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漳州茶文化

浅谈漳州茶文化

武夷学院浅谈漳州茶文化院系:商学院专业(班级):国贸一班**:***学号: *********** ****:**职称:教师完成日期: 2015年 6月 21 日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漳州茶叶历史,漳州人饮茶文化以及漳州著名的茶叶企业。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茶文化积淀深厚。

漳州产茶饮茶历史悠久,漳州茶叶种植源于唐宋时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各种野生茶树生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宋代时,漳州就已有茶树栽培、采制工艺和茶文化的文献记载;元明时期逐步发展壮大,漳州茶叶的种植广泛普及,上等茶叶列入贡品;明末清初,漳州人开始在武夷山种茶、开办茶厂,“工夫茶”萌芽逐渐兴起;清代开始,工夫茶艺逐步发展兴盛,到清末时,漳州茶叶贸易早已声名鹊起;民国时期,“功夫茶”在漳州已形成厚重的茶文化。

当代漳州茶叶的名茶有平和白芽奇兰茶、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长泰黄金桂、南靖丹桂茶与毛蟹茶等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

漳州的大街小巷的家门、店口都随处可见漳州人的品茶之风,说明漳州的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漳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近几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各县(区)政府纷纷出台鼓励发展茶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积极抓好茶叶生产,营销,争创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漳州茶叶历史;饮茶文化;茶叶产业浅谈漳州茶文化1 引言福建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大省,茶叶品种繁多,著名的有铁观音、大红袍、白茶、坦洋功夫、高山茶、茉莉花茶、水仙茶等。

福建的产茶区很也多,如安溪、漳州、漳平、、武夷山、福安、柘荣、邵武等。

但是谈起茶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武夷山的大红袍,大家了解的最多的也是武夷山的茶文化。

作为一个漳州人,我在此浅谈一下漳州的茶文化,以便让各位对漳州的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2 漳州的茶叶历史福建漳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故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据漳州当地史料记载,早在唐高宗显庆四年,长泰县的天竺岩就盛产天竺茶。

唐朝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

陈元光率领的军队,又把中原种茶饮茶之风带到了这里。

此外有《华安县志》记载“:据传唐代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

”其县城华丰镇古称“茶烘”,即取茶乡之意。

宋代以来有关漳州茶叶的文字记载日渐丰富。

宋朝《太平寰宇记》载:“漳州土产腊茶。

”此外,宋淳熙五年的《临漳志序》提及漳州物产时就有“其所以衣食给用者则入有粮、棉……茗之类”。

另有,时任漳州通判的王炜在《清州十咏》中记述:“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

这些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宋朝时期,漳州地区种茶饮茶之风十分普及。

明朝以来,漳州人就有了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

漳州茶商首先创制了乌龙茶,明末清初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

乌龙茶的生产技艺很快地被武夷山,安溪等茶区仿效,成为福建茶区的主要制茶工艺,并随着漳人的入台传入台湾。

当时,武夷山茶叶作坊中,有不少是来自漳州的制茶师傅,他们不但制茶有功夫,喝茶也很讲究。

他们把岩茶及冲泡的方法带回漳州,成为漳州的饮茶风尚。

当时漳州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为贡品。

正德间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精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

《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

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补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

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

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重金购茶。

据《海澄县志》,明中叶就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

月港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港口,极大地促进了漳州茶叶的生产,每年都有数以百吨的茶叶,从这里运销东南亚地区。

明末清初,漳州已经成了福建东南沿海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客商。

明末清初,漳州人开始在武夷山种茶、开办茶厂,“工夫茶”萌芽逐渐兴起。

清代以来,漳州人不仅制茶技术精湛,而且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

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

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

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

叩之乃真武夷也。

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沿海各县广为流行。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贸易居全省之冠。

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初至抗日前夕为2000~6000担。

民国时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茶园,至1949年,全市已种植茶叶6775亩。

年总产茶叶上百吨当代漳州茶叶的名茶有平和白芽奇兰茶、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长泰黄金桂、南靖丹桂茶与毛蟹茶等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

“功夫茶”在漳州已形成厚重的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开发新品种铁观音、梅占、黄旦、毛蟹、本山、水仙、奇兰等,还从安溪、广东等地陆续引进良种,诏安、平和县茶叶科技人员历经十几载成功选育“诏安八仙茶”、“平和白芽奇兰”两个优良乌龙茶新品种。

目前全市茶叶已种植15万亩,年产量逾1.6万吨。

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加强农业合作,漳州先后从台湾引进茶叶良咱、栽培技术、先进设备、制茶工艺、漳州茶农来仅继承传统的手工揉绞、看天采摘、看茶制茶的工艺,而且开发了空调制茶、冰霜制茶、电脑温控等制作新技术,使茶叶品质不仅保持传统乌龙茶的风格和韵味,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漳州茶业在党和人民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漳州已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基地。

3 漳州人的饮茶文化漳州人好饮茶。

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

饮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消闲方式,称为“吃小盅仔茶”,其特点是茶浓、盅小,细斟轻啜,慢慢品尝。

后来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漳州人饮茶成为社会风尚,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漳州茶文化。

曾任清朝宰相的漳浦人蔡新,告老还乡定居后,夏季常到平和三平寺避暑,留下了“食武夷(茶),观金鱼”的佳话,以此表达其淡泊功利、以俭朴为乐的高尚志趣。

漳州居民习惯喝乌龙茶,主要有铁观音、黄旦、水仙等品牌;很少喝红茶、绿茶、花茶等。

道、佛的思想理念,对漳州茶道也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的漳州秀才陈常夏在日记中写道:“康熙十年(1671年)....值僧闻复往沧桑亭,松窗竹榻,别作岩栖调度,代余为茶水主人,果聪佐之。

”这说明漳州茶人崇尚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茶,或与江流明月为伴,或与松涛竹韵为友,从中领略道家“避世无为”和佛家“无求即乐”的精神境界。

在漳州也形成了与茶相关联的民间礼俗。

漳州民间习俗以“茶礼”为大礼,在男女订婚之时,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茶礼”。

结婚时,新娘要奉茶敬公婆等,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在祭祀祖先或烧香敬神时,也要供三杯清茶,以表虔诚。

漳州人极讲究茶具,紫砂壶、杯、盘款式多样,玲珑精致。

民间认为茶具越古越珍贵,长年沏茶的壶和杯内形成“茶卤”(即茶垢),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故最珍惜。

墓里出土的茶具则视为宝贝,玩赏不已。

漳州有一则经典的茶事传说:昔有一女,新嫁夫家,为博声名,翌日早起,洒扫庭院,浆洗杯具。

见家中茶壶茶瓯结垢甚厚,涮洗一番,干净铮亮。

公公起床,赶紧奉茶。

公公先喜,继而惊叫,之后大怒,休之回家。

南人品茶,亦重茶具。

紫砂之壶,沏之茶香,用后轻洗,结垢为贵。

茶垢愈厚,品味愈高。

此女之男家茶具,祖传数代,公公每以之示人,必博喝彩,视之如宝。

尝有出百金欲购者,断然拒之。

今者茶垢被洗,则与普通紫砂无异,是以公公怒而休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漳州人对茶具的重视程度。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积淀,在漳州,茶文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漳州的大街小巷的家门、店口都随处可见漳州人的品茶之风,说明漳州的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漳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4 漳州茶叶产业发展漳州是福建经济并不发达的一个地区,传统农业发达,但也因此保持了难得的生态。

山高林茂、雾大露多、气候湿润加上先天独厚的土壤,是发展茶叶的绝佳宝地,上世纪末引起了海内外茶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天福是漳州茶叶近年来声名雀起的一个品牌。

南靖的茶家世家、御品,平和的奇兰等也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品牌。

2001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南靖县、华安县把茶产业作为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来抓。

主要抓好六个重要关键点,一是品种的更新,重点推广效益较高的铁观音、丹桂等优良品种,采用典型示范、苗木补助等办法,推广山地种茶,南靖县优良品种从2成提高到现在的9成以上。

和溪镇去年茶业收入为每个农民增收600多元。

二是品质的提高,茶的生产就象工艺品一样,对人的依赖较多,因此下大力气抓培训,南靖县举办了60多期生产技术培训班,请名师指点,组织外地学习。

南靖县现有23人通过国家二级评茶师、30多名高级评茶员和众多的中初级评茶员,使茶农成为懂茶爱茶的专家。

三是抓好品牌营销。

积极鼓励茶企业注册商标,鼓励企业参加绿色认证,采取奖励措施鼓励茶企业成为著名品牌,到各地开店开展品牌连锁。

四是氛围营造。

从主产区每个镇和县都要举办茶王赛,积极组织茶企业参加国内大的名茶评比,重奖优良品牌,激发茶农生产优质茶、茶企创造著名牌的积极性。

从2005年开始,漳州市和南靖每两年都要举办海峡两岸茶文化节,漳浦县举办国际茶学术交流会,成为全国各地的茶商、茶研究人员的盛会。

五是抓好市场的建设。

漳州市和南靖县都建设了茶市一条街,将茶叶的批发和茶机械展示、将茶叶的销售和茶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成为全国一流的茶叶市场和漳州茶叶销售的主渠道。

六是服务企业新理念。

天福在茶产业链的拓展延伸上不断创新,漳州市因势利导,帮助解决企业与旅游、会展、文化博览、交通等行业的对接互动,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与产业集成创新的发展,使小品牌变大,大品牌更强,形成了一条从茶生产、加工、茶机械制造的茶内涵产业链,形成了一条从茶产业、旅游、会展、博览、公路服务等关联产业的外延产业链。

因此,漳州茶叶的发展可以说是企业主动和政府推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在理念创新和品牌拓展上是主力,政府则在氛围营造和文化提升上做好引导,在服务企业上解放思想、帮助拓展市场,起到良性循环作用。

茶叶作为农村县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作了突出贡献。

现在漳州茶成为优质茶叶的生产基地,成为全国乌龙茶出口商的毛茶主要基地,成为全国知名茶品牌较多的城市之一。

结束语漳州在泓扬茶文化,传播茶道、提升茶产业等方面起着促进中外交流上先锋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