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东盟的贸易现状与问题
煤
108.5
135.4
153.3
142.7
纺织纱线、 织物
33.3
45.7
铁矿砂
170.8Βιβλιοθήκη 157.4170.1
135.4
未锻造的铝 及铝材
8.1
10.3
锰矿砂 51.8 53.0 45.2 49.6
钢材
26.7 28.6
未锻造的铜 6.2
及铜材
金属加工机 床
6.4
鲜.干水果及 坚果
24.1
食用植物油 9.9
(二)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具体情况
1.广西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发展
广西一直非常重视同东盟的贸易往来,多种形式推动双边贸易快速 发展。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极大地推 动了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在 自贸区推动下,双边合作更加深入开展。多种合作形式推动下,双边经 贸合作成果丰硕,在经贸、投资、旅游、通信、教育和交通等领域进行 了大量交流合作。东盟已成为广西第二大贸易伙伴(详见图3)。
3.建立信用体制和服务体系,努力突破资金瓶颈
为解决企业资金短缺,一是信息供给、改进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引导 和加快企业信用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人才培 训、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 信息平台,公开不良信用记录,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的社会化。 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提供法律保障。二是促进银行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引入 买方贷款、融资租赁业务、定额透支等信贷模式。逐步探索和扩大担保 范围,开展无形资产(如专利)抵押贷款、应收帐款抵押贷款和存货抵押 贷款等信贷业务。三是培育和完善信用担保市场。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 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增加对担保公司的资金投入,
广西与东盟的贸易现状与问题
会计131班 学号:1323220106 刘蔚
一、广西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现状 (一)广西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
由图1可知,在2000-2013年13年间,广西对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发 生了很大改善。由2000-2003年的进出口比例非常不平衡,出口高过进 口近30%-40% ;到两者比例相对均衡,大概各占50%,出口略高于进 口。
3.双边贸易结构竞争性和互补性共存,竞争性下降,互补性有 所上升
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具有一定同构特征,双边市场上进出口商 品相同性很高,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与此同时,广西和东盟在资源禀 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产业结构上又存在互补性。
表1数据显示,2010年-2013年间,广西自东盟进出口的前10大商品 中,有3大类商品相同,分别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鲜. 干水果及坚果。相同的进出口商品说明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存在竞争性, 双边贸易较多的是产业内贸易,是源于双方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同一层 次,在国际产业转移处于同一阶段。双边间的竞争仍处于比较低的层 次,区域内的分工模式需要进行相应转变。
双边贸易中同类进出口商品竞争性下降,互补性有所提升。表1数 据显示,2010年-2013年间,我国与东盟进出口的前10大商品中,机电 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类商品进口额的增长减缓甚至为负增长;出口的2 类商品的同比增长率超过25%,保持快速增长。我国自东盟进口和出口 许多农产品并不直接竞争,进出口的农产品存在较高的互补性。比如, 进出口中同样含有鲜.干水果及坚果,但是含义却各不相同。广西进口 的鲜.干水果及坚果是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广西出口的鲜.干水果及坚 果是国内的亚热带和温带水果。
2.进出口额差距大,出口远超进口,双边贸易发展不均衡
由图5显示,2004-2013年,广西与东盟贸易呈现顺差态势,顺差额 保持在950亿美元以下,其中2004、2005和2007年,顺差额均低于60亿 美元。2008-2013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长,仅仅6年时间顺 差额由不到150亿美元急剧增长至925亿美元。
二、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问题
1.贸易发展不平衡,贸易顺差巨大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持续顺差会破坏广西区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 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 国际贸易摩擦。并且广西是属于资源型地区,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 着区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广西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广西用了13年的时间对进出口结构的进行较大的调整,不仅有利于 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平衡,还有利于加快的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 竞争力。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2000-2012年12年间,广西的对外贸易额和增速 始终保持快速增长。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西的对外贸易额 的增速有所回落外,其余各年均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广西对外贸易 的进出口额为168.7亿元,到2012年迅速增加到1852.6亿美元,,创出历 史新高,12年间贸易额增长超过10倍。
制定政策或建立健全有关法制法规,加快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措施的 步伐,完善我区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国际现代物流快速通道建设,规范市 场流通秩序和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指导、协调和规划好广西与东盟物 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
完善交通体系,陆路:广西的高速公路网要迅速与广东、湖南的高速公 路网连通。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越南、老挝、泰国交通部门的联系与合 作,推进南宁至仰光高速公路建设;铁路:改造现有的铁路,提高运输 能力;海河运输:零关税实施后,海运运量大、成本低、损耗少的优势 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加快广西钦州、防城、北海3个海港和西江流域 的内河港口的整合,配套设施完善建设,形成现代化大型组合港口,为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提供服务保障。
大豆 135.3
8.9 11.7 24.2 8.5 189.5
5.8 8.8 25.2 9.3 291.5
16.1 18.3 32.0 10.4 248.7
汽车和汽车 底盘
自动数据处 理设备
旅行用品及 箱包
服装及衣着 附件
鲜、干水果 及坚果
14.3 35.9 14.2 130.2 19.3
23.0 54.4 6.4 177.6 20.8
有数据显示,2004-2013年10年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始终保持快 速增长。即使是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受到严重冲击的情 况下,也没有影响到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贸易额仍然保持高速 增长。2004年,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额为100.11亿美元,到2013年迅速 增加到1591.48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10年间双方贸易额增长超过15 倍,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详见图4)
引进人才上下功夫,对能壮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的人才,以优厚的待 遇大胆引进。
(3) 实施质量兴桂战略,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
1. 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实施质量兴桂
要根据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的要求,做好推进品牌发展规划,强化 企业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把实施质量兴桂战略作为推进广西品牌 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引导与推动企业、行业建立完善自有品牌创造及发 展机制,品牌管理与保护机制,积极培育和推广民族品牌。建立完善广 西名牌产品评价体系,促进企业质量效益与品牌扩张并举的发展道路, 培育出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大、对相关行业带动能力强,在东盟市 场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
4.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是主要贸易国,与东盟各国贸易保持一定 增速,与越南贸易保持快速增长
图六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广西与越南进出口额分别为972.7 亿美元和1269.7亿美元,在东盟同期进出口额中的占比超过80%,同比 增长率为30.5%,保持快速增长。与印度尼西亚进出口额分别为111.2亿 美元和102.2亿美元,总体保持相对稳定,贸易额有所下降。其他东盟 国家的贸易额不高,但大部分保持增长趋势。
2. 要完善立法和执法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的进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特别要强化服务品牌与商标的
海外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机制,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三 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工作意 见,全面推进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重点建立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 全综合检测中心,建立和完善市级、县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承 担食品质量安全日常性检测监督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品牌标 准;国家没有标准的,广西要结合国内外品牌标准制订。根据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建立企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和产 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提升其担保能力。鼓励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鼓励 民间资本或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创办民营担保机构,政策上给予扶持。
(2)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壮大加工企业规模
1. 积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切实改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对每 项主导、优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1—2个龙头企业,扩大企业规 模。
2.广西与东盟的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竞争压力加大
广西将面临着来至东盟国家在产业和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压力,由于广西 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将 面临着诸多方面的竞争。 首先出口商品的结构比较相近,双方将竞争国际市场。 其次,将竞争国际上的投资。广西引进外资的来源也是亚太地区,甚至 主要是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而且,东盟很多国家都是 农业国,位于赤道附近,地理位置靠近赤道,发展农业的优势将比广西 好的多,特别是热带水果方面,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开始零关税以后,由 于东南亚的生产成本低,竞争起来处于有利地位。
2. 培育企业自主发展能力
推进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 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强带动、高效益、强辐射、 外向型的优势。同时,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 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