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学刊二 一 年第三期 总第105期王维与杜甫的交游及其对杜甫禅诗的影响鲁克兵摘 要!杜甫在到长安之前,与王维相识的机率很小;安史之乱前,这两位诗人很可能相识;后二人同僚,时有唱和。
王维对杜甫诗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鉴于二人对于佛教的爱好,从以禅入诗的角度来说,杜甫借鉴王维寓禅于境、以动显静等方法,同时,杜甫的禅诗也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交游 禅诗 动静 影响作者:鲁克兵,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人文系副教授,311300。
杜甫赠王维之诗,现存最早当是作于乾元元年(758)的∀奉赠王中允维#。
诗中说:∃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
%可知杜甫了解王维其人,应当很早,只是二人何时相识则难以确考。
王维自开元三年(715)十五岁时离家,至开元九年赴济州司仓参军之前数年间一直在长安,而杜甫则在天宝前没有到长安的记载。
在杜甫至长安之前,王维辗转于淇上、长安、河西等地;杜甫则自开元十九年开始了较长的漫游时期。
据陈铁民先生∀王维年谱#,天宝五载(746),王维似作库部员外郎&;而杜甫则结束十余年漫游生涯,至长安致力于仕进之路。
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认为杜甫与王维在天宝五载相见,未知何据。
陈贻焮教授认为∃安禄山乱前,老杜与王维是否熟识不得而知%∋。
笔者以为,在安史之乱前二人在长安认识的可能性极大。
其一,二人对诗歌乃至其他艺术门类均有广泛兴趣,而谈禅论道也可作为共同的话题。
杜甫久仰王维诗名,更有可能主动接近王维。
其二,王维在乱前仕途比较亨通,任给事中等清要职位接近皇帝,便于讽谏奏事,因而杜甫与王维交游有利于仕途。
若能获得王维对其诗赋的赞许,则易于获得声名。
其三,两人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如房琯、储光羲、薛据、裴迪、崔季重等,大大增加了交往的机缘。
其四,从杜甫的∀奉赠王中允维#诗来看,∃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
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杜甫不仅早慕王维诗名,还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相当了解。
若非与王维相识,恐怕不会一直对王维很关注。
至德二载(757),杜甫被授左拾遗,此后与王维、岑参、贾至、严武等同朝频25繁唱和。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就是与王维、岑参、高适同和贾至之作。
杜甫∀奉赠王中允维#一诗也当作于此时。
王维在陷入叛军时被迫受伪职,于六类中三等定罪,自然是个很大的打击。
其∃一生几许伤心事%,此当是一大宗。
杜甫将王维比作庾信,身陷敌邦而心系故国,与陈琳降曹性质大不相同。
又说他佯病为主,忠心不改,堪比贞妇事夫。
∃此诗直是王维辩冤疏%(。
这在当时事关大节,对王维来说是个巨大的精神支持。
乾元元年秋,杜甫为华州司功时,曾至蓝田寻崔季重,又顺道访王维,只是王维不在,大门紧锁,∃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可见杜甫对此处比较熟悉。
杜甫在夔州时,王维已经去世,他念及王维,想起这段往事时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解闷#),对王维谢世充满惋惜。
王维对佛教之虔诚,在唐代居士诗人中罕有其匹。
∀旧唐书)王维传#有一段简括的描绘:∃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王维的信仰,主要是禅宗。
他和北宗禅的渊源甚深。
王维母亲也奉佛,∃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大照禅师对王氏兄弟影响很大。
关于王维之弟王缙,孙昌武先生曾做过分析,认为∃普寂以下师弟子四人与他都有密切关系%−。
周裕锴先生认为,∃王维诗受北宗的影响似乎更大,诗中更多表现的是北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境界%0。
的确,王维很善于禅观,∃山中习静观朝槿%1,静观是他经常的观物方式。
同时,王维也是较早受到南宗影响的居士。
王维为慧能作碑文,缘于神会∃谓余知道,以颂见托%2,但绝非为临时随意泛泛之作。
所谓∃谓余知道%,当指王维知慧能南宗顿悟法门。
王维曾在南阳林湍驿向神会问法数日,对神会所云感到∃大奇%3。
王维不仅修习禅宗,也曾师礼道光足足十年,修习华严宗,此处常为人们所忽视。
在顿渐与圆融等方面,南宗禅显然与华严宗比较接近。
此外,王维也信仰西方净土。
王维现尚有两篇赞美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文章。
杜甫一生中总的说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释、道在杜甫精神世界中起协调作用,乃至在特定时期成为其重要精神支柱。
以释家而言,杜甫青少年时代即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杜甫在漫游之前,就经常在洛阳及其周围游览。
洛阳作为大都市,九流三教聚集,各种文化荟萃,使杜甫能够开阔视野,经受多方熏陶。
住在洛阳的姑母是个不茹荤腥的佛教信徒,杜甫曾在其家寄住。
洛阳离龙门很近,龙门是洛阳的佛教重镇,佛教建筑藉甚,杜甫常去游历。
∀游龙门奉先寺#诗就记录他夜宿寺中,清晨闻钟声而有所醒悟的宗教体验过程。
类似的经历尚有不少,诚如他自己后来所言∃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杜甫漫游吴越时期结识旻上人,近三十年后仍思念此僧而∃封书寄与泪潺湲%。
在长安时期杜甫常寄宿于大云寺主赞公房中。
在秦州时,杜甫有隐居的打算,赞公对他也有些影响。
杜甫这时写了几首赠赞公的诗,他称道赞公道行高深,甚至拟与赞公长期为伴,∃与子成二老,来往也风流%(∀寄赞上人#)。
尽管如此,但并没有表示在精神上完全皈依佛法。
后来在梓州时,他对文公说:∃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
久遭诗酒污,何事忝簪裾。
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
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
无生有汲引,兹理傥吹嘘。
%26这可说是比较虔诚的信仰了。
杜甫修习的主要是禅宗。
他曾经自报家门说∃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他∃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是主修弘忍、普寂以来的北宗禅。
但从王维、房琯等人受到后来而渐盛于北方的南宗禅的影响来看,杜甫当对南宗禅也不陌生。
在成都时他还可能受到净众寺无相禅师禅法的影响 (但笔者以为杜甫受无住保唐禅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吕澂先生认为杜甫晚年对净土宗也有一定的兴趣 。
鉴于王维和杜甫对诗歌的共同兴趣,二人同僚时,讨论诗歌、交流创作经验乃至聚会唱和应是自然之事。
王维、杜甫、岑参、高适同和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洵为文坛盛事。
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岑参、∃杜甫、王维、贾至等并为两省僚友,唱和甚盛% !。
这种唱和,实际上也是诗歌交流的方式。
杜甫称王维为∃高人%,虽不专指诗歌,但诗歌当是使其成为∃高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交流日多,杜甫与王维的关系比先前亲近许多,我们从∀奉赠王中允维#诗中,尤其是其首联与尾联,不难看出杜甫较为强烈的情感倾向。
除了诗歌之外,二人对佛教的共同兴趣,也能成为探讨的话题。
他们参悟北宗禅,对新鲜的南宗禅也不排斥,对外物充满慈悲的情怀,对戒律的认可以及西方净土的信念,都是比较近似的。
作为诗人兼好佛者,禅与诗的结合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中国古代不乏哲理诗的传统,如晋代诗坛上玄言诗曾长期占统治地位。
王维与裴迪的∀辋川集#中诸作,大多入禅,且在形式上比较统一,正是唱和交流的结果。
杜甫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他和许十一俱好诗贪佛,交流修禅心得;许十一诵其诗,杜甫则作诗咏其事。
王维与裴迪、杜甫与许十一之间俱发生诗禅互动,故王维与杜甫晤言诗禅且将二者相结合,并不令人惊奇。
无论是王维还是杜甫,纵观其禅诗,都大致有两大类:第一类以佛理或禅事入诗,另一类则寓禅于境,寓理于事,乃至思与境偕,物我两忘。
当然也有大量介于两者之间的诗作。
前类如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等。
如前诗: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纯用佛理为居士解脱病痛,理胜于情。
杜甫也有这类诗,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赠蜀僧闾丘师兄#等。
如后诗末尾云: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
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
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在这佛门静地,闾丘师兄深夜用软语演说佛法,使我心地和乐,进而认识到在这末法之世,众人陷于贪嗔痴等烦恼之中,只有佛法才能使世人获得拯救。
诗中直言此意。
第二类禅诗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但更多地体现王维对诗境的开拓,是其禅诗在诗史上极具特色而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
王维这类诗作中,有些富有禅意的诗歌,以虚静之心映现自然景物或生命律动,但随即离开这种∃有%的状态而指向虚空苍茫之中。
如∀辋川集)斤竹岭#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这种对空有与动静的敏感与禅境中凝心入定后起心外照的状态有一致性。
樵人27即时出现又即时消失在视野中,唤起一种刹那生灭之感。
而入于林中的樵人终究存在,∃无%中又兼存∃有%的因素,也令人遐想。
正如陈允吉教授说:∃我们读王维那些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就可以发现,他特别喜爱去表现那种.色空有无之际/的景象,带着闪烁而朦胧的笔调,在有无缥缈的画面中,引导读者去领悟自然界的无常和不真实。
% ∀杜甫的一些写景诗也是如此,如∀绝句六首#之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知谁家?诗人居于浣花溪畔∃小径曲通村%(∀绝句六首#之三)之所,处于芳春时节∃幽栖身懒动%(∀绝句六首#之二)之时,自觉内心一片宁静,花鸟云帆,俱可照见。
而过往帆船在诗人眼前的有无转换,同样能产生既具体而又空渺的感受。
杜甫虽然没有留下直接和王维谈禅的诗文,但王维的影响也显然可见。
杜甫尝至蓝田,作∀崔氏东山草堂#诗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东庄崔氏与西庄王维门户相对,王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下自注言∃山西去亦对维门%,可知崔氏与王维别墅周围环境十分接近。
据∀长安志#记载,杜诗中白鸦谷地多产栗,翠微寺即在近旁。
杜甫对此处很熟悉,故此前有∃云薄翠微寺%之句。
王维∀归辋川作#诗云∃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杜诗同用王诗中∃疏钟%、∃渔樵%,且顺序相同,又言及∃谷口%,未必尽是偶然,很像是印证王诗所说,故仇注直引王诗作为出处。
而且杜甫由暗用王诗到尾联直接明言寻访王维,其思路亦清晰可见。
不仅如此,相同的地点,近似的情怀,加之王维诗歌的感染,使其诗之风调也与王诗相近。
在辋川周围,佛寺众多,王维诗中即提及化感寺、悟真寺、青龙寺等,傍晚时疏钟斜阳洵非虚言,那种佛教环境使杜诗也染上了道气。
张綖注杜先引王维∀辋川别业#诗所言西庄,认为杜诗∃前六句之意,盖也识此趣矣%。
#可见二人同趣之处。
王维将禅理融入山水田园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辋川集#中的绝句成为其典范之作。
后人往往认为用类似组诗的绝句描绘山水是王维的创造。
如纪晓岚∀批苏诗#云:∃五绝分章模山范水,如画家尺幅小景,其格创自∀辋川#。
% ∃萧驰认为,∃辋川山水小品之于中国抒情传统的意义,在开创出一新的风格和精神世界% %。
而前引杜甫∀绝句六首#,不但用五绝描山绘水,而且同样直接摄景入诗而多有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