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
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
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
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
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
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
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可以说是复杂多变,正反两面并存且相互交织。
如社会焦虑心态、冷漠心态、浮躁心态、弱势心态、仇富心态、怨恨心态、不信任心态、跟风心态、失落心态等等。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跟大家介绍了。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介绍其中的五种心态:(一)社会焦虑心态所谓社会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现在,社会焦虑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
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还是处境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少见的。
从历史上看,除了战乱年代,人们没有像现在如此焦虑过;往以后看,以后人们也会焦虑,但社会焦虑的波及面和强度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从群众焦虑的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领域:如高房价、高物价、食品、药品安全、腐败、分配不公、垄断企业的高收入等等。
有人曾这样形容当前中国人的焦虑心态:中年职工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为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而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为买不起房子而焦虑;大学生毕业后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焦虑;公务员为钱包瘪、工作压力大而焦虑;农民为化肥涨价,粮价偏低而焦虑;私企老板则唯恐政策变动,为眼下的生意不可为继而焦虑……可以说,焦虑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的各个阶层,似乎每个中国人都在为眼前的生存环境而焦虑。
这种焦虑感已经普遍蔓延,成为当下中国人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心态。
那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为什么人们反而比以前更加焦虑了呢?焦虑感广泛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首先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由此强化了人们生活的不确定性。
一旦认为自己的未来不可预期,唯恐“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焦虑的种子就在内心萌芽。
其次,社会焦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飞船上天,蛟龙下海,高速公路贯通城乡……这些年,我国各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但是,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民生幸福的同步增长,物质丰富也未必换来百姓内心的安宁和美。
毋庸置疑,现在日子变好了,但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仍然滞后,民生改善仍待加强。
改革深入推进,不少人在失去了习以为常的单位福利和单位保障之后,却没有被纳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如果基本生活缺少保障,怎能不对未来产生担忧?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一些人进了城,却无法融入城市;失去了土地,却无法找到生计。
面对这样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慌恐和焦虑?归根到底,产生社会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降低了幸福指数,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
而缓解社会焦虑,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变这种失衡现象。
这是我们讲的一点,社会焦虑心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种:社会浮躁心态:(二)社会浮躁心态浮躁,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典型的一种心态。
所谓浮躁,顾名思义就是心浮气躁,主要是指一种急躁、不沉稳的情绪。
人浮躁了,往往会心神不宁、焦躁不安、急功近利。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给人的感觉就是沉稳、含蓄,如同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
《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等。
可是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国人的心态本应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平和,但是,纵观当今社会,却处处充满了浮躁的气息:彩民们祈祷着一出手就能芝麻开门,一夜暴富;艺人们盼望着一出场就能不同凡响,一炮走红;官员们则期待着一上台就能建功立业,一展雄风。
急功近利取代了脚踏实地,必然会催生出一种浮躁的心态。
浮躁心态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整个社会急于求成。
去年红遍网络的“凤姐征婚”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此人名叫罗玉凤,人称凤姐,重庆人。
从2009年10月下旬开始,她就在上海陆家嘴附近发征婚传单。
征婚要求极为苛刻:下面是她的征婚条件,大家可以粗略的看一下: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
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
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
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
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
第四,身高176--183左右。
长得越帅越好。
必须有刘德华那样的帅气、任达华那样的性感、立威廉那样的俊俏、谢霆锋那样的冷酷。
第五,无生育史。
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
第六,东部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福建、北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户籍。
第七,年龄25--28岁左右。
就职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者不予考虑。
但就职于中石油,中石化等世界顶尖型企业或银行者又比较喜欢。
现自主创业者要商榷一番了。
征婚条件这样高,那她本人的条件又怎样呢?罗玉凤身高1米46,有网友形容其为“死鱼眼,蒜头鼻,蛤蟆嘴”,曾在老家某小学做了两年老师。
现在上海一超市做收银员,月收入不过千余元。
她还这样形容自己:“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
我现在都是看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
”那么罗玉凤为什么会如此的狂妄自大呢?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她渴望成功但又不肯脚踏实地努力的一种浮躁心态。
罗玉凤本身出自农村家庭,父母没有什么背景,可以说是贫二代的典型代表。
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她内心产生强烈冲击,想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她渴望的生活与现实反差太大,所以希望能通过非常规手段一夜成名或暴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她选择了通过炒作“爆红网络”的极端方式。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正是内心浮躁的一种表现。
这些浮躁心态的背后与当前的意识形态、体制机制以及媒体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十年文革,我们的传统文华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
原有的价值观已经不能统领人们的思想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至于造成人们信仰的缺失。
加上体制机制的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辛勤劳动的人没有致富,贪官污吏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国人的内心难以平衡,浮躁心态难免产生。
媒体负面宣传的作用对国人产生浮躁心态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影视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家住豪宅,出门坐宝马的成功人士,却很少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种对财富扩大的宣传,致使那些本来安于现状的国民普遍产生了攀比心理。
所以媒体不要总是将聚光灯打在所谓的有权、有名、有势的人身上,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倾注在那些在平凡中付出努力的人,从而真正改变社会对于成功的评价标准,改变人们的浮躁心态。
(三)社会弱势心态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理应是那些出于社会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话语权都脱离开社会主体的人群,比如城市打工者、失业人群和贫困人口等。
但是如今,人人都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导演说演员是弱势群体、教授说知识分子是弱势群体、开发商说有钱没权的人是弱势群体、官员说公务员是弱势群体、老板却说民营企业家是弱势群体、患者说没钱看病是弱势群体、医生却说给人治病还可能挨揍是弱势群体……放眼全国,似乎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的代表。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不久前人民论坛联合新浪网进行的国民弱势心态调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m ,,在调查中,45.1%的受访党政干部、57.8%的受访公司白领和55.4%的受访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受访网友的比例就更高了,达到了73.5%。
在一般人看来,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以及公司白领应该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但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精英阶层也存在这种弱势心态呢?拿知识分子来说,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首先是因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面对房产商的经济资本、隐形贪官的政治资本,大学教授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显然处于弱势。
北大的副教授阿忆就曾在博客中晒工资哭穷,宣称那点工资让人“不能活下去”,并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的力挺。
再比如说公司白领。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些白领们工作繁忙,职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他们不像党政干部和大学教师一样有稳定的职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人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为此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对白领来说,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难以承受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如此说来,精英阶层中都普遍存在这种弱势感,那么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和残疾人的弱势感就更加强烈了。
为何人人都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我想这种弱势心态首先是来自社会比较。
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幸福感,所谓幸福在于你在和谁比。
你开着奥拓,和骑车上班的人比较会觉得幸福,如果和开奥迪的人比会顿感不幸。
事实上,人们的自我评价除了少部分的自我感觉之外,大部分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获得的。
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确认自我归属。
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比较常常不是“向下性动机”,而是“向上性动机”,以自己的弱势和他人的优势相提并论,自然满肚委屈,满心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