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铅临床检测指南

血铅临床检测指南

目录一、简介二、适用范围三、测铅的临床意义四、铅含量测定的几种途径五、儿童/成人的安全血铅含量六、血铅分析方法1.阳极溶出伏安法(ASV)2.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4.红细胞原卟啉法(EP)七、采血程序1.指血采血步骤2.静脉血采血步骤八、GFAAS法操作1.仪器要求2.石墨炉工作参数3.其他材料4.试剂5.试剂、标准品、样品的准备6.石墨炉操作和维护九、ASV法操作1.仪器要求2.样品准备3.仪器校准4.仪器操作和维护5.线性范围十、血铅标准品和质控1.标准品2.质控一、简介本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临床实验室提供血铅检测的简明指导,对于日常血铅检测常用的、能达到质控要求的两种分析方法,即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本文分别介绍了其不同的采样和检测过程,同时还包括质控(QC)指导内容。

二、适用范围所有需要检测血铅的实验室。

三、测铅的临床意义铅中毒是一种由于铅的累计吸收而导致的慢性病,该过程有时会伴随一些明显的症状,当表现为易怒、没有食欲、性格改变、腹绞痛等症状时,其血铅含量一般在50μg/dL左右,但是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认为是其他原因引发的。

如果在该阶段没有被意识到,血铅很容易升高到100μg/dL以上,这时儿童表现的症状通常为颅内压升高,引起放射性呕吐、知觉改变、痉挛等;成人在血铅浓度为50-60μg/dL时如果继续铅中毒,会导致肾衰、反应迟钝、周围神经系统病症、痛风等。

铅中毒不易治愈,其对人体的危害即使在血铅含量降低后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铅中毒至少损害到三种人体器官:1、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2、亚铁血红细胞的生物合成途径;3、肾脏功能。

铅中毒对于儿童和成人的伤害不尽相同,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全,而且成人吸收饮食中的铅为10%,儿童可达40-50%,因此对于儿童的神经系统的损害会高于成人,对于孕妇的伤害主要是造成了胎儿的先天铅中毒。

四、铅含量测定的几种途径:血铅作为铅中毒的指标:静脉血的铅含量可以有效的表征人体铅中毒情况,末梢血可用于铅中毒筛查;尿铅作为铅中毒的辅助检测:可以作为降铅效果的指标;X射线荧光检测骨铅:反映铅在人体内的沉积;发铅、汗铅及其他组织液:发铅虽然有取样简单、不用侵入人体等优势,但是样品暴露于外界、环境污染影响大,同时没有规范的处理方式,而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含铅正常范围值,不象血铅那样有标准品,因此很少用来作铅测定。

汗铅、指甲铅等也不是科学的铅含量测定途径。

五、儿童/成人的安全血铅含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反映儿童近期(1-3个月内)铅接触的最佳指标是全血铅含量(以下简称血铅)。

血铅一直是铅中毒研究的最重要的生物学监测指标,儿童血铅与铅接触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特别是在环境铅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血铅能较好地反映铅接触水平。

在稳定的、低水平铅接触状态下,血铅也能较好地反映儿童体内铅负荷状况。

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安全血铅含量,只是从统计学的角度阐述这样的一个安全概念。

199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安全的血铅含量应≤10μg/dL。

1994年,在第一届全球儿童铅中毒预防大会上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学者进一步认定了这一标准。

六、血铅的分析方法血液中的铅大部分都是处于非游离型状态,与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蛋白形成多种多样的结合物,要测定血液中铅的必须先要将结合型的铅离子释放出来,由于血液中铅的含量非常低(一般在10ppb至1ppm之间),因此要求铅的释放效率要达到100%,而且必须要排除外源性铅离子的干扰。

所以对测量设备及测量方法的灵敏度、精度要求非常高。

目前公认能够精确测定血铅浓度的仪器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

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虽然可精确测定血铅含量,但因成本太高,不适合做日常分析,只有一些专业实验室才拥有这种设备。

1.阳极溶出伏安法(ASV)作为成功测定血铅浓度的检测方法,在国外应用已有30年多的历史。

用ASV分析血铅首先由Matson 等人在1971年提出,其后显示出它在微量测定中特有的优势。

血液中结合状态的铅离子,经试剂处理释放成游离的铅离子,当在电极中施加一定的负电压时,所有的铅离子将被还原成铅且附着在电极上,然后再在电极上施加更正的电压,电极上的铅再电离成铅离子,释放一定的电子并产生电流信号。

此电流信号与溶液中铅浓度成比例关系,从而测定出铅离子的浓度。

ASV有两种血样制备过程,一种是酸消化法;一种是置换法,即用含(CH3COO)2Ca、CrCl3、Hg2+置换血蛋白中的2价铅离子,其主要优势在于分析速度的提高,有人声称全部的置换过程只需要3-5分钟,而用HClO4消化100μL血样需要大约20分钟。

两种方法均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已有的临床比较结果显示ASV和GFAAS的一致性很好。

2.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血铅的标准方法之一。

火焰原子吸收(AAS)方法直接测血铅,其灵敏度欠佳,1970年石墨炉的介入使灵敏度得到显著的提高(约50倍),最终实现无需样品富集过程,只需μL级样品量。

19世纪80年代因为背景的干扰,倾向于采用同介质(血)标准曲线法。

19世纪90年代,现代石墨炉的所有重要理论才得到理解和应用,并且陆续总结出许多不同的应用方法。

1993年塞曼石墨炉测量血铅技术的发展才告别了同介质(血)标准曲线法的应用。

此方法规定必须用塞曼背景修正系统,并保证用于分析铅的波长稳定在283.3nm。

而且此方法对样品处理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很苛刻,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采血和对血样进行处理过程中,由于此过程血样是完全暴露在环境中,因此一定注意环境中的铅污染血样(如空气中微粒带来的铅污染、使用了被污染的器具)。

(2)在采血后对血样进行硝化,硝化的作用是去除血液里的纤维素,使铅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处理过程中有时使用国产硝酸本身的铅含量就很高,甚至会高于血样的铅含量,因此有必要在使用硝酸对血样进行硝化处理前先检测硝酸的铅含量并采取措施降低硝酸的铅的含量,避免血样的二次污染,假阳性的出现。

(3)在使用塞曼效应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来测定血铅时必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此操作过程。

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做人体血铅含量分析是一种旧的技术,由于对人体产生影响的血铅是微量的,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铅的原子化率是非常低的,即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基线漂移非常严重。

因此它的灵敏度是达不到检测人体血铅的检测范围,有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火焰原子吸收在操作上受外部因素影响较严重,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操作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同时,由于在处理血样的过程中是完全暴露在环境(如空气中微粒带来的铅污染、使用了被污染的器具)中和血样进行硝化处理过程中使用国产硝酸本身的铅含量过高,因此可能造成对血样的二次污染,会造成儿童实际血铅水平较低而测量结果较高,即假阳性现象出现。

此方法已被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替代。

4.红细胞原卟啉法(EP)也称为锌卟啉法(ZPP),曾经作为无症状儿童和其他高危人群的铅筛查手段,有数据表明,锌原卟啉法(EP/ZPP)并无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测定低浓度的血铅含量,因而不再用于血铅筛查。

锌原卟啉法测定是用于说明由于锌取代了在卟啉环中的铁引起原卟啉含量增高(而此原因是由于铅抑制了线粒体中的铁络合酶引起的)的一种方法。

原卟啉只有在所有的循环的红细胞完全更新后才能达到稳定的水平,而达到此一水平需要的时间为120天,且原卟啉的半衰期(68天)要比血中的铅的半衰期(28-36天)要长。

锌原卟啉法并不能表明检测期血铅的含量,而只是一种对中度血铅含量的间接的估计。

依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锌卟啉的含量通常低于35μg/dL,体内新增的原卟啉的浓度和血铅水平只有在30-80μg/dL才成比例(Porru and Alessio 1996)。

在血铅浓度为10μg/dL-30μg/dL时,用EP法检测,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精度都是非常低的。

而这一血铅水平已明确对儿童健康有害。

因此锌原卟啉法的灵敏度不足以测定低血铅水平中的铅暴露状况,所以用EP法检测会造成儿童实际血铅水平较高而测量结果较低,易引起假阴性的结果。

在黄疸及缺铁性贫血症,镰形血球及其他溶血性贫血症病人中,EP值会升高,易引起诊断上的假阳性。

所以,临床实验室不应用这个方法测量血铅。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参加血铅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项目并达到要求。

七、采血程序筛查常采用指血,因为取血部位暴露于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污染,因此建议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避免这类污染,如用肥皂洗手,用酒精擦拭取血的手和手指处,同时采血器具必须不含铅并且不和铅起任何的物理、化学反应。

诊断需采集静脉血,采集时除注意筛测时的事项外,还需特别避免病毒感染、传播,如艾滋病群、乙肝病毒等。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质量,正确的样品收集程序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收集前和收集后的操作步骤能保证收集到的样品品质高,不被污染、凝结、过度稀释或在运输过程中破损。

这些步骤包括使用适当的工具、通用的预防措施、血液样品收集技术、收集后样品处理、贮存及运输操作。

取静脉血或末梢血步骤的第一步是使用检验过的无铅的血液收集工具。

所有与血样接触的工具应该验证是否含铅。

这些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采血针、采血管、采血刀和血样收集管或小瓶。

建议每批工具必须抽检至少42个单位的样品。

例如,有一批采血刀,要在这些刀中抽42把进行检验。

如果每个单位的样品其铅含量都不超过正常血铅水平的5%就认为整批是无铅的。

在处置病人和血样时必须时时遵守预防措施通则。

这样做可以保护分析人员和病人不受到生物材料的污染。

在采集和处理血样时应该带手套、防护镜和穿实验服。

每换一个病人时应更换手套。

还有,所用手套应是无尘的以避免因粉尘引起的铅污染。

在采集过程中用到的所有工具必须是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后应放在专门放置生物危害废物的容器中以便焚化或消毒。

采血刀、针和带针头的采血管应放在专门放置锐利生物危害废物的容器中。

准备采血工作区比较好的方法是工作场所要清洁,新的工具放在工作人员举手可取的地方。

在有塑料布衬底的有吸收作用的衬垫上放好采血针、管或采血刀、纱布、酒精棉球、绷带、记录笔或标签、收集管或小瓶和够得到的生物危害废物箱。

有了适当的工作区,要指导病人用香皂和水彻底清洗取血部位。

为了避免表面铅污染直到取完血之前清洗的部位不能接触任何表面。

建议经培训过的抽血工作者或医生取静脉血。

如果是取末梢血,大多数实验室人员或健康机构人员可以被培训并达到安全采集末梢血样品的要求。

如果是静脉血样,一定尽量达到刻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