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材建设构想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材建设构想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材建设构想
本文在分析当前审计学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材内容选取应突
出实用性、强调逻辑性和实战性等方面提出了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

《审计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构想。
标签: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材建设;实战性;逻辑性

《审计学》是一门集应用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基于《审计学》的多学科属性及边缘性和综合性、经验性等特征,该课程理论内
容多,抽象、枯燥、乏味,加上学生没有会计、审计实务经验,因此,学生普遍
感觉此课程难学,老师也感觉难教。审计教育的改革要深入到审计教学的各个领
域,教材则是重要的基础环节,没有优秀的教材就不能培养优秀学生。在从事审
计教学的过程中,讲授过不少版本的审计教材,由于教材基础理论不宽厚、滞后,
内容缺乏与国内审计实践的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审计没有什么东西可学。鉴于此,

应加强审计教材的建设,以带动审计教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当前《审计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内针对本科教学《审计学》教材众多,其中不乏有知名出版社出版的
教材,这些教材的规范性大都较强,都能按照我国已发布的审计准则来编写、修
订,《审计学》教材同《财务会计》教材一样,均是“准则加说明”。目前的大多
数《审计学》教材,具有大致相同的大纲结构、章节目录,但没有按照本科的不

同培养目标在内容上和体例上进行很好的区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适用性不强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审计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
能力,注重培养获取和应用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的能力。同时,《审计学》又是
一门实务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根本出发点也在于如何去进行审计。
教材是审计课程的载体,也是将审计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而目前的
大多数《审计学》教材,在审计实务方面注重纯理论探讨,而涉及可操作性的内
容不多,较少涉及如何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等,致使学生学完之后
在后续的实习或工作中仍然不知道怎么去做审计,在脑海中留下的只是抽象的审

计概念。

2、案例编排过少
在目前的大多数《审计学》教材中几乎没有案例的出现,在某些教材中曾出
现过课前的引导案例,这对《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原理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和引导作用,但在審计实务部分的引导作用差强人意。因为在审计实务部分,学
生需要的是与会计实务密切相关联的案例,甚至是有差错的会计实务案例,而不

是审计小故事式的案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构思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类专业教学的《审计学》教材的建设目标应定位于注重
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审计判断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
内容编排上既要符合规范性又要突出适用性,便于学生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相

结合,同时增加审计知识点的趣味性。

1、教材内容的选取突出适用性
《审计学》教材的编写首先应强调规范性,以我国已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业
准则为教材编写宗旨,审计教材应同财务会计教材一样,是“准则加说明”。但是
审计教材不能简单的罗列审计准则的所有内容,编写人员应从教学需要出发,充
分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内容选取上考虑内容的适用性,将独
立审计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囊括进来,包括审计目标、管理层认定、审计计划、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审计抽样、审计证据、审计工
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同时在编写时应注重从理论上对审计准则予以系统的论证、
总结和升华,从实务上对审计准则的运用予以全面透彻的阐释、说明和指导,反

映现代审计实务的最新发展。

2、教材编排应强调逻辑性
《审计学》课程主要讲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关内容,因而教材的内容应主
要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在章节的安排方面,按照独立审计工作过程的结构来
编排,这样能使学生既熟悉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又加深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深层内涵。
独立审计工作过程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三大阶段,在教材的
大结构安排上应首先遵循这样的顺序, 其次,在审计原理部分,应首先突出审
计主线的编排,即按照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总体审计程序、具体审计程序)
——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顺序编排,将审计风险(风险评
估、风险应对等)、审计方法、重要性水平知识点穿插到主线的相应位置中,便
于学生在脑海中将零散的知识点汇成一张生动的图画。在审计实务方面应摆脱传
统的按财务报表顺序的审计方法排列,以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与费用循环、销
售与收款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循环作为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样使得

审计教育更符合实践要求。

3、审计教材应穿插审计案例
审计学教材不应只是理论的堆砌,应该在教材中穿插案例,这样可使审计的
教学既有说服力,又有生动力,同时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在具体编排时,可考虑首先编排完整的企业案例,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内
部控制制度、会计政策、会计资料等,其次,将案例的相应部分分解成微型案例
穿插到教材的相关章节中,使案例与规范的准则内容相融合。案例可分为课堂教
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课堂教师引导案例是指在
每章内容前以与该章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引导案例开头,给枯燥的理论加一点鲜
活的背景和情节,这样可使审计的教学既有说服力,又生动。课堂学生讨论案例,
案例内容安排上要有案情、有场景,学生身临其境,以审计人的身份参与到案件
审计中来,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辨论,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是针对
需要强化训练的审计理论及方法编排的,应在案例分析及要求中提出有一定深度

且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4、教材内容编排应强调实战性
传统的审计教材太偏重于抽象的理论、术语和准则介绍,偏重于审计程序描
述,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即便是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会在实践中具体操
作。为了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吻合,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人
才,这就需要研究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知识点掌握和运用相协调的《审计学》教

材。
《审计学》教材在编写上应组织一个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增加更多的实训环
节,在教材中将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呈现出来,让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