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夔《扬州慢》ppt课件

姜夔《扬州慢》ppt课件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 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 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 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 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 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 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 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 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所谓“移就”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 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e.g. • 甜蜜的湖光山色 • 移就看着好象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不当, 移就看着好象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不当, 却创造出了一种美丽,创造出了一种意境, 却创造出了一种美丽,创造出了一种意境, 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 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产生了无穷的 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江湖雅士

在词中有何作用? 在词中有何作用?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 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 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 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 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 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 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 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 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 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 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 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 更为含蓄有致。
总结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总 结
佳句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 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 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 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 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 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 原因何在呢?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辛 弃 疾
永 遇 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废池乔木,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手法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 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 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 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 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 敌人的凶残, 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 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 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 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 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 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 痛恨。 痛恨。
Come on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 冷月无声” 属于移就辞格, 冷月无声 移就辞格 来无声,可这么一说, 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 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 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 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 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 还有美女吹箫唱歌, 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 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 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 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 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 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 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在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 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 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 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 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 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 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自胡马窥江去后” 自胡马窥江去后 窥江去后”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 借代 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 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 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 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 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还题诗壁 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援兵 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姜把扬州的残 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 他的“黍离之悲”。
The End !!
小插曲
雨铃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雨霖铃
柳永(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 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 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 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 废池” 乔木” 清角” “废池”、“乔木”、“清角”、 空城” “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 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 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 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 故国, 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 自然流露出来。 自然流露出来。
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 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 抒写黍离之悲。 抒写黍离之悲。 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 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 景抒情有虚有实。 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 是眼前景物,是实写。 “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 二十四桥明月夜, 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的诗句带出, 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 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 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 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 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 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 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 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 忆昔日的繁华,通过扬州昔盛今 衰的对比,发为吟咏,以寄托对 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 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 通感 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 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 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 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 不由人不生感慨。
二十四桥之中, 二十四桥之中,石拱桥 呈玉带状,桥长24米,宽 呈玉带状,桥长24米 24 2.4米 栏柱24 24根 台级24 2.4米,栏柱24根,台级24 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 对应。 对应。 十 四 桥

请您欣赏
瘦西湖的五亭桥
And. . . .
Thank you so very much!
讲师:王攀成 maker:侯德尧 参与者:二组全体成员
>
>
>
3
2
1
Let’s Go!!
扬州慢
序 上片
姜夔
下片
扬州慢 扬州慢
慢词: 慢词:
词牌
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 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江西波阳) 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 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 其词上承周邦彦, 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 文英、张炎一派, 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 人诗集》 白石道人歌曲》 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 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 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 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 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 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 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 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 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 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 杨万里、范成大、 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 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却震 藻等人都极为推重, 耀一世。姜夔词的风格是: 耀一世。姜夔词的风格是:清 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 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 倚声协律。 倚声协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