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摘要]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够自至济已见端倪。

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观念;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教师观[前言]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无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对此观念转变。

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从思想上更新了观念,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实现创新教育。

具体说来,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现。

[正文]一、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够自至济已见端倪。

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钦要。

人的创造力固然与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因此,从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由此提出,它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贯彻创新这一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是要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恢复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实动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新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对学生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弱小的,没有能力的,可以支配的,强调他们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缺乏独立性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可能性。

实际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

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正如《合作教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不,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那么他就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承认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保护和珍惜他们的创造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思考方式,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但传统教育中往往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正确性,使得学生常担心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进而变得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扼杀。

在一电视节目中,一女主持人问一群孩子:“你们知道花儿为什么会开吗?”孩子们纷纷回答:“因为它睡醒了;因为它听见鸟儿在唱歌……”但女主持人却道畅地说:“不对!”这里的“不对’二字虽然说起来轻松,但却毫不留情地扼杀了孩子们爱幻想的天性。

女主持人拿成人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孩子的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标。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吗?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有过与该女主持人相似的言行呢?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与你不一致或者截然相反的意见时,你是否认为他是在故意捣乱,或者认为他的想法很愚蠢?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你就没有真正意识到他是在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考,他的回答或许不全面或不完善,但代表了他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无论对与错,我们都应该鼓励这种行为。

因为,在你的鼓励本中,实际上包含着对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鼓励。

同样地,当你的班上出现了特另别调皮特别捣乱的孩子时,你是否在心目中把他列入没有出息,不可救药的那一类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你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融立”两字的含义。

每个学生除了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思想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比如,多血质的人反应迅速、灵活;粘液质的人则注意力持久、有耐性,但反应速度慢,这是气质上的差异。

、又比如,有的人上进,有的人退缩,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这是性格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不同,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因此,做教师的不应该以自己的好恶性来评判或衡量一个学生,而应该认识到人的差异性是先天因素(如气质)和后天因素(如性格)的影响造成的,每一种个性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

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

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发挥。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也就是说,学生还正处在成长之中,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因此在他们的身上,必然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如上课好动,有时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这时,教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尤其是对那些不太守纪律、不太听话、好异想天开、好表现的学生更应该这样。

在有的教师的心目中,这是一些不好教的学生,然而,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这些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特征正是创造性人才所应具有的特征。

如果教师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他们,那便是对创造性的一种漠视甚至是扼杀。

陶行知告戒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

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他们,你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惊奇的感受。

同时,发展的人意味着学生身上蕴过着巨大的潜力,教师应当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从学生现有的成绩推断学生聪明与否,能于与否。

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看作是没有出息,没有潜力的那一类,这是十分片面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实际上,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很大的潜力,他们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够使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个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怕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部学到知识。

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

三、创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观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本认识。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做。

这样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作为唯一的目标。

在创新教育下,这种单一的目标应该加以转变。

我们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收集。

分析和总结知识,学会自我增长和加工知识,也就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教学目标最后落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这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单向式的教学,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的往往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不少的教师有这样的体会:一堂课下来以后感觉特别累。

这是因为你在课堂上身心都很投入的缘故。

那么,在你十分投入的时候,学生是否也如你一般辛苦和紧张呢?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感觉是一致的,那表明你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

否则,就表明你的教学主要是单向式的治输,没有给学生留出积极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首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所有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替他们思考。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相信学生能力的表现。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助工厂”。

他们不仅能够储存材料,而且能够加工材料。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加工厂”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

与其花大力气“教”,不如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和领悟,没有什么比学生自我领悟更有效、更深刻的了!为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体验和发现问题的机会。

最后,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因为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密切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完全决定学生一切并严格控制、监督学生行为的专制作风型教师,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严肃呆板、谨小慎微、依赖性强;而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工商互助、协调行动的民主作风型教师则能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积累,这无可非议,因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进行创造的前提。

但是人的创造不光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法。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把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关于知识的知识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道“这是什么”,而且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吸收、消化和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而去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开发其创造能力。

四、新的教师观教师观是指教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基本的看法。

传统的教师现强调教师的经验,强调教师的权威,这显然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新的教师观提倡创新,反对经验;提倡怀疑,反对权威。

1、教师不是“权威”传统的教育注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强调师道等严,要求学生听取教师的一言一行,逐步形成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比如教学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学生讨论,也不喜欢听取学生的意见。

教师的话是“金科工言”,教师的答案是标准答案。

这样,学生的想法被忽略,被拒绝,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建立平等的观念成为教;师的当分之急。

即把学生看作与你平等的、有主见的、有思考能力的人,以重他们的选择,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