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第六章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n0 S D nco2 x Sdx 0 nco2 x dx 0 n0 :二氧化碳在标准状态下的分子数密度。
X
1 D n0
X
2
X
m0 Mn
D
1
0co

2
0
co x dx
根据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在标准状态下:p0
在x点,二氧化碳的分压强也应该满足:
n0 K BT0
温度梯度:7K/km
0到10公里高度温度从300K降至220K。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i)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地面能吸收太阳辐射 的短波部分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地 面的长波辐射和通过对流方式从地面吸收热量升温, 因而越接近地面的大气得到的热量越多,造成对流层 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ii)有强烈的垂直混合。低层空气由于从地面得到 热量使之受热上升,高层冷空气下沉,从而造成对流 层内存在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 iii)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各地纬度和 地表性质的差异,地面上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不 同物理属性,压、温、湿等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从 而产生各种天气过程和天气变化。
二,气溶胶
气溶胶:以液体或固体为分散相和气体为分散介质形 成的溶胶称为气溶胶,亦称气体分散胶体。 比如,雾是水滴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烟是固 体粒于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等。 大气中含有悬浮的尘埃、液滴、冰晶等固体或液 体微粒状气溶胶。大气中的气溶胶和环境污染有密切 的关系。 气溶胶会造成辐射的散射衰减。
例外:20公里左右存在一个气溶胶层~0.1
§6.5 大气的吸收衰减
一.大气的辐射透射特性
朗伯定律:
P R Pi 0e
K R
Pi 0
x0
吸收截面
a na n R
P R
xR
吸收元浓度
K
(2)Junge模型
dN r dN r Cr 或者写成 Cr 1 d ln r dr
C是归一化常数,为成形常数,一般在2~4之间。
(3)Zold模型(对数正态模型)
ln r ln R 2 dN r N exp 2 d ln r 2ln 2 ln
1.描述水蒸气含量的一些物理量:
⑴ 水蒸气压强pw : 就是大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强。
⑵ 绝对湿度ρ w :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单位为 g/m3。也就是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密度。
⑶ 饱和水蒸气压ps : 水蒸气在某一温度下开始发生液化时的压强,称 为水蒸气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压,也就是饱和状 态下水蒸气的分压强,它只是温度的函数。 ⑷ 饱和水蒸气量ρs : 即饱和水蒸气密度,只与温度有关。
朗伯-比耳定律:
P R Pi 0e


exp a na n R
散射截面
散射元浓度
大气的分子和悬浮微粒都对辐射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
分子 n分子 微粒 n微粒
大气含有多种分子和悬浮微粒:
高度 km 0 10 20 30
标高 km 8.5 7.8 6.3 6.8
高度 km 40 50 60 70
标高 km 7.8 8.1 7.6 6.5
三.大气密度
根据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pz n z K BT
p0 n0 (标准状态) K BT0 p z T0 n z n0 p0 T z
CO2在水平传径上是均匀的: D co 2
三.臭氧
O2
分解
O O
吸收紫外 红外 分解
吸收紫外
+ 碰撞
合成
O3
臭氧对红外存在吸收带,但在低空由于存在二 氧化碳和水蒸汽更强的吸收带,臭氧的吸收带一般 都显不出来。而低空的臭氧浓度很低。大约是亿分 之二,因此在低空时一般可忽略臭氧的吸收。而当 系统工作在高空时,就必须考虑臭氧的吸收。
⑸ 相对湿度RH : 空气试样中水蒸气的含量和同温度下该空气试样 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⑹ 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是给定空气试样变成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w pw RH s ps
2,可凝结水量W
在辐射传播方向上,和辐射束有相同截面、以辐 射传播距离为长度的体积内,所含有的水蒸汽折合成 液态水层的厚度。
臭氧层的破坏
氯氟烃
§6.4 大气中的主要散射粒子
大气中的主要散射粒子是气体分子和气溶胶。 气体分子的半径大约10-4微米。 自然的气溶胶粒子半径一般为10-3~102微米,按 其大小可分为三类: 10-3 ~ 10-2 微米 爱根核 10-2 ~ 1 微米 大粒子或者大核(霾) 1 ~ 102 微米 巨大粒子或者巨核(云、雾) 比云雾更大的水滴就是雨滴:102~104微米
dp m0 Mnz g z dz
pz pz0 e

z z0 h z
但h(z)不是常数,是随高度变化的量,称为z处的 标高。我们可以认为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标高近似地 可以看成常数,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刚才的压强公式:
pz pz0 e

z z0 h z
2.平流层
对流层顶10km向上到55公里左右为平流层。
平流层下部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等温层)。
平流层上部因为存在臭氧层(22─35公里处),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 平流层大气温度下部冷上部热,使大气有相对稳定 的结构。对流很弱,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平流层中水 汽和尘埃很少,也没有对流层中的云和天气现象。 等温层温度大约220K
pV NK BT
m0 Mg z dp dz dz p z K BT h z K BT 其中 h z ,如果把h(z)看成常数: m0 Mg z
z z0 pz ln p0 h z
pz dp m0 M g z dz S z Sdzg z pS dp z g z dz p dp S z m0 Mnz dz z :大气的平均分子量 M
m0
:原子质量单位 根据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p
pz n z K BT
a a分子 n分子 a微粒 n微粒
二.分子光谱
分子光谱不象原子光谱那样由一些明锐的光谱线所 组成。而是在一定波长区间形成一系列光谱线系。 每一线系在一端极密,就如同连续的光谱带,所以 我们常称分子光谱为带状光谱。
若用高分辨的仪器观测,则发现每一个光谱带都是 由一组细的光谱线排列而成的。
气溶胶的产生和消除
气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
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
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
气溶胶的消除: 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 沉降过程。
§6.2 大气的气象条件
一,大气温度
1.对流层 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 10km,几乎集中了大气 质量的80%以及全部水汽、 云和降水,主要天气现象 和过程如寒潮、台风、雷 雨、闪电等都发生在 这一 层。
水SW w x Sdx
X 0
X
W
1
w X 如果水蒸气在辐射传播路径上是均匀的:W 水
可凝结水量不能和水等同看待,也不包含已经凝 结的水滴 。


X
0
w x dx
w x
dx
3,水蒸气的分布
几乎所有的水蒸气 都分布在对流层,在大 气底层,红外吸收水蒸 气占主导地位。 不同时间、不同地 区水蒸气的含量差别很 大。图中的纵坐标给出 的是单位路程的可凝结 水量。
第六章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 普遍重视。这是因为红外辐射自目标发出后,要在 大气中传输相当长的距离,才能达到观测仪器,由 此总要受到大气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给红外技术的 应用造成限制性的困难。
§6.1 地球大气的基本组成
一.气体的气体组成
主要气体:78%的氮气 21%的氧气 微量气体: 氩(Ar)、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 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臭氧(O3)、 水蒸汽(H2O)等。 这些气体并不总是中性的,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 在90km以上还有离子和电子存在。 大气气体对辐射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的作用。
20到55公里高度温度从220 K上升到270K左右。
3.中间层
中间层:55到80公里。大气温度随高度递减,水 汽极少,有相当强的垂直混合(类似于对流层),60 公里以上大气分子开始电离,电离层的底就在中层内。 55到80公里高度温度从270K降至180K左右。
4.热层
这一层温度又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因为热层的分子 氧和原子氧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但由于分子稀少很难 有对流运动,热传导率很小,造成巨大温度梯度和昼夜 温差,白天太阳活动期温度高达2000k,夜间太阳宁 静期仅500k。热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热层上 部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粒子很少互相碰撞,高速运动的 空气分子可能克服地球引力,向星际空间逃逸,又称逸 散层。
1,分子的能级结构
E Ee Ev Er
2,分子光谱的形成
因为分子的每一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所以, E E 当分子从状态 改变到状态 时将发射电磁辐射, 其频率由下式确定:
E E Ee Ev Er v ve vv vr h h h h
二.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比例比较稳定,约0.033%。 随着高度的增加,水蒸气的含量急剧减少。因此在高 空,水蒸气的吸收退居次要地位,二氧化碳的吸收变 得更重要。
二氧化碳的大气厘米数
二氧化碳对辐射的影响可以用大气厘米数 D 来衡 量,也就是把辐射路经的二氧化碳压缩为具有标准状 态的体积。方法和可凝结水量类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