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特点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特点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特点秦为胜.高山高原气候是由于地形地势因素,形成具有特殊性的非地带性气候,由于光、热、水随海拔而变化,而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如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植被、农业分布具有明显垂直变化明显。

一、高山高原气候主要气候要素分布规律:高山高原气候主要特点有:①气温和热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对流层内,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

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大约是0.50C/100米;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大约是10C/100米。

在比较潮湿的山地迎风坡,基本按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到山顶,而在干燥、气流下沉的背风坡则按干绝热垂直递减率从山顶向下气温递增至山麓,因而在山区,有时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天气现象,受干绝热递减率影响,在高山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股干燥而炎热的下沉气流,使农作物干枯或者死亡,甚至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气象上称这种气流为焚风,称这种现象为焚风现象。

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

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

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②光照一般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光照强度一般随海拔每升高100m,增加4~5%。

③在迎风坡,降水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半山腰降水最多,形成最大降水高度,过了最大降水高度后,又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总体上往往是迎风坡降水多,而背风坡降水少,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山坡上以昼雨为多,而河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还揭示一种天气现象。

“巴山夜雨”的谚语,就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

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平均1年中夜雨67%,春季夜雨69%。

四川盆地周围多高山,晚上山顶气温下降快,山顶的冷空气下沉到盆地谷底,将盆地上的湿热空气挤压抬升,湿热空气在抬升过程中受冷凝结致雨。

④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

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小。

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

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

⑤在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方面,水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多数情况下,山地上部因气温低、云雾多,相对湿度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区也有相反情况,山顶冬季云雾较少而相对湿度小。

山谷和盆地相对湿度日变化大,夜高而昼低,午后最低。

山顶相对湿度日变化一般很小。

⑥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高海拔地区气压明显偏低,如青藏高原明显高寒、缺氧、低气压。

下面是气压随海拔变化表:二、高山高原气候分布规律:高山高原气候一般是指在大型高原和大型山地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气候类型,它们的共同点是海拔高,它们多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带,主要有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帕米尔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北美落基山脉,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与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等。

三、高山气候主要特点:在低纬度高山地区,自下而上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永久积雪带,反映出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

高山气候的总体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较少。

成因是由于地势高,气温低,降水较少。

在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最大降水高度附近,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由于气候的垂直分布明显,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异常显著,它受地形地势的影响特别是海拔高度的影响特别明显。

高山气候表现出气温低、气压低。

而严寒、低气压、缺氧的环境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是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就是高山病的表征,日照时间长,强紫外线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是暴露的皮肤、眼睛容易发生损伤,皮肤损伤表现为晒斑、水肿、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及皱纹增多形成等。

高原地区太阳光中的强紫外线辐射容易引起眼睛的急性损伤,主要是引起急性角膜炎、白内障、视力障碍及雪盲症。

多露、多风是其又一明显特征。

高山上的气候在一曰之间的变化多端,无论是在夏季或冬季,经常大雾涌至而将整座山陷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将四周的能见度突然间降低。

高山多风是因为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悬殊,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热及由于热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经常产生空气流动的现象。

又因为高山上对空气流动阻力较风大而多。

冬季降霜雪,夏季多热雷雨。

降雨之际多冰雹。

高山上的夏季热雷雨多在午后。

高山气候是由海拔高度因素造成的非地带性气候。

该气候区垂直自然带同赤道向两极出现的水平自然带相类似,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以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其基带与水平地带性决定的自然带一致,雪线高度与气温称正比,与降水成反比。

高山气候主要影响因素为山体纬度、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差异在低纬山地, 高山气候山麓为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

这种变化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

2)山地垂直气候带打上了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

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降水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山腰往往最湿润,形成森林自然带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

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四、高原气候主要特点:海拔高、地面广、起伏平缓的高原面上形成的高原气候特点为: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辐射增强,紫外辐射增强尤为明显;但有效辐射也增大。

在有积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辐射减少,故净辐射比同纬度平原小;②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③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④风力大。

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地区,如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积很大,高原气候的特点更为突出。

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有:①由于高原上大气厚度小,水气等含量少,故辐射强度大,紫外辐射强度增加多。

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年辐射量比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约高1倍。

同时,高原有效辐射大,故辐射差额小。

②高原气温日变化显著。

青藏高原气温日变化约比中国东部地区高1~2倍。

③高原面向海洋气流的边缘是多雨带,而高原内部与背向海洋气流边缘则雨量少。

青藏高原南麓的乞拉朋齐(印度)平均年降水量达11429毫米,而高原腹地、西、北部降水量不到100毫米。

整个青藏高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④由于青藏高原地表气温年变化和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不同,使冬、夏季的温度梯度方向有差别,因而有高原季风现象存在。

云贵高原是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的总称,包括贵州省,云南省哀劳山以东地区,广西的北部地区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交界地区,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

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在地形上虽说是一个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

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在气候特色和自然景观方面还有着不完全一的特点。

贵州高原的气候特色,可以简单概括为:雨量较丰(冬季多冻雨),雨势和缓,雨日较多,全年多云雾,少日照,气候湿润,温度年变和缓,有冬缓夏凉之感。

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优越而又奇特,它的地理纬度偏南,使它具有低纬度亚热带的气候特色,但是它的海拔高度较高,又使它不完全同于亚热带的气候。

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的丰富了云南的自然景观和它的气候状况,使云南高原的气候别具一格,另有特色。

从温度特征来说,云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总的可以说是: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温度适宜,四季如春,一年之中分不出明显的四季变化。

例如云南昆明海拔约1900米,但其纬度较低(北纬25°),冬季一般不受寒潮影响,而且经常在来自印度洋暖气团控制下,多晴天,冬春相当干而温暖;夏半年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日多,加以海拔高,所以夏季温度偏低,一年中干湿两季分明。

在纬度、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三者综合影响下,气温季节变化较小,高原上四季如春,所以昆明有“春城”之称。

而贵州境内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冬半年经常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冷空气与暖空气相接触,形成气候上有名的“昆明准静止锋”.贵州冬半年经常在静止锋笼罩之下,阴雨天气特别多,素有“天无三晴”之说,冬季较冷;夏半年,受到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B、南岭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水分C、海拔 D热量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带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

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

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做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

阅读上述材料并完成3-5题。

3、材料中所述的“搬家”或“转场”在地理学中被称为A、迁移农业B、混合农业C、乳畜业D、游牧业4、材料中所述地区与季节对应关系较为科学的一组是A、山前平原—夏季B、高山-春季C、河谷低地-冬季D、沙漠-秋季5、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于A、垂直地带性分异B、非地带性分异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读下图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回答6~8题。

6、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亚寒带7、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的主导因素是()A.水热差异B.水分状况C.热量条件D.土壤差异8、一般来说,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A.北纬10°,海拔4000米处B.北纬40°,海拔4000米处C.北纬10°,海拔1000米处D.北纬40°,海拔1000米处【答案】1、C 2、B 3、D 4、C 5、A 6~8:C、A、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