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开创全区人才工作新局面——南通市港闸区人才工作情况简要汇报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狠抓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摆在战略高度,作为“富民强区”的关键举措,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全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持续的人才支撑。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才工作宏观管理力度我们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全区“三个文明”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关键举措,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
1、健全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
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及时将区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调整充实了小组成员,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
实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总结部署全区人才工作,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全区涉及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力求科学决策。
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确保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力量不削弱,各项工作能到位。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人才意识,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加速力”的战略思想,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完善统筹规划、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出台了《港闸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责任制》,强化各成员单位职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才工作的组织程度,我们还先后出台了《港闸区委人才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区委领导与专家联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有效保证了全区人才工作的整体推进。
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需要,我们及时出台了区人才工作信息员工作细则,聘请了各街道、各乡组织委员或人事助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事干部等20余名同志作为全区人才工作信息员,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建设。
组织领导的加强和网络的进一步健全强化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良好格局。
2、结合区情,制定加强人才工作的有关文件。
在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找出差距的基础上,详征博纳,借鉴兄弟县市的做法和经验,几易其稿,起草下发了我区《关于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意见》着力体现为港闸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的宗旨,充分将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与港闸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理念,同时在具体措施上求创新,求突破。
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将全面指导我区今后五年的人才工作。
紧抓“人才特区”建设的机遇,及时出台了《“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意见》和《港闸区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办法》,对我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制定了《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乡村社区优秀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人才工作的配套文件,这一系列制度文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区人才工作规范有效开展、全面提升我区人才工作整体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3、顺应形势,适时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
近年来,港闸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但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为了迅速扭转人才工作被动局面,有效缓解人才紧缺问题,切实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区委决定召开人才工作大会。
我们先后召开了基层党组织分管书记、党政人才代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代表、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座谈会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摸准我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找出不适应新形势的突出问题以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分析原因,为全区人才工作的宏观决策管理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也为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作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去年11月份,我区召开了“人才工作暨科技英才表彰大会”,这是我区第一次召开的大规模人才工作会议,吹响了向“人才强区”进军的号角,对我区下一阶段的人才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培训锻炼,拓展人才成长空间我们坚持把人才的培育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从知识存量和增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调整人才“智本结构”,提升“第一资源”。
(一)加强学习培训,开阔党政人才的理论视野每年我们均要举办党政人才轮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各类政治理论培训班,参训人次均超过2000人次。
2003年上半年,我们以原闸西乡为试点,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组织活动,并及时出台了《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实施意见》,向全区推开创建活动,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学习。
实行干部在职自学制度,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蔚然成风;电脑、外语等技能培训也正全面展开。
2005年,全区电子政务培训中,上至区领导,下至普通工作人员,都认真参加培训,考试通过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创新干部培训方法,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教学反馈的基础上,根据个体需要,依托党校开展菜单式培训,确定了包括政治类、法律类、经济类等多类培训课程供学员选择,突出了教育培训的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
邀请高等院校专家、市委党校教授开设专题讲座,牵头组织市场经济研讨沙龙,组织青年干部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以及全区农业、工业、三产、个私、外经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
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全区党政人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业务素养有了显著提高。
(二)注重实践锻炼,提高青年人才的执政能力我们着重将实践一线打造成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的崭新课堂。
一是试行助理制度。
将优秀年轻人才置于一定的岗位,锻炼和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
2003年初,我们在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基础上,选拔了12名年轻干部担任部门局长助理或乡镇长助理。
通过两年的实践锻炼和组织培养,目前12名同志除1人调出外,其余全部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二是挂职艰苦岗位。
从2005年开始,我们对新提拔的干部实行半年至一年的艰苦岗位挂职工作期。
先后有14名新提拔的副科职(级)干部到拆迁、信访、矛盾调解等岗位挂职锻炼。
对于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我们也计划地组织他们到街道、乡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工作。
三是参与中心工作。
有分期分批地组织区机关干部参与城市化建设等全区中心工作,经受改革和发展实践的锻炼和磨砺。
先后有30名同志被抽调到招商局从事经济一线工作,有400余人次被抽调参加防非、城市化建设、五城同创等全区重点工作。
前不久,我们还从区级机关抽调了50余名同志组成了拆迁推进机动队,帮助街道、乡完成拆迁推进任务。
一系列的实践锻炼使一批年轻优秀人才迅速成长,提高了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从更好地担当起建设港闸、繁荣港闸的历史重任。
(三)依托多种载体,开辟专业人才的成长渠道。
认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时转发《南通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通过学分制度、登记制度、评估制度等措施,把继续教育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考核、职称评聘紧密结合起来,使继续教育的刚性机制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完善。
每年我们都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农业经济人培训班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近年来,共组织开展创新思维培训班3期,近200人参加了培训;组织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信息化素质培训。
为适应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选送人员参加市局与高校举办的建筑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培训班,为提升我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为企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
指导、帮助区内一些规模企业建立了内部培训中心,加快企业内部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开展证书培训和专业培训,三年来组织企业生产骨干、管理人员共87人到省内外六所高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培训,目前,全区一线工人中技师(含高级工)、高级技师拥有量占工人总数一成以上。
三、加强服务协调,营造聚才创业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引导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加大引才力度,提供用武之地,优化服务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让人才效能发挥最大化,努力营造选贤任能、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快人才引进步伐。
近年来,在组织人事部门的推动下,我区各类人才引进力度也明显加大。
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巨大的毕业生市场,每年都会在对区内单位进行人才资源现状及需求等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年度毕业生需求计划,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对外发布。
据统计,“十五”期间,我们先后共组织一百多家单位参加省、市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吸收引进毕业生近二千名。
同时,我们也瞄准了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先后组织了近三十家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赴西安、武汉、兰州、南京等地招聘,引进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余名,为全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积聚了科技中坚力量。
注重引才与引智并重,围绕全区经济发展战略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需要,努力用人才和智力的“柔性流入”为我区服务。
注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路并进,着力构建科技人才高地。
同时我们还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织建立了长期智力引进合作关系,为构筑人才高地注入了源源动力。
二是加大人才选拔力度。
近年来,公开招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已成为我区引进、挖掘、使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多次面向全市公开招考副科级领导干部、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村居干部,人员充实招商、城建等一线,一批大学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素质人才集聚到开放开发一线;面向全区公开选拔了“一把手”、科级、股级后备干部和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乡村社区优秀科技人才;全区机关部门中层干部普遍实行竞争上岗或交流换岗。
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系列活动的实践,较好地丰富了我区人才选拔方式,使大批年轻有为的有志之士突破了身份、学历、部门的界限,投身于港闸改革开放和跨越发展的洪流之中。
三是构筑人才发展平台。
积极营造宽松环境,注重“人岗相适、人事共赢”的导向,努力构筑人才创业创新平台。
为了给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天地,我们筹集资金,租赁厂房,注册成立了南通港闸高科技创业中心,中心于2004年正式启动,目前已达成意向性合作33项,预计3年内孵化器规模将逐渐扩大,在孵企业将达到20家以上,毕业企业将有8家,形成产值将达3000万元以上,基本具备省级孵化器的申报条件。
我们还成立了以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为龙头的新兴特色产业区——南通港闸生物科技产业园。
目前已有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南通紫琅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等十二家企业进驻。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参与港闸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体现人才奉献港闸的人生价值,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确定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项目时,总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专家分析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