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探析[摘要]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培养动机、意志两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践,阐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才是全面的教学。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增强体质培养人才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的心理因素。
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
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我们对学生教学中培养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
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
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独立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深刻地揭示出,学生学习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下取得的。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学生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那么,就会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制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阶段人才的竞争,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在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一、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结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
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育身,而且要育心。
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而且不应忽视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在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如何重视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个性,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强,学习动力就大,学习积极性就高,掌握动作就快,完成动作质量就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反之,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积极性不高,意志薄弱,学生的个性受到限制,那么,体育教学效果将受到严重的影响,降低体育教学质量,影响育人的效果。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效果和育人的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
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育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
2.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善于调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它们身心愉快的进行学习。
3.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兴趣,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引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
有无兴趣到有兴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运动内容,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兴趣和习惯。
4.注重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尤其是那些素质比较差
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使之树立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5.将意志品质教育寓于教学内容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
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主要手段。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这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
而体育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接、更有效,采用的手段丰富多彩,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如通过长跑教学来提高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体操教学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
6.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特定的场合,受到特定的情绪感染,往往会产生特定的情感,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优美形象、漂亮的示范动作、场地、器材布置的环境美,韵律感强的健美操等,都容易激发学生对美的情感的感受,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7.组建小集团进行练习。
小集团是一种自控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小集团协同关系的优势,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并向自控的学习目标过度。
在一节体育课中,当主要教材完成后,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练习时间,自由组合成小集团练习,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8.建立良好的认知概念。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如在篮球教学中,一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学生,由于身高的原因,往往
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
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表扬,充分发挥小个子速度快、灵活、协调性好、投篮准的特点,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9.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青少年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
老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利用教学比赛和体育游戏,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束语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绝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有的优势,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具有充分发展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重光.非智力因素与体育教学[j].河北体育学院学
报,2001,(2):67-71.
[2]李建周.体育运动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6.124-128.
[3]张宝敏.成功少不了非智力因素[n].中国教育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