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八《阻却犯罪事由》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李某与王某发生口角后,王某声称要把李某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李怕王杀死自己,就在王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打死了王,李某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故意犯罪D.假想防卫2.甲想杀乙,就故意向乙挑衅,乙被激怒,上前殴打甲时,甲掏出准备好的匕首将乙刺死,甲的行为是()。
A.防卫过当B.正当防卫C.故意犯罪D.假想防卫3.甲乙二人发生争执,互相殴打,甲因身强力壮,几次将乙打倒,乙迫不得已,掏出匕手将甲刺成重伤,乙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故意犯罪D.紧急避险4.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是()。
A.过失B.故意C.既可以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也可以是过失D.既可以是间接故意,也可以是过失5.甲欲抢劫便衣警察乙的财物,将乙推倒在地,并抽出尖刀对准乙的脸上划了一刀,逼迫其交出钱财。
乙迫不得已掏出身上的手枪朝甲开了一枪,但由于甲躲闪很快而未受伤。
本案中,乙的行为是()。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 D.意外事件E.与正当防卫行为无关,因为乙的行为未造成甲的任何损害,所以对其行为不应当放在正当防卫问题中考虑6.对避险过当的,应()处罚。
A.从轻或减轻B.减轻或免除 C.从轻、减轻或免除D.从轻7.王某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张某的追赶,在一胡同拐弯处撞开一住户大门进入躲避,不幸将老太太撞倒在地,致其受重伤。
王某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D.意外事件8.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气枪打伤了甲,丙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故意犯罪D.防卫过当9.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是指()。
A.已经为实施侵害行为在进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B.已经着手实行侵害行为C.已经造成危害结果D.不法侵害的预备行为已经结束10.赌博犯张某于某日在王某家赌博,王某将身边的8000元现金都输给了张某,王某十分气恼,向张某要回8000元现金,张不同意。
于是,王某就动手去抢,张某为了不使8000元钱被抢回,将王某打伤。
张某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 C.事后防卫 D.不属于正当防卫二、不定项选择题1.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必须是合法利益受到危险的威胁B.危险必须是即将发生的C.避险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遭损害而实施D.避险行为必须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即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2.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是因为()。
A.正当防卫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B.正当防卫行为没有罪过C.正当防卫行为是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D.正当防卫是迫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3.下列情况不适用于紧急避险()。
A.来自动物的侵袭 B.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避免本人危险C.来自自然力的袭击D.损害另一合法利益并非是排除危险的唯一方法4.李某制止两名流氓调戏妇女,遭到殴打而被迫还手。
双方正在对打时,被害妇女的父亲王某恰好从此地路过,见状抓住李的肩膀,试图叫李某赶快离开,李某误认为王某是对方的同伙,拔刀刺伤了王的肩膀,李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B.假想防卫C.过失犯罪D.意外事件5.对防卫过当,应()处罚。
A.减轻B.从轻C.免除D.从重6.确定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应考虑()。
A.防卫目的 B.防卫过当程度C.防卫人主观上过失还是间接故意D.防卫人所欲保护权益的性质7.紧急避险的对象是()。
A.人的违法行为 B.人的犯罪行为 C.动物的侵害 D.自然灾害8.对下列哪些犯罪可以行使"无限防卫权"()。
A.杀人B.暴力取证C.绑架D.投毒9.王某与赵某有仇恨,某日王某见赵某手持匕首朝自己走来,于是随手拾起一根木棒猛击赵某头部,打成重伤,后来发现赵某拿的是一把玩具匕首。
王某的行为属于()。
A.防卫过当B.避险过当C.犯罪D.假想防卫10.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见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
刘某边抵挡冲到黄某面前,拿石块将其头部砸伤,黄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哪种情况()。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故意犯罪三、判断题1.防卫过当,从其性质上讲,应该是防卫行为,只是超出了防卫的必要限度。
( )2.符合限度条件,防卫行为就是正当防卫,反之,就不是正当防卫。
( )3.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要求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时,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
这里的不法侵害,仅是指犯罪行为,不包括一般违法行为。
( )4.甲欲抢劫便衣警察乙的财物,将乙推倒在地,并抽出尖刀对准乙的脸上划了一刀,逼迫其交出钱财。
乙遂掏出身上的手枪朝甲的腿部开枪,但由于甲躲闪很快而未受伤。
乙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 )5.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是指已经为实施侵害行为准备工具、制造便利条件。
( )6.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强奸、抢夺等犯罪行为,可以行使特别防卫权。
( )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 )8.只要行为人认为他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法侵害,就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 )9.实施正当防卫行为的强度,只要足以制服侵害行为,就不属于防卫过当。
( )10.精神病患者某甲手持匕首追杀某乙,某乙在被逼到一房屋的墙角里,无处可逃的情况下,顺手将桌子上的一个花瓶掷向某甲,砸中某甲的眼部,致甲左眼失明。
某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 )四、简答题1.简述正当防卫的概念。
2.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如何认定?3.防卫过当如何处理?4.如何处理避险过当?5.排除犯罪的事由的种类有哪些?6.什么是特殊正当防卫?7.简述意外事件的特征。
8.简述不可抗力的特征。
9.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10.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
五、案例分析题1.甲与乙同居一室,某日大地震电灯熄灭,乙因年迈体衰,行动不便,甲快速奔跑,将乙撞倒,致其头破血流,当场昏厥,不治而亡。
问:甲有无刑事责任?2.被告人甲在赶集的路上遇到其侄儿乙。
乙对甲平日积怨颇深,今日见到甲便责问说:"你今天讲我什么?"甲说:"我哪里讲了什么?"乙又说:"我今天要打死你。
"随即抓住甲拳打脚踢,甲便往回跑,乙一路追打,且顺手拿起卖肉摊上的一把屠刀追杀甲,乙将屠刀向甲掷去,没有击中,落在甲身后,甲返身捡起,见乙又追赶过来,就说:"你真的要过来?"话音未落,乙即迎面扑来夺刀,双方争夺中,屠刀劈中乙左颈,顿时大量出血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如果不构成犯罪,说明理由。
3.某日晚,某厂工人汤某在有附近遇见两个男青年正在侮辱他的女朋友,即上前制止,因被其中一男青年殴打而被迫还手。
在对打时,便衣黄某路过,见状抓住汤某的左肩,但未及时表明其公安人员的身份。
汤某误以为黄是对方的帮凶,便拔刀剌黄左臂一刀后逃走。
问:对汤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和处理?并请说明理由。
4.甲平日道德败坏,经常带刀寻衅滋事,横行霸道。
1998年12月8日晚饭后,他手持杀猪尖刀来乙家,调戏乙妻丙,并强行扒丙的衬裤,欲行强奸。
丙顺手从炕沿上火盆里抓一把炭灰扬在甲的脸上,甲的双眼被灰迷住,丙趁机逃到屋外,正好碰见其夫乙,丙告诉了乙。
乙进屋看见甲正在其家炕边坐着揉眼睛,便从外屋菜板上操起菜刀闯入屋内,朝甲头部、颈部连砍数刀,甲当即死亡。
问:乙的行为算不算正当防卫?5.被告人叶某(男,28岁,司机)于某年10月份的一天,驾驶一辆大卡车为运输公司送磷肥。
途经一段下坡山路时,汽车制动器突然失灵,汽车刹不住,急速下行,随时都有翻车于深谷的危险。
在这危急时刻,叶某急中生智,把方向盘往里打,使车头本身擦山而行,用车身与山壁的摩擦力减慢车速。
车速减慢了,但仍不能停住,危险并没有消除。
这时,对面有一辆运煤卡车,慢速爬坡上行。
叶某见两辆车车速均较慢,为了使自己的下行车停住,消除危险,就采取了与上行车相撞的措施。
结果,车停住了,但两辆车的发动机都撞坏了。
后花去修理费47000余元,加上叶某用车头与山壁摩擦所造成的损坏修理费12000余元,共计59000余元。
未发生任何人身伤亡,货物也均未有损失。
问:试分析本案中叶某的行为是否属于紧急避险?6.值班员甲半夜听到仓库门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正在撬门准备偷东西,遂持一根铁棍出去观察,正好看见一名男子在地上寻找失物,该男子见暗中有人走来,正想上前问话,甲以为小偷袭来,就一棍将该男子打倒在地致其重伤。
问:试分析甲行为的性质。
7.某保卫干事方某(按规定配枪),家住城郊。
一精神病患者葛某走失,于凌晨一时许误入方某家中,将睡在外屋方某的女儿惊醒。
方某的女儿大叫:“来人哪!”,方某闻讯持枪冲出,恰与欲进入里屋的葛某相撞,由于天黑情急,遂向自己脚下开了一枪,不料子弹被反弹后击中葛某。
虽经方某一家送医院抢救,葛某终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问:试分析对葛某的死亡,方某是否要负刑事责任?8.乔某与吴某曾在一间工厂工作数年,可谓“患难”之交。
一日乔某得知吴某在背地里将他在工厂工作时偷窃工厂木材的秘密告知了别人,心里异常气愤,便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吴某家中。
正好吴某一人在家,乔某便持刀将吴某堵在其家卧室门内,并称“你这不够义气的家伙,我饶不了你!”吴某见乔在气头上,生怕自己受害便打开卧室的窗户(吴某家在6楼),想沿窗边的下水管道滑下楼去暂避一时,谁知因年久该管道断裂将吴某摔下楼去,当场死亡。
问:乔某对吴某的死亡是否刑事责任,为什么?9.甲在路边等人,被路边的乙等人故意撞了一下,甲瞪了他们一眼没有言语。
乙寻衅问:“看什么?”说着打了甲一拳,同时乙同伙也一拥而上,对甲拳打脚踢。
甲双手抱住脑袋直往后退,乙等人紧追不舍,甲无以躲避,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在乙打他时朝乙一捅,扎中乙胸部动脉,乙因大出血休克而死。
问:(1)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甲的行为性质应如何认定?(2)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有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