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教材建设策略探析[摘要]文章从地方性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教材建设的服务目标、开发理念、建设策略、管理策略和研究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提出其教材建设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应用性这一本质特征,并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的开放性教材开发模式,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深入研究,提高地方性高校教材建设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教材建设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层次高移、类型多样和职业化程度加深的趋势,很多地方性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和发展契机。
但同时,具有应用性本科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却远滞后于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如何在教材开发和管理方面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成为国内不少地方高校开展教材建设与改革必须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地方性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建设应加强对其独特特征和建设策略的研究与探索。
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应服务于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应用主导下学科、技术与职业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紧密结合教材建设实质上是教材开发人员或管理人员通过教材开发或管理,将教材功能与特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谐的过程。
因此,探讨地方高校的教材建设问题,首先应明确地方性高校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开发与之匹配的教材。
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层次高移、类型多样和职业化程度加深,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日益明晰。
按其培养人才毕业后可能的从业关系,可分为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等多种①。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一些重点工程院校承担。
地方高校则主要承担后几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务,为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这类人才应具有运用某一领域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地方高校教材建设从功能上更强调为学生综合技术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服务,比学术性本科教育教材更强调应用性,比高职高专教育教材更关注技术学科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其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如下:(一)从教材功能上看学术性本科教材强调培养学生开展学术性研究与学习所需的学术研究意识与能力;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更强调培养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技术开发和管理所需综合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材则偏重于培养学生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相关职业或岗位群的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
(二)从教材开发范式与标准上看学术性本科教材强调学科本位,以学科系统性为逻辑体系,其教材开发应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更强调技术/职业本位,以行业、产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技能为逻辑体系,其教材开发应有利于阐述或推进技术的行业/职业应用与可持续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材则侧重工作/职业本位,以某类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需要的技术、技能为逻辑体系,应反映相关职业或岗位群需求,有利于学习者尽快上手。
(三)从教材的主体内容和组织体系上看学术性本科教材更多的是以某一学科经典内容+学科前沿知识为主体内容,按严谨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框架,按教师教学经验组织知识点,提出概念或原理—讲解概念或原理—应用概念或原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内容上更关注行业主流与前沿技术+相关行业主流技术标准+与这些技术或技术标准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通常跨学科,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概念或原理—形成技术知识体系”为逻辑框架组织内容;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主体内容更多聚焦于与特定职业或岗位群相关的技术或技能+相关工作规范+与这些技术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工作情境的背景知识,按照“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分析完成任务所需技能与知识—巩固任务完成能力”的逻辑体系组织内容。
(四)从教材类型上看学术性本科教材多以理论教材为主,配以适量的实验教材;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应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材为主,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并重;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则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材和实践教材为主,配以适量的理论教材。
(五)从教材开发模式看学术性本科教材多以学校和教师教学经验本位为主,多采用学科文献调研+教学经验总结研讨、高校教师和出版社技术人员参加的闭环开发模式;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则综合多方面人员经验,采用“教育专家+有跨学科背景或行业企业经历/阅历的高校教师+行业企业资深专业技术人员+出版和教育技术专家”参加的开放式开发模式;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性本科教材开发有些类似,但行业企业参与应更明显。
(六)从教材更新动力上看学术性本科教材多因学科研究有新成果或新突破而更新;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应因行业主流技术有新突破或学科研究成果有新应用而更新;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开发,应以行业主流操作技术或设备更新为引导。
总之,应用性本科教育教材建设的本质特点是,强调在应用性主导下,通过教材建设进行学科、技术与职业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紧密结合,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
二、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开发应突破学科本位,突出“应用导向、学科支撑”的新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建设应突破学术性本科教材学科本位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代之以“应用导向、学科支撑”的课程模式,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学科、技术和职业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构建“问题/任务引入—探究原理—应用拓展—反思升华”的新教材结构体系。
高林教授在其《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中,提出的“学科—应用”并重的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简称K&C课程模式),就是这样一种能有效支撑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其基本构成如下图所示②:与传统本科教育教材强调学科的逻辑性与完整性不同,应用性本科教育由于其技术或行业针对性强的特点,在教材体系结构上,应突破学术性教材“原理—技术—应用”的教材结构体系,而代之以“问题/任务情境—分析点拨—建立假设—构建模型—理论探究—应用拓展—反思升华”的全新教材结构体系。
以综合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选择行业主流或前沿技术、标准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实现技术学科逻辑体系的重构,倡导行业导向、理论实践融合与跨学科应用。
三、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建设策略应倡导突出应用、分类建设、系列优化具体到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不同课程,应采用分类建设、系列优化的建设策略。
以K&C课程模式中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应用能力平台课程的教材建设为例,应采用不同的建设策略:(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教材编写应探索“用、新、宽、适”,倡导基于问题和案例的教学方法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应坚持应用导向,适度尊重学科规律,关注素质养成,倡导探索“用、新、宽、适”的教材编写原则:所谓“用”,是指应突出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在相关现实领域的应用,介绍应用的情境、条件、方法和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基本科学观念、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谓“新”,是指课程内容应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其在行业/技术基础方面的最新应用,从而有效地保证其可“用”;所谓“宽”,是指教学内容知识面要宽,不局限于理想条件下的学科经典内容传授,而是将知识面拓展到解决现实情境典型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思想、概念、原理与方法,应用通常都意味着复合和统整,通常需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的分界;所谓“适”,是指各部分内容的知识深度、难度要合适,不过多强调知识细节,更重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对相关基础课程学科的整体认识,重视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四方面相辅相成,“用”是教和学的主旨,是凝聚教材的灵魂,“新”和“宽”是对“用”的有效保障,“适”是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基础、能力和课程实施有效学时的调适。
我校遵循这一原则,组织教师编写出版的《大学物理简明教程》,重视科学素质培养,对各部分内容的知识深度、难度要求降低,内容知识面不局限于线性物理内容,不局限于理想化条件下的经典物理学,而是扩大到真实物理学所展现的线性和非线性物理学的概念与思维;在不打乱大学物理基本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物理学的发展更新知识,增加了20世纪新发展的对称与守恒、混沌、熵与信息、熵与社会经济、耗散结构理论、广义相对论等物理学知识;突出物理学思想在一切知识、哲学、世界观等方面的应用,应用物理学思想去指导学习、工作和整个人生,通过大学物理学教育,建立学生基本科学观念、思维方式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的这种创新理念得到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和有关高校的高度认可。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技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应倡导问题中心,适度尊重学科规律,强调跨学科应用,根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新三部曲教学法,根据应用性本科教育特点,采用例题中心、案例中心、问题中心、任务中心等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理性思维方法,总结规律性内容,必要时,应增设相关实践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力。
此外,考虑到学科/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技术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奠基性作用,在应用性本科教材建设中,还应注意倡导跨学科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培养专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开发的《VB程序设计》等本科教材,依据“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理论教学融入实践训练,强调应用能力培养”为原则的教学思想,以强调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以实用例题组织所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每一个例题均按“问题提出—编程点拨—程序代码—运行结果—程序说明—知识要点”等步骤呈现,通过例题介绍新知识点、编程技巧等,使学生在例题解决过程中学会处理同类问题,发现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掌握理性思维方法,总结规律性内容,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此外,每章提供一个贯穿教学全程的实例,各章实例相对独立、相互贯通,使学生尽早接触应用程序编写过程,切实了解程序设计语言如何解决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提高应用能力。
各章增设上机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及时实践的环节包括实验基本功能、实验要求、实验目标、上机指导,最后还有扩展功能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应用能力平台课程的教材编写应强调“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跨学科整合”,突出“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与行业标准调谐”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应用能力平台课程教材建设应突出实践导向,反映学科和行业主流应用技术与前沿研究成果,积极引入行业主流技术标准、行业培训课程内容或行业鲜活案例,使之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相互融合、调谐,形成优化的专业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