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茶文化及其功能

浅析中国茶文化及其功能

浅析中国茶文化及其功能【摘要】茶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牢固结合在一起,是文明的象征,友谊的桥梁。

茶由于自然属性,产生了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

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

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

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茶文化经过不断发展,其承担的许多功能也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一、中国茶文化的概念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传在公元前2 700多年以前,神农就发现了茶。

后经不断的发扬光大,饮茶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并在文人雅士的发展推广下形成了中华茶道。

几千年来,以品茗为内涵,产生了大量的茶诗、茶联、茶经、茶谱等文学作品,并且,茶文化宁静、深沉的特质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中华民族有着不解的茶缘。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

但咖啡与可可只是饮料,充其量只是用作待客而已,茶却不同,中国人饮茶决非单纯为了解渴。

茶已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了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人格力量,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由于不同的专家学者立场不同,或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的差异,使得对茶文化概念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尚未统一。

狭义的观点认为茶文化是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和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表现的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

广义的观点认为茶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物质文化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其推动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条的物质文化的存在反映到人们记忆中的学习,包括有关茶的知识、宗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

不仅在社会文明中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茶的物质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不仅包含了上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的内涵,它作为中国众多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的一种,也承担着许多的社会功能。

二、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1、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

物质之美在茶的色、香、味。

茶之色清新怡人,茶之香悠远轻盈,茶之味甘爽清冽。

品茶的物质之美,是茶给人生理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受。

精神之美则是品茶之美的另一境界——意境之美。

这是因茶的清香、甘爽带来的愉悦感受,并由此幻化出的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

另外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等艺术作品则是意境之美的升华。

诗歌因其独有的韵律和意境表现力,使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

历朝文学名家都曾留下不少有关茶的名词佳句。

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

可以说茶文化与美学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2、茶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

最突出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庸、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和”。

所谓“和”是恰到好处,是理性的节制。

“和”是事物两端间的平衡。

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而是对立中求统一。

目的在于将事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中,既非“过”又非“不及”,是一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以及事物与外部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存在状态。

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

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

传统儒士多饮茶,就是在饮茶时感受那种和谐的意境。

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语意是抽象哲学范畴的“道”要“法”“自然”,且须“法”“自然”。

这表明,自然是道家最尊崇的哲学层次。

一切万物皆应效法自然,并从中汲取规律适应自然。

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

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

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3、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茶性温和,饮茶使人保持一种清醒自然的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

古代人品高沽的君子通常在饮茶中寄托自己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

饮茶亦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

另外,烹茶、煮茶对器具、水源都要求严格,需要十分洁净,不能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

因此,人们常将茶与人品相关联。

强调茶的君子特性。

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里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

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

”在这里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

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三、中国茶文化的功能1、经济功能。

首先表现在能提高茶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其附加值。

文化附加值,是产品实体之外的附加凶素,它利用大众的某种文化心理.借助与之契合的人、事、物,给自己的产品定性定位,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加产品的文化色彩。

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

茶虽然是一种饮料,但由于文化底蕴的存在。

其产品附加值要大于其他同类产品.如在福建举行的乌龙茶茶王赛评出的“茶王”拍卖时,100克茶叶可卖到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的价钱。

茶是一种物质产品.但茶文化的存在,使人们在消费茶叶的同时感觉是在消费一种文化。

得到心灵的满足、美感的享受,因而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购买。

其次表现在其促销功能。

茶叶是一种消费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可依次排列为五个等级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都尚未得到满足时,是不会注意消费的文化品位的。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心理需求所占的比重就会大大提高。

人们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物质价值和价格,更多注重的是商品的文化价值。

茶文化的存在使茶在实用功能上增加了心理功能,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或者能体现消费者的个人身份和地位,因而能促进茶叶的消费。

2、社会功能。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念与教养训练常强调内在修养与自我抑制:以减少与他人或外物的冲突。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相当强调“虚静”(收敛内聚)。

因此在农业社会的茶文化中.饮茶的过程义被赋予完善内在人格.修身养性的功能。

传统的茶文化精神体现的是茶“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特征。

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人,重视外在的行动与作为,尤胜于内在的沉思与冥想。

他们讲求快速行动,以把握时机和追求效率。

现代都市的茶艺馆接待的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商务人员.他们选择茶艺馆也主要是作为商务洽谈的场所。

与以往相比,人们喝茶而进行冥想思考的频率降低了。

即使喝茶也可能是有目的的外在行动。

再有,在传统社会中.强调维护家族内部和谐和与他人维持和谐良好的关系。

这一点应用于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就表现为民众生活的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不少流传下来的茶俗就是将茶作为和睦亲友的载体。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取向相对弱化,个人取向逐步增强.家族和他人对个体的影响降低,人们喝茶用以亲睦亲友的目的让位于喝茶以保健、益智、休闲.参与茶文化活动以放松娱乐。

3、审美功能。

中国的审美观点认为,味觉具有审美感知功能,甚至美感能够源于味觉。

中国人的味觉发达,酒文化、茶文化、烹饪艺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人对美的认知总是同生活必然联系起来.美的把握离不开人的“知觉”、“顿悟”、“神会”,认识美、领略美不独依靠个别器官,更重要的是依赖五官的协调整合和通感。

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不仅促成茶叶的自然口味演化为文化口味.而且造就了中国人对茶的评价讲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多重因素综合的习惯。

中国人的这种审美习惯的养成有其生物基础.也有数千年历史延续的积淀,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此,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茶叶也仍会从潜意识里服从感官直觉、想象。

会不自然地接受占代关于茶的品质、茶与人生、茶与宇宙观念的很多看法,而且这一现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如果一体两面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它的好处就在于为现代人自然地继承传统茶义化的优秀部分提供了可能。

而不在于它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人们接受用理性、客观、实践检验的方式认识茶叶和茶文化。

4、弘扬茶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茶文化自诞生之时起便与和谐、平静、安宁相融,其文化精髓是“和”,强调“和谐”、“和敬”、“和美”、“和平”、“和气”等义理;包含“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美善统一”的美学思想。

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优胜劣汰,竞争激烈,讲利益、讲效益,使人情关系越来越冷漠。

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朋友相会,抑或是亲人团聚,茶杯一端,随意说笑,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使我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朝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

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巾已经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功能。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

茶义化不仅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而且跨越国界,广交天下宾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2[2]陈文怀,茶之趣[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3]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4]李福全、杨主泉,旅游业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5]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9(6)[6]谢芳,论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福州党校学报,2010(4)[7]韩莹,现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考试周刊,2010(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