肥胖将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

中国医学认为减肥应从饮食、运动、中药健脾化痰、调补肝肾等方面着手,用以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将人体多余的脂肪代谢掉,从而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相传在我国元代,朝廷中就有专门给皇宫贵族们在御膳中加入中药来改善肥胖体质,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就曾记述了许多能利水、消肿、减肥、润五脏的饮食方法,至今仍闪耀着中国传统食疗学的光彩。

本文主要从如何安全有效地防治肥胖症一直都是医学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肥胖症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二、正文脂肪是人体正常的组织成份,对于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体内脂肪过多积累可造成肥胖。

肥胖是指相对于瘦体重而言身体的脂肪量过多,它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肥胖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及某些肿瘤( 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 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生有关。

[5][6] 当前,肥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全球约有16亿成年人面临着超重,4亿人患有肥胖症。

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32.1%和9.9%。

肥胖不但会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疾病,还会使人早逝。

有数据表明,肥胖者早逝的危险是非肥胖者的1.3—2倍。

治疗肥胖的关键是找到肥胖相关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超过600个基因位点与肥胖发生相关。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肥胖儿的比例也不断增高,这不仅给儿童造成某些心理压力, 也影响到其某些生理机能的发展。

如肥胖儿可出现早熟、脂肪肝、运动能力下降等。

这些均影响了儿童的正常发育,带来相当严重的影响。

[7]既然如此,首先应当简要介绍一下关于肥胖的概念。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

单纯性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

而其病因则是由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大多认定为多因素遗传,父母的体质遗传给子女时,并不是由一个遗传因子,而是由多种遗传因子来决定子女的体质,所以称为多因子遗传,例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就属於这类遗传。

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肥胖的机率,如果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可能肥胖的机率升高至70%~80%。

其次就是社会观念,很多人都有着能吃就是福的想法,现今社会,食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美食常在引诱你,再加上大吃一顿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娱乐,这当然成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再次就是心理因素,为了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少人也是用吃来作发泄,“化悲愤为食欲”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这都是引起饮食过量而导致肥胖的原因。

最后可能是由于运动的因素,运动有助消耗脂肪,在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工作的机械化,家务量减轻等,使得人体消耗热量的机会更少,另一方面因为摄取的能量并未减少,而形成肥胖。

胖导致日常的活动越趋缓慢、慵懒,更再次减低热量的消耗,导致恶性循环,助长肥胖的发生。

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目前临床用体重指数(BMI)来评价:<18.5 kg·m-2者为体重过低,18.5~23.9 kg·m-2为正常范围,≥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BMI增高的患者不是脂肪增多,而是肌肉或者其他组织增多。

由此可见,肥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体重,痰组织、脂肪组织、沉积,能量摄人,人类有机休:生物学和行为学相互作用和能盘消耗。

其中每个成份都包括许多影响因素, 摄入不仅指全部能量摄人, 而且包括摄入的营养组成, 饮食的可口性,不同氨基酸组成和影响摄人食物代射的其他分子。

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和安静代谢率,食物的生热作用, 运动能耗, 温度导致的生热, 应激导致的生热等因素. 生物学与行为学的相互作用很复杂, 是指营养或能量摄人与能量消耗的相互作用, 其差异受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条件的影响。

如肝或骨骼肌中代谢酶的遗传差异可影响脂代谢效果, 或一定饮食条件下物质利用会强烈影响能量平衡和体脂积蓄。

这些是宏观方面对肥胖的研究,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从肥胖产生的机制方面进行细致的论述。

对于肥胖病的发生机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许多的学说,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无一个学说能较完满地解释肥胖的成因。

我们现将几种较有影响,有一定代表性的学说介绍如下:1、摄食中枢的功能异常在人类的中枢神经中存在对摄食进行直接调控的神经细胞群。

其位置在下丘脑,一为腹内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刺激前者和或破坏后者可产生饱胀感,引起摄食下降或拒绝进食,而刺激后者或破坏前者则产生食欲亢进,进食量增多[8]。

下丘脑处血脑屏障相对薄弱,这一解剖学上的特点使血液中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易于向该处移动,从而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

给予下丘脑处或外周围一些神经肽,神经递质和药物,可改变食物的摄入。

胆囊收缩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可引起饱感,而某些神经肽则能增加食物摄入。

[9]一些研究表明,下丘脑神经细胞群存在两种对葡萄糖有感受性的神经元,即葡萄糖受体神经元和葡萄糖敏感神经元,前者位于饱中枢,其上有葡萄糖受体,后者位于饥中枢,其上有胰岛素受体。

各种化学物质如葡萄糖、二氢丁酸、游离脂肪酸、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等可通过对饱中枢和饥中枢的作用,引起中枢产生饥饿感或饱胀感。

下丘脑在调节体重方面起重要作用,是调定点的调节部位,毁损下丘脑腹内(VMH)可刺激体重调定点,产生食欲亢进,造成肥胖。

相反,毁损下丘脑外侧(LHA) 引起摄食下降.前者称为:“饱中枢”,后者称为“饥中枢严”,调定点食欲变化的程度与毁损的程度(损伤持续的时间、强度)成正比。

下丘脑的另一些区域也参与控制食物摄人和能量消耗,另一些脑区,如Posetma区和脑干背侧迷走复合区。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毁损所致的体重增加,常伴有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及交感神经活动下降。

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这些改变,导致能耗减少,胰腺胰岛素分泌增加,当伴有食欲亢进时,胰岛素增加可引起体重快速增加。

给予下丘脑或外周组织一些神经肤、神经递质和药物,可改变食物摄人情况。

胆囊收缩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和Bombesin可引起饱感, 而神经肤Y、肤YY和Goilinm 可增加食物摄人。

在经典的神经递质中, 去甲肾上腺素通过:受体作用GABA,通过GABA受体作用,可增加食物摄人情况。

而5-羟色胺导人下丘脑后,优先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人情况。

然而这些分子没有一个能在体重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由于缺乏简单的、快速的、反映体内能量平衡控制的生物学检测方法,很难确定调节能量平衡的分子。

2、高胰岛素血症一些研究显示: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往往血浆胰岛素水平呈较高水平,且血中胰岛素水平和肥胖度呈正相关[9]。

体重下降后血中胰岛素浓度也相应回落。

肥胖者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过多, Ogilrie对肥胖者剖检结果表明,其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肥大。

肥胖者的高胰岛素血症还与肝脏对胰岛素清除率低下有关。

肥胖者肝脏胰岛素清除率与肥胖度呈负相关。

血浆胰岛素浓度与体脂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9]。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的合成和抑制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利用,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促进糖元合成。

因此,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肥胖的中枢机制认为: 肥胖产生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产生及过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脂肪合成, 促葡萄糖进入细胞, 促进糖原合成。

脂肪细胞中贮存的中性脂肪,根据身体生理需要在细胞内脂酶(HSL)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人血。

(脂肪分解受激素水平的影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ACTH、生长素、胰高血糖素等促进脂肪分解,而胰岛素、腺昔、前列腺素(PEG2)等抑制脂肪分解。

脂肪分解产物游离脂肪酸一部分用于脂肪再合成,甘油释放人血。

一部分在脂肪组织内的甘油激酶的作用下再利用。

研究肥胖动物发现: 肥胖时甘油激酶的活性增高。

有报道: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细胞中甘油激酶活性与肥胖度无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