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2004年3月,笔者采访了丁发聪(丁汝昌长孙)外侄孙、84岁的刘栋臣。

据刘栋臣回忆:他7岁时,在汪郎中村大家公(外祖父,即丁发聪)家读私塾,至10岁左右辍学。

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长刘栋臣三、四岁,小时经常在一起玩耍。

丁亚华的父亲是二房,排行老四,刘栋臣称其为四家公。

刘栋臣小时候记事时,以及后来经常到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时,看到过放在一个大柜里的“万民旗伞”。

由十几个伞组成一组,上面有万人签名,伞上还有无数小旗补缀其上。

据说这“万民旗伞”是当时威海等地军民为丁汝昌歌功颂德而自发签名而成。

民之言,民之心也。

【篇二:丁汝昌的小故事】【丁汝昌】(1836-1895)清末海军将领。

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

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

从刘铭章镇压捻军,升提督。

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

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

他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被李鸿章拒绝。

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

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命之退守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

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

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后服毒自杀。

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2000年3月10日许华“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作战史上,许多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都是精通海军战术的行家;但是一个世纪前的东方,却有一位陆军行伍出身的人,指挥着一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舰队。

他就是大清帝国北洋舰队的提督(即舰队司令)丁汝昌。

无依无靠的安徽孤儿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省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名丁家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降生人世。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呱呱啼哭的小生命,在半个世纪之后能成为一支威震东亚的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丁汝昌出生时的名字叫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

因为家境一贫如洗,童年时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到大户人家做帮工谋生,后又在一家豆腐作坊里当学徒。

咸丰初年(1851年),庐江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便永远失去了双亲的护爱,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饱尝人间的苦痛。

就在丁汝昌成为孤儿的这一年,在遥远的中国南方发生了一件后来波及到安徽等14个省份的重大事件;这个后来完全改变了丁汝昌一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由拜上帝教首领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的农民起义——也是后来波及半个中国并持续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开端。

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苏金陵(今南京),遂在此定都并改其名为天京。

同年,以破竹之势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军北上安徽巢湖地区,并攻占了庐江县城。

16岁的豆腐作坊学徒工丁汝昌抛下自己手中的磨盘推杆,投奔了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奋斗理想的太平军;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自此开始了漫长而多变的军旅生涯。

1861年夏季,由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重兵围攻安庆,经过一番相持不下的攻守作战,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

丁汝昌所在的太平军程学启部300人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程学启率领他的安徽部下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

自此,丁汝昌开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第一次转折和崛起。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1862年,丁汝昌率淮军部队调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及其小刀会。

由于在作战中特别英勇,丁汝昌被淮军名将刘铭传索至帐下,统领马队升任营官,受领参将军衔。

此后,丁汝昌统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先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

在江淮大地的战场上,丁汝昌的淮军骑兵纵横驰骋,每战必胜,捷报不断。

1864年,战功卓著的丁汝昌升为副将;186 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

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

1874年,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清朝政府动议裁减军队。

淮军提督刘铭传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在当时“兵为将有”的年代,这项裁军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强烈抗拒。

凶蛮的刘铭传暗中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

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闲居家中多有不适,心情很不畅快。

但是丁夫人魏氏却是一个颇有识见的贤妇,她常常宽慰丈夫说:“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

这样闲居了几年之后,家境日渐窘困,高级武官不能在家里坐待终年。

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秋天动身北上,到北京去谋求差使。

慈禧太后亲自在紫禁城内召见了这位当年战功卓著的淮军将领。

在一番例行的问候之后,慈禧太后降旨,将这位赋闲的将领发放甘肃差遣。

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

于是丁汝昌从北京驰赴天津,去拜谒自己淮军的老上级、现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要职的李鸿章,想请这位同乡恩师为自己另谋良差。

李鸿章马上接见了自己当年的淮军部将丁汝昌,他对丁汝昌表示:“目前创办西式海军,缺人统率;你若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后自可委以重任。

”于是,丁汝昌呈请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批准,重入李鸿章的门下。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英、法两国留学;不久,在英国订造的4艘炮舰全部驶回国内。

李鸿章原要任命道员许景澄出任水师督操,但由于许景澄此时颇遭异议,而从海军发展的长远考虑,需要有淮军出身的武将来统辖震慑,因此李鸿章将未来海军统领的人选内定为久经战阵的丁汝昌。

1879年底,李鸿章正式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差遣;丁汝昌旋被委任督操北洋水师炮舰,正式开始了他的海军指挥官生涯。

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转折,也是一次重要的崛起。

1880底,清政府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的1350吨级的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竣工,丁汝昌奉命率邓世昌等官兵水手200多人乘船赴英国接受此二舰。

这是丁汝昌首次走出国门,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欧洲之行;他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炮台、军港、造船厂和兵工厂等,大开眼界。

1881年8月中旬,丁汝昌率二舰起航返国,取道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和太平洋,历时近60天驶抵香港。

清政府以此次巡海出力,赏丁汝昌“西林巴图鲁”勇号,并授予他正一品封典。

1882年8月,丁汝昌奉命率三艘军舰赴朝鲜执行外交使命,回国后获得穿黄马褂的赏赐(获赏黄马褂是清朝一种极高的政治待遇)。

1883年,丁汝昌授天津镇总兵,兼北洋水师统领。

1885年10月,清政府组建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

不久,从德国订购的7335吨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及巡洋舰“济远”号到华,丁汝昌陪同海军大臣醇亲王奕x(光绪皇帝之父)和李鸿章出海检阅海军,受到好评。

1886年8月,丁汝昌率“定远”号等四舰到日本长崎入船坞维修。

其间,日本警察蓄意寻衅,在冲突中中国水兵死伤多人;当时的形势一度有升级为战争的危险。

丁汝昌力主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冲突,避免两国发生进一步的军事冲突。

在他的努力下,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以互恤死伤者而告罢。

1887年底,清政府向英、德两国订购的4艘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驶抵中国。

至此,北洋舰队主力舰只齐备,阵容堪称亚洲之最。

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奏准颁行,北洋舰队随后正式组建成军;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即舰队司令),统率大小舰艇40多艘,总排水量40000多吨。

至此,丁汝昌步入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顶点,时年52岁,成为令任何人不可轻视的一支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其长达15年之久的海军领兵生涯中,丁汝昌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司令官始终未能精通海军的业务。

这一点,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贻害甚大。

亲历黄海大海战1894年初,丁汝昌获尚书衔(尚书相当于今天政府中的部长)。

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派兵前往助剿。

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兵赴朝鲜,蓄意要挑起战争。

7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队;8月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

9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一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