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三、大气模式
下午4时51分
9
光电成像原理
§4.1 大气的构成
大气的成分随地理位置、季节和温度有很大变 化,这些变化对大气的光学性质有明显影响,局部 区域大气成分只沿高度方向变化。 描述大气特征的主要参数:气压、温度、温度递减 率和密度等的地面值及它们的高度轮廓。并且这些 参数复杂多变。 1. 标准大气 标准大气的定义:能够粗略地反映周年、中纬 度状况的,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假想大气温度、压力 和密度的垂直分布。所定义的标准大气多年作一次 修正。 下午4时51分 使用1976年美国标准大气30km以下作为国家标准。
Le Le z1 1 exp 178 z2 z1 0.178 z2 z1
(2) LOWTRAN法
下午4时51分
s , s , 0 exp k , s s ds , 0 其中 , 0 是s 0的初始光谱辐射量
如果介质是均匀的光学介质,即ρ(s)=ρ, k(λ,s)=k(λ),则由上式得到简化的波盖耳定律:
等密度模式,式(4-6) 等温模式,式(4-7) 多元模式,式(4-8)
;
;
。
下午4时51分
11
光电成像原理
§4.2 大气消光和大气窗口
大气是混合物,由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混合而成, 是复杂的光学介质。
辐射在其中传输时将产生折射、吸收和散射等现 象,从而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影响光电成像系统 对目标的探测。 大气遥感
第四章 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下午4时51分
1
光电成像原理
§4 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各种图像探测器接收的信号都是以大气作 为传输媒介的电磁波。而大气本身对辐射有折 射、吸收和散射等作用,将造成辐射能量的衰 减,即大气的传输特性直接影响图像探测器的 探测效果,很多技术指标的制定都与一定的大 气条件相对应。
2 1
2 1
大气不同成分与不同物理过程造成的消光效应具有 线性叠加性,总消光特征量是各分量之和: 下午4时51分
16
光电成像原理
§4.2 大气消光和大气窗口
k , s m , s m , s p , s p , s 式中、 表示吸收和散射,下标m、p表示分子和气溶胶粒子
§4.3 大气吸收和散射计算
常用的吸收带模式有:Elsasser周期模式、Goody 统计模式和随机Elsasser模式。其中, Elsasser周 期模式、Goody统计模式的透射比满足式4-17。 3. 大气吸收的工程计算方法 吸收起主要作用的大气成分是水蒸气、二氧化碳 和臭氧。臭氧在高层空间含量较高,二氧化碳含量 较稳定,水蒸气含量随气象条件变化较大。 (1) 集合法 ① 水蒸气
§4.1 大气的构成
目前,普遍采用广义伽马分布来描述气溶胶粒 子尺度分布的成因:
n r ar 2 exp cr d
式中,r是粒子半径,n(r)是半径r处单位半径间隔内 气溶胶粒子浓度,a、b、c、d是拟合参数,选择不 同的拟合参数分别描述雨、雾、云等粒子的尺度分 布和宏观的光学特性。
下午4时51分
2
光电成像原理
§4.1 大气的构成
一、大气层结构 根据大气的温度、成分、电离状态和其他物理 性质在垂直方向将大气划分成若干层次: 100 对流层集中了约80%的大气 热成层 中间层顶 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对流 层温度变化较大。 中间层 60 平流层集中了约20%的大气 平流层顶 质量,水汽非常少,臭氧含量 非常丰富。 平流层
10
光电成像原理
§4.1 大气的构成
标准大气的典型用途:用作压力高度计校准, 飞机性能计算,飞机和火箭设计,弹道制表和气象 制图的基础,假定空气服从使温度、压力和密度与 位势发生关系的理想气体定律和流体静力学方程。 2. 分析模式 气压、密度和温度等参数随几何高度的分布可 按照以下几种分析模式进行拟合:p93
下午4时51分
14
光电成像原理
§4.2 大气消光和大气窗口
二、波盖耳定律
波盖耳定律:辐射通过介质的消光作用与入射辐射 能量、衰减介质密度和所经过的路径成正比: d , s k , s , s s ds, k是光谱质量消光系数 上式的解即为辐射衰减规律:
18
§4.3 大气吸收和散射计算
一、大气的吸收
大气吸收的精确计算方法:
线形法和吸收带法。 1. 线形法 在某一波长范围内,用吸收比描述吸收线,不同 波长处有不同大小的吸收,从而形成吸收线。 单条吸收线的形状分为: 洛伦兹线形、多普勒线形、混合线形,式4-16。 2. 吸收带模式
下午4时51分
19
光电成像原理
② 二氧化碳
下午4时51分 光电成像原理
21
§4.3 大气吸收和散射计算
二氧化碳的吸收带主要位于2.7um、4.3um、10um 和14.7um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比例比较稳定, 可以认为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气象条件没有关系。 ③ 高度修正和斜程处理 由于分子密度、气压和温度等参数对大气的吸 收均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路径为一定海 拔或某一斜程时必须进行修正。 高度修正: 等效路径长度:
2
如果相对湿度Hr=100%,对应的水蒸气压强称 为饱和水蒸气压强: ea Ha RvT Ha Rv 273.15 td
下午4时51分
7
光电成像原理
§4.1 大气的构成
3. 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分散在气体中的固体微粒(半径小于几 十微米)或液态粒子 (图4-2不同成分的尺寸)的悬浮体系。 大气气溶胶粒子浓度由于重力原因随高度按指数 衰减,在对流层的这种变化趋势为:
此时,总透射比是各单项透射比之积:
, s m , s , s m , s p p , s
并且各单项透射比可进一步分解为各大气成分的透 射比。
波盖耳定律使用的注意事项:
假定消光系数与辐射强度、吸收介质浓度无关;不 考虑的功率密度阈值:107W/cm2。
常定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随时间、地点变化 很小。主要有氮、氧、氦、氢、氖、氩、氪和氙等, 占据了绝大部分干洁空气的体积。
下午4时51分
4
光电成像原理
§4.1 大气的构成
可变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随时间、地点的改 变而变化。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臭 氧、氨、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这些 气体所占体积很小,但是对辐射的吸收和散射贡献 大。 2. 水蒸气 由大气层结构可知:大气不干燥,含有水蒸气, 并且水蒸气的含量随地理位置、温度、季节及气层 高度而变化。水蒸气主要集中在4km以下的气层中, 在14km以上的气层中,其含量变化很小。 水蒸气对辐射衰减非常严重,是光电成像系统 设计、分析和使用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引入大气光谱透射比描述辐射通过大气时的透射性 质,定义为: , s , s exp k s ,0 如果是某一波段内的大气透射性质,定义平均透射 1 比: exp k s d
L exp 0.05938 z , 水蒸气 L0 L exp 0.178 z , 二氧化碳
22
下午4时51分 光电成像原理
§4.3 大气吸收和散射计算
斜程修正:
水蒸气等效海平面可降水分量: 1 exp 0.05938 z2 z1 we we z1 0.05938 z2 z1 二氧化碳等效路径长度:
下午4时51分
5
光电成像原理
§4.1 大气的构成
描述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方法: 水蒸气分压强ev,单位是标准大气压(atm)或毫巴 (mb,1mb=100Pa); 体积比浓度,单位是%;
混合比或质量密度比—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包含的水
蒸气质量,单位是g/kg; 绝对湿度H—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 单位是g/m3; 饱和水蒸气含量—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 有的水蒸气质量的最大值,只与温度有关;(露点温度 表示湿度-露点与气温的差值表示大气中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下午4时51分
15
光电成像原理
§4.2 大气消光和大气窗口
, s , 0 exp k s , 0 exp k w l =k s是介质的光学厚度 , 0 exp l , w s是光程上单位界面的介质质量,
下午4时51分
6
光电成像原理
§4.1 大气的构成
相对湿度Hr—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
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质量分数Ha之比,以百分数表 示。 H Hr Ha
绝对湿度H与水蒸气压强ev的关系是: ev HRvT ,
Rv =4.165 10 J/(kg K)是气体常数,T 是热力学温度
下午4时51分
17
光电成像原理
§4.2 大气消光和大气窗口
假定粒子之间彼此独立地散射电磁波,不考虑多次
散射的影响。 三、大气窗口 光电成像系统常用的大气窗口有:
可见光; 近红外,0.76~1.1um; 短波红外,1~2um; 中红外,3~5um; 远红外,8~14um。
下午4时51分 光电成像原理
下午4时51分
12
光电成像原理
§4.2 大气消光和大气窗口
一、大气消光 大气消光:大气对辐射能量折射、吸收和散射 等衰减作用称为消光。 大气消光的基本特点:
在干洁大气中,大气消光决定于空气密度和辐射通
过的大气层厚度; 大气中有气溶胶粒子时,其消光作用增强;
在地面基本观测不到波长小于0.3um以下的短波紫
下午4时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