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钻类型

卡钻类型

一.
卡钻:凡是所下管柱及工具在井内不能上提、下放或转动的现象叫做卡钻。

卡点:被卡管柱被卡段的最上端位置称卡点
打捞:采用相应的措施工具捞出井下落物的作业过程。

落物(落鱼):因事故滞留在井内的物体(杆类、管类、工具、仪器等)叫落物(落鱼)。

鱼顶:落物(落鱼)的顶端叫鱼顶。

二.
砂卡原因
(1)在生产过程中,地层砂随油流进入井内,随着流速的变化,部分砂子逐渐沉淀,从而埋住部分生产管柱,造成卡钻。

(2)冲砂时,泵排量低,冲砂液携砂性能差,冲砂工作不连续,使用直径较大的其他工具代替冲砂工具等,造成冲起的砂子重新回落并沉淀造成卡钻。

(3)压裂设计有误,施工不连续,加砂量过大,压裂后排液过猛等造成卡钻。

(4)其他原因:填砂施工中失败,注水井排液速度过快,修井时不及时向井内充补压井液造成井喷,注采过程中工作制度不合理等也可造成卡钻。

蜡卡原因
原油中含蜡量过高,随着原油从井底向井口流动,井筒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的凝析点时,蜡质物质便开始沉积在管壁上,如采取套管生产,清蜡工作不及时,便可造成卡钻。

石蜡。

C16+,原油重组分越多越易结蜡。

钻进到储集层出现结蜡卡钻,钻漏储集层。

封隔器卡
由于分采分注或套管试压等工作需要,往往需下封隔器配合完成。

一旦解封失效,就可
造成卡钻。

常见的如封隔器胶皮老化而不能收回,卡瓦片不能有效回收等。

水泥卡
(1)打完水泥塞后,没有及时反洗井或上提管柱,水泥固封将井下管柱卡住。

(2)憋压挤水泥时,没有检查上部套管的破损,使水泥浆上行至套管破损位置而短路,将上部管柱固封在井里造成卡钻。

(3)挤水泥时间过长或添加剂用量不准,使水泥浆在施工中凝固。

(4)井下温度过高,对水泥浆又未加处理,或井下遇到高压盐水层,使水泥浆性能变坏,以至早期固结。

(5)计算错误,或挤注水泥时发生设备故障造成管柱或封隔器固封在井中。

(6)在注水泥后,未等井内水泥凝固,盲目探水泥面,误认为注水泥失败,此时即不上提管柱,又不洗井,造成卡钻。

(7)挤注水泥候凝过程中,由于井口渗漏,使水泥浆上返,造成井下管柱固封。

小件落物卡
在修井施工中,因操作失误或检查不细,致使一些手工具(管钳、牙板、搬手等)、辅助工具(大钳牙块、液压钳牙块、气动卡瓦牙块)、井口螺栓等掉人井内造成卡钻。

钢丝卡钻
由于清蜡,测试等工作失误,造成钢丝落井,在打捞时,因判断不准,打捞工具下得太深超过鱼顶,至使钢丝包裹钻具,上提时钢丝成团,造成卡钻。

套管卡
(1)对井下情况掌握不准,误将工具下过套管破损处,造成卡钻。

(2)在进行井下作业等施工过程中将套管损坏,使井下工具起不出来。

(3)构造运动、泥页岩蠕变、井壁坍塌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套管损坏,致使井下工具起不
出来。

(4)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技术措施不当,均会造成套管损坏而卡钻,如注水井排液降压时,由于放压过猛会使套管错断。

通井时通井规直径不符合标准,选用工具不当等均会造成卡钻。

三.
卡钻的处理方法较多,应根据卡钻的类型及原因,卡点深度等综合考虑并分析研究选择不同的解卡方式,解除卡钻。

活动解卡
在井内管柱及设备能力允许范围内,通过上提下放反复活动管柱,以达到解卡目的。

活动解卡适用于各种管柱或落物卡钻。

震击解卡
将震击器,加速器等与打捞工具一起下井,当捞上并抓紧落物后,根据井况,通过操作,对被卡管柱进行连续上击或下击,将卡点震松以达到解卡目的。

震击解卡适用于落物被砂卡、化学堵剂卡,物件卡及套管损坏卡等。

倒扣解卡
在井内被卡管柱较长,活动解卡无法解卡时可采用反扣打捞工具,将被卡管柱捞获分别倒出,以分解卡点力量,达到解卡目的。

倒扣解卡适用于活动和震击解卡无效时的各种类型卡钻。

套铣解卡
采用合适的套铣工具,将卡点周围的致卡物套铣干净,达到解卡目的。

套铣解卡适用于砂、水泥、封隔器及小件落物卡等。

浸泡解卡
对卡点注入相溶的解卡剂,通过浸泡一定时间,将卡点溶解,以达到解卡目的,浸泡解
卡适用于蜡卡、泥饼卡、水泥卡等。

磨蚀解卡
利用磨铣工具,对卡点进行磨铣,以达到解除卡钻的目的。

磨蚀解卡适用于打捞物内外打捞工具无法进入及其它工艺无法解卡时使用。

爆炸解卡
用电缆将一定数量的导爆索下至卡点处,引爆后利用爆炸震动,可使卡点钻具松动解卡,爆炸解卡适用于卡点较深的管柱卡。

以上几种方式,单一的解卡方式不一定能达到目的,根据井况,可将两种或几种方式交替使用,最终达到安全解除卡钻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