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作物种类多,也是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多发、重发、频发、广发的国家,病虫害发生种类多、程度重、频次高、区域广,对我国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安全生长造成较大的威胁。

据全国植保专业统计,2012年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39亿亩次,防治面积为49亿亩,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9倍和3.6倍;实际损失和挽回粮食1560万吨和7770万吨,损失量接近总产量的17%。

病虫害危害除降低产量外,对农产品品质也有严重影响,如谷物受病虫害危害后,形成虫蚀粒、病斑粒和生霉粒等,除影响外观、色泽和口味外,有些病菌还可产生毒性物质,致人畜中毒。

因此,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记载,我国农作物害虫发生838种、病害724种,可危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果类、饲用和药类作物等。

(一)虫害虫害包括昆虫或螨类造成的危害。

按危害寄主植物范围的广、窄,农作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害虫。

单食性害虫即只取食危害1种植物,如三化螟、褐飞虱只为害水稻;寡食性害虫只取食1个科或其近缘科内的植物,如菜青虫和小菜蛾危害白菜、甘蓝、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多食性害虫取食寄主植物范围广,涉及不同科的植物,如玉米螟、粘虫、草地螟、蝗虫、棉铃虫和棉蚜等。

按害虫危害部位和取食方式,可分为地下害虫、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虫、钻蛀性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害虫生活在土中或土表危害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根茎部被咬断或生长点受损出现丛生、矮化等症状,常见的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食叶性害虫是指咬食植株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者叶片被食尽植株呈光秆,此类害虫种类较多,如菜青虫、粘虫、蝗虫、稻纵卷叶螟、草地螟、甜菜夜蛾、叶甲类等;刺吸性害虫是指害虫刺(锉)吸植株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失绿形成白色斑点、叶片皱褶、心叶扭曲,或果实(籽粒)被吸空形成瘪粒甚至空壳,常见的蚜虫、飞虱、蓟马、叶螨、叶蝉、小麦吸浆虫和蝽类都是此类害虫;钻蛀性害虫是指害虫在植株心叶、叶鞘、茎秆或穗轴内进入取食危害,水稻上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小麦上有麦茎蜂、麦秆蝇等,玉米上有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高粱条螟等,此类害虫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孔侵入,在叶鞘取食内壁组织,造成花叶、叶鞘变色、枯黄、枯死,叶片随之枯萎,随着虫龄增大,害虫蛀入茎秆危害,形成虫蛀孔、折茎、枯心、枯穗、果穗被蛀食等。

(二)病害病害是指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引起农作物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就是农作物发生了病害。

以上两种诱因可引起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是指由病原生物侵染农作物引起的病害,后者是指没有病原生物侵染,仅仅由于农作物所处的生态环境恶劣、不利农作物生长,例如有严重的空气或废水污染、使用了不适当的化肥或农药、突然的天气变化等,这些条件使农作物无法适应或忍耐而出现的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不同,可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

真菌病害是农作物病害中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病害,每种农作物都有几种至几十种真菌病害,常见的有水稻上的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小麦上的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玉米上的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等。

病毒病害种类和危害性仅次于真菌病害,小麦上可发生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小麦红矮病等近十种病毒病害,水稻上有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齿叶矮缩病和草矮病等,玉米上有粗缩病、矮花叶病、红叶病。

细菌病害在大田作物、果、菜上都有发生,禾本科、豆科和茄科作物上发生比较多,有些作物上可发生三四种以上的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在发生数量和危害严重性都不如真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害,但也有不少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环腐病、茄科作物的青枯病和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等。

线虫病害是由属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的线虫寄生在植物体内,其危害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的病害症状相似,因此称为线虫病害,常见的有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水稻根结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等。

病害多依外部表现症状或病征而定名,因此,从名称上即可看出其为害症状。

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因子(一)病(菌)虫源具备一定的病(菌)虫源是病虫害发生的基础,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当地和外来两种。

农作物上发生的病虫害多数来自当地,最为普遍的是田间植物残体,如小麦赤霉病的菌源存在于小麦、玉米秸秆或稻桩上,玉米叶片等病残体是玉米大斑病等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玉米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等螟虫类存在于植株秸秆内,小菜蛾(蛹)在蔬菜寄主田残株落叶或杂草上;其次是土壤中,油菜菌核病、玉米褐斑病等病害以菌核或孢子囊等形态的休眠体存在于土壤中,棉铃虫、小麦吸浆虫、蝗虫等以蛹(或茧)、卵在土壤中滞育越冬或越夏;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也是许多病虫害的携带介体,小麦散黑穗病、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存在于种子胚内和薯块内,小麦全蚀病等以病残体混杂在种子中,小麦腥黑穗病等菌原体粘附在种子表面。

有些病虫害因寄主或气候的影响,病虫源只能来自异地,如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为追逐合适的寄主作物和躲避恶劣的气候条件,每年进行北迁南回的往复迁飞、多代次辗转危害。

专性寄生的小麦条锈病等气传性、专性寄生病害,冬季在纬度或海拔较低有小麦生长的区域越冬,夏季则选择在海拔较高有自生麦苗或晚春麦的地区越夏,年年循环往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靠白背飞虱作为虫媒进行迁飞、传播病毒,引起不同区域病害的流行。

(二)作物寄主条件在有一定数量病虫源的前提下,适宜生育期的寄主植物(作物)也是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必备条件。

除每种作物都有其常发和或重发的病虫害外,每种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也有最易发生的病虫害,如小麦抽穗扬花期最易受赤霉病侵染危害,水稻分蘖盛期、抽穗期分别是叶瘟、穗瘟发病时期,这些易受危害的时期称为作物敏感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时期。

同时,不同品种由于其形态、内部物质或代谢机理的不同,忍受或抵抗病虫害危害的能力也有差别,由此选择出生产上有用的耐或抗性品种,以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三)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既适合作物生长又适合病虫害发生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土壤小生境。

每种病虫害在其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发生,都有其最适合的温度范围,超过临界低温或高温,都不适宜发生与危害。

各种病虫害对温度的喜好有差异,棉铃虫、蚜虫等是相对喜旱的种类,玉米螟、粘虫、棉盲蝽是喜湿害虫,因此,“旱天”和“涝天”都有适宜的害虫发生。

病害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如小麦条锈病叶片须有水滴或水膜或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病菌才能侵染;小麦白粉病在相对湿度为0~100%范围内病菌都能萌发和侵染,但以75%~99%为最适;小麦赤霉病病菌萌发空气相对湿度为80%~100%,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

小麦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由于其对环境湿度要求严格,只有在作物敏感期遇阴雨天气,病害才流行,这类病害称为气候型流行性病害。

光照对病虫害发生有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光对小麦白粉病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小麦种植群体大、郁闭田块白粉病发生重;小麦条锈菌在侵入末期和潜育期需要光照,赤霉病在自然散光和通气环境下才植物残体上病菌才产生子囊壳,即光对小麦条锈菌和赤霉病发生有利。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一)加强栽培管理1.耕灌灭茬。

棉铃虫、草地螟和蝗虫等害虫冬季以蛹(茧)、卵等虫态在土壤中越冬,可实行秋耕冬灌春耙和播前灭茬,破坏越冬场所,有效降低病虫源基数。

2.清洁田园。

大棚等保护地栽培作物,应在移栽前清理定植棚室内外的残枝落叶和杂草;大田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病虫害栖息场所。

作物秸秆还田田块,应施用秸秆腐熟剂,可恶化害虫生活环境,有效减轻危害。

3.平衡肥水。

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培育壮株,增强植株抗病力,控制作物群体数量;合理灌水,防止田间长期浸水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的环境。

4.适期播种。

西北、黄淮等冬麦区推广小麦适期晚播,可缩短秋苗病虫害侵染危害时间,有效减少病虫源越冬基数,减轻翌年病虫防治压力。

粗缩病严重发生的黄淮地区,避免小麦与夏玉米套播,夏玉米应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减轻玉米粗缩病发病程度。

5.中耕除草。

粘虫、草地螟等害虫多产卵于田间杂草上,应在害虫产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虫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处理;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避免幼虫集中向农作物转移为害。

还应注意清除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

6.合理轮作。

长期连年种植同一作物,病虫源逐年积累,危害必然加重,尤其是土壤习居菌的病害,可采用与非危害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等方式,减轻危害。

如在小麦全蚀病发病地块停种两年小麦、粟等寄主作物,改种大豆、高粱、麻类、油菜、棉花、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或在小麦收获后,复种一季夏甘薯、伏花生、夏大豆、高粱、秋菜等非寄主作物。

小麦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实行稻、麦或稻、棉的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明显。

(二)品种选用和处理1.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

在长期的农作物栽培实践中,品种间表现出不同的抗(耐)病虫品种,人们利用其差异选择出具稳定特性、适于生产应用的品种,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淘汰抗性差、易感病虫品种。

如在小麦赤霉病常年流行的江苏、安徽等江淮麦区,宁麦、扬麦系列品种遇气候适宜年份,田间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状。

在种植抗(耐)性品种的同时,还应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种子检疫。

做好产地检疫,禁止将未经检疫且带有病虫源的种子调入未发生区;对异地调运的种苗,特别是从发病区调运,务必进行抽样检测,防止带毒种苗传播病害。

3.种子处理。

对种子带菌、土传病害或苗期发生的病虫害,应进行种子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

如可用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等药剂拌种,除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外,还可兼治小麦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以及苗期的锈病和白粉病。

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发生重的地区,可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拌种或包衣,可同时兼治苗期其他病虫。

(三)物理防治1.杀虫灯。

昆虫易感受可见光的短波部分,对人眼不能分辨的紫外光中的一部分特别敏感,利用害虫的这种感光性能,研制出各种能发出昆虫喜好光波的灯具,用于防治害虫成虫。

虫源区连片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的成虫,可有效减轻幼虫危害。

如棉铃虫、草地螟、玉米螟、二点委夜蛾和小地老虎等害虫,均可使用。

2.性诱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