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因素决定孩子的智力高低第一个变量是母亲精神健康状况。
如母亲被两次以上诊断为有情感障碍的,则为高危因素,她的孩子易发生智力障碍。
因此,保护母亲情感的稳定和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个变量是母亲是否抑郁。
智商高的儿童,他们的母亲75%无忧郁;低智商儿童的母亲有忧郁者占25%以上。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这种心理压抑也是高危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第三个变量是双亲教育儿童的观点。
智商高的儿童,双亲75%是非专制型的;低智商儿童的母亲至少25%是采取专制型教育的。
专制、强迫性教育是高危因素。
第四个变量是母子间的相互影响。
智商高的儿童,他们的母亲75%有较多的自发爱抚表示,而缺乏自发爱抚行为的则为高危因素。
第六个变量是父母职业情况。
技术熟练、工作顺利、人际关系好的父母,子女的智商较高。
第七个变量是家庭稳定状况。
家庭幸福、和睦、健全,儿童受到良好影响,将会促进智力发育。
第八个变量是生活中有否发生过意外。
智商高的儿童,有75%以上在生活中没有意外。
第九个变量是家庭大小和子女多少。
国外调查证实:胎次多的,智力则递降;两胎间隔长的孩子,其智力高于两胎间隔短的孩子。
怎样通过训练提高孩子智力孩子从出生一直到25岁,大脑的各种功能才发育健全,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不能改变了,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的智力发育有障碍时,不要失望和放弃,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智力水平。
训练方法并不是教孩子认多少字,背多少诗,而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训练:一、在运动方面。
要训练孩子爬行、翻身、坐、站、走,以及跑、跳、上下楼、拍球、跳绳、走平衡木等能力。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会爬行,就不管不教,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应该用手推孩子爬行。
孩子不会跳绳,可以让孩子先练手摇的动作,然后练腿跳的动作,再练协调在一起的动作。
二、训练孩子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从训练孩子能抓住大的、近距离的东西,能摆弄物品,最后能拆装物品等。
孩子躺在床上一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去抓东西,家长可以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玩具,在孩子眼前逗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学会用手去抓悬挂物。
三、要训练孩子的感知觉。
新生儿已经有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反应,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看,注视、追踪彩色的、运动的物体来训练孩子的视觉;通过让孩子寻找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听音乐,给孩子读故事等来训练孩子的听觉;通过和孩子拥抱,用粗毛巾擦身体,让孩子翻跟头、玩沙土、游泳等来训练孩子的触觉。
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味丰富的色彩、声音、气味的刺激。
四、要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
教孩子认识日常用品,掌握它们的名称,并且要多教孩子一些常识,例如,一星期有几天,太阳从哪边出来和落下,一斤有几两,教孩子认识时间、认路和乘车等。
五、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要多和孩子说话和交流感情。
让孩子多听音乐、对话、儿歌、故事等,在娱乐中教孩子发出简单的声音,直到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句子。
六、家长要多拥抱、抚摸和逗引孩子,来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
多让孩子与他人接触,和小朋友玩,不要把孩子孤单单放在一边不管不问。
七、要训练孩子的生活能力。
例如:吃饭、喝水、穿脱衣服、坐便盆、擦屁股、系鞋带等,逐步训练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对于七、八岁的孩子,要想提高智力水平,不能仅仅着眼于训练学习能力,还应该在心理专家科学指导下,训练他们的注意力、自制力、反应能力、协调性、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孩子耍赖,家长别心软“我就要再玩一遍摇摇车嘛”、“不讲故事就不睡觉”、“再看一集动画片”……生活中,如果孩子耍起赖,类似这种“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
很多家长自以为能看清孩子的内心,可事实上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
孩子往往能发现父母的立场并不坚定,撒点儿娇、软磨硬泡一下,爸爸妈妈就可能心软,遂了自己的心愿。
因此,面对赖皮的孩子,家长有必要找到应对方式,不妨试试以下三步。
第一,说明自己的底线。
最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可以吃两颗糖果”、“9点之前必须睡觉”。
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孩子很容易拿“我只多吃一颗”、“再看5分钟”的理由纠缠你。
第二,做好离开的准备。
如果孩子试图“违规”,家长一定不要心软,立刻转身就走。
这种突如其来的离开,会让孩子主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而如果家长一边说着“宝贝该睡觉了”,一边继续陪他玩玩具,孩子很容易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
第三,情绪冷静、适当警告。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
此时,家长一方面要保持情绪上的平静,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家长最好把脸转向一边,不要冲动、更不能打骂。
另一方面,家长千万不能妥协,必要时给予警告,取消他的某项“特权”,比如“明天不能看动画片”等。
有了这种警告,下次孩子想提出“无理要求”时,一定会考虑后果。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莉超前学习能增强孩子竞争力?大部分父母认为竞争力就是“学习好”或”成绩好”。
只要读书,性格孤僻无所谓,对世界没了解没自己的评断无所谓,没个人爱好,没社交和朋友更无所谓,只要考上大学就会有竞争力,人生就有了牢靠的依托。
其实,这已经是落伍的育儿观了。
一个孩子对未来追求的高或低、远大或狭隘,实在取决于在孩子的人生早期时父母所植入的各项“任务”是什么?我把上期做的关于竞争力的微访谈问答整理出来,希望广大家长能从根本上看清问题的主次,不为了某个阶段性的目标(高考),而把孩子18年的成长岁月设为牢笼,禁锢了孩子,更让自己成为了牢狱的看守人。
第一部分:如何为未来做足准备?问: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能预测三五年后的状况都是特别难了,而小孩离成人还有十好几年时间,怎么才能对未来做有效的预测?我觉得这是个超级难题。
答:我们能预测未来吗?能为孩子准备好在未来社会中需要的各种竞争力吗?想想我们自己,在20岁时没能预测到今天,也就是那时的未知的“未来”,那么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能为我们的孩子预测出20年后的那个未来呢?然而,未来总会来到,孩子究竟需要拥有什么样素质、情怀、才能和体格才可能在新世界里游刃有余呢?我想先介绍一下世界其他国家的部分案例。
美国:注重过程和能力1. 很早让孩子学习自理,如自己吃饭、入眠;2. 绝对尊重个体,培养独立意识和个性,为建树独立思维的人打下基础。
3. 情感教育,“对人友善是做人基本道理”,用爱与宽容来保证孩子生活动力和活力。
4. 带孩子走出去,在有趣的活动中完成成长。
挪威:注重自然的影响,在行动中学习1. 孩子必修课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会在大自然中生存。
零下15度以上,户外活动风雨无阻。
2. 幼儿园配备自然活动器材,如供孩子“摸爬滚打”沙坑。
3. 注重游戏中隐性学习,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学习。
4. 提供亲近自然机会,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意识。
日本:注重礼仪,学习感恩和为人1. 幼儿园学习重点是“学会笑眯眯和说谢谢!”2. 运用佛教思想培养感恩之心,幼儿园多建在寺院旁,寺院主持常兼任幼儿园园长。
3. 生命教育,通过生日活动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
4. 礼仪教育贯穿始终。
从以上分处不同地域的3个国家来看,孩子早期教育中基本已淡于知识性的直接灌输和抢先灌输,相反大家都从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出发聚焦在孩子的最基本的为人素质和素养上,为建树一个健全的人格做早期的铺垫。
如此不在乎知识的浇灌是为了什么?这恰恰回答了本题的最本质:因为,知识时时在变、时时需要变,而人的综合素质才是未来竞争力的起点和终点,这份综合素质的基石就必需是从儿时开始打造起来的。
第二部分:如何早教才有效?问:现在孩子的附加教育实在是太多,如果父母把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并且在寓教于乐中将自己的一切言传身教给孩子不是更能节省人力物力又更见成效?答:6岁前早教,知识学习不该排首位,更重要学习应该是:1. 运动技能,涉及健康和身心发育,是所有后续学习的基础。
2. 性情和习惯,开朗活泼的孩子勇于尝试,好习惯慢慢造就好性格。
3. 独立能力,粘妈妈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少更晚接受新事物。
所以,我说最有效的早教就在家里,其它影响为辅。
家中的人文和素养环境不够理想,那么这个早教的成败也就很明显了。
问:我家然然2岁了应该开始什么教育呢?买小天才早教机或者双语不用教可以了吗?答:你还是没有听明白,2岁孩子的早教师是妈妈。
如果妈妈想让孩子读书,就自己和孩子一起读;想让孩子帮助人,就一起做角色扮演;想让孩子独立吃饭,就一起吃,让孩子模仿。
问:提问:孩子九个月,需要上早教班吗?答:对这个月龄最好不要定义为早教,有了这概念父母就会变得“贪”,会对孩子的表现有绝对标准,会怨孩子没学到没进步,会怨学校收费多得不偿失。
其实,也就是找点有益的活动让孩子在一个新环境里去感受,这活动应该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地上进行的,可能会配上音乐。
现阶段,不求结果但求过程。
问:宝宝在幼儿园还需要报兴趣班吗?是不是太累了?答:以兴趣为主,不要把兴趣班看成是只求结果的一种学习。
我的孩子周末学习击剑,网球,游泳,打空手道,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有无比的热情和坚持,还学会了按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周末活动。
只要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就不会觉得累;只要父母不强求结果,孩子就会在做的过程中学有所得。
父母心态偏差往往是错误的开始。
问:您好!我家9岁男孩,很有乐感也非常喜欢音乐,于是想让他学乐器,他自身也是很希望学习的,但是觉得会占用自己玩的时间,请问这种情况我应该如何权衡呢?答:我小儿子突然很喜欢拉小提琴,我就买了一把很普通的小提琴当玩具给他玩了。
现在他要求老师来教他了,去见了老师,结果发现老师还召集了其他几位小朋友一起来上课,第一堂课完后,孩子都开心地说要来再玩。
所以,要让孩子不畏惧学习新的事物和技能,就是不要强调学习和玩之间的矛盾。
学习方法得当,学习就如玩自己的兴趣一样。
问:我听过一个最夸张的事情就是我们班一个小朋友在和我闲聊时说,他妈妈让他星期一星期二学英语,星期三星期四学画画,星期五学珠心算,星期六学溜冰。
我一听,傻眼了,学前班就学这么多。
我当时只想说一句“这妈,太牛了……”答:只要孩子有兴趣和精力,其实多做没什么不好。
只要妈妈不强求成绩和结果。
孩子的阶段就是从感性的尝试慢慢过渡到理性的选择。
夸张,是因为妈妈对每样尝试的结果有绝对值的要求。
问:你好,我女儿去年参加了幼儿美术的培训,但一直不太好,每次画得都特别慢,而且画得也比较一般,这次又到了报名的时候,她还想继续学,请问,我是报名呢还是不报?答:不要用好坏来评断孩子的学习过程。
妈妈你放松,不求结果,让孩子带着你走吧。
孩子是主人,妈妈是陪伴。
不要颠倒了关系。
问:我是个教师己经退休,我一直也在研究早教。
你现儿子几岁,他现在在那里上学!按我的经验,早教对孩子肯定有竞争力!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成功,必须要挑选。
要看孩子能否消化!当然更要有幼儿执教经验!答:越功利的早教其结果越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