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电影复习题1、拍摄《党同伐异》和《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导演是D·W·格里菲斯。
2、在电影诞生初期,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写实主义传统,梅里爱开创了技术主义传统。
3、查尔·百代创办的法国百代公司,成为电影工业化时代的开始。
4、电影史上第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是法国的《吉斯公爵被刺》。
5、法国早期电影工业化阶段出现了三家公司并峙,这三家公司是高蒙 公司、闪电公司和百代公司,另有一家“艺术电影公司”。
5、1905年,戏院老板兼房产经纪人哈莱·戴维斯和约翰·P·哈利斯,在匹兹堡开办了一家小影院,从早到晚不停放映《火车大劫案》。
他们所开创的影院就是著名的“镍币影院”。
6、埃德温·S·鲍特由新闻片摄影师脱颖而出成为电影史上重要的导演。
他的成名作是《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与《火车大劫案》。
7、由于悠久的历史积淀,意大利本土产生的最为著名的影片类型为古装故事片。
8、一些经营银行、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和军需工业的德国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创办了“宇宙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著名的乌发公司。
9、世界上第一部包含对白的有声片是1927年的《爵士歌王》。
10、1898年就提出“电影是明天的报纸、学校和戏剧”的早期电影人是查尔·百代。
11、法国印象主义学派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1917~1928),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先锋派”。
12、美国早期电影业三大老牌公司为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维太格拉夫公司。
13、被称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的导演是大岛渚。
14、在“一战”前,一位移居法国的意大利人卡努杜就发表《第七艺术宣言》(1911年),宣称电影是第七艺术,要求从美学高度来认识电影。
15、1930年形成的好莱坞八大公司格局是派拉蒙、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华纳兄弟、哥伦比亚、联美公司。
16、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按照主观情绪大胆、反现实地使用色彩,被称为“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1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形式特征:1、纪录性:在观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时,我们会看到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意大利贫困景象,没有丝毫的美化或矫饰,类似于新闻报道的风格。
2、实景拍摄:为了达到表现真实的目的,搭建摄影棚显然既无必要也应该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本身所反对的对象。
新现实主义主义者们的口号是:把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
在拍摄中,摄影机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它使得传统的在摄影棚中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失去了必要性,从而展现出了电影的另一种更为自然的运动方式,所构成的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深受巴赞称许,并成为他电影美学本性的基本界定来源。
3、长镜头的运用: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技巧上的贡献,实际上它的意义超过了纯粹技巧而体现了背后支配摄制的美学理念——真实。
长镜头使得每个镜头的独立性增强,每个镜头具有了自主生命力,而不像蒙太奇所认为的那样,单个镜头没有意义,镜头的组接才产生意义。
4、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很多导演由于节省资金的考虑,不请职业演员,这是一个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明星制所代表的虚拟性的反对和对现实感的追求。
这个特点在很多新现实主义影片中出现,但并非绝对——当非职业演员不能胜任表演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职业演员。
这种形式上的特点不能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必不可少的特征。
5、结构形式:由于要追求真实,因此叙事上的花样就被抛弃了,闪回、倒叙的手法不被使用,而是最简单鲜明的结构形式,力图从素材本身而非编剧角度来产生一部影片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大量采用地方方言进行拍摄,但仍然注意要让观众听懂。
这种细节上的真实,后来往往被用在想要获得纪实效果的影片中。
18、电影工业化始自百代公司:①查尔·百代创办的百代公司,成为电影工业化时代的开始。
开始了初步的精细的分工,脱离了最初的手工业生产模式。
②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制片厂。
③不同于初创者的家庭式制片厂,百代实行代理人制度,聘请代理人费迪南·齐卡。
④齐卡与百代开创了精细的劳动分工,使各项工作专业化,演员、美工、摄影师、编剧、导演等职业都是在百代公司发展出来的。
⑤其次,他们实行对电影资源的独占,自建摄影机、放映机、胶片等生产厂,并大量地收罗人才,特别是剧作人才。
百代还享有所有签约作家作品的独家改编权。
这样,百代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剧作资源,从而也提高了电影的社会地位,改变了电影仅仅作为杂耍存在的状况。
19、法国印象主义电影流派的特征:①时间:法国印象主义学派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1917~1928),是“第一个先锋派”,②理论代表:代表人物路易·德吕克主要是在理论及实践上寻找使电影得以成为“第七艺术”的支点。
他自己创办了《电影》杂志,发表的《上镜头性》一文,要求电影创作者要寻找适合电影的题材和电影的表现手段,也就是要寻找具有“上镜头性”的东西。
③沿袭发展而来的是印象主义心理叙事电影,代表人物是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马赛尔·莱皮埃的《黄金国》、路易·德吕克的《流浪女》、阿贝尔·冈斯的《车轮》、让·爱浦斯坦的《忠诚的心》等等,④这些作品故事简单,而重在以视觉结构的手段来突出人物心理状态,传达所谓作品的诗意状态。
题材选择上注意开发人物的意识深层,如联想、梦境、幻觉等,一部作品往往就是一次大的闪回,一个梦境的记录,主要表现人的情感纠葛,为现代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表现开辟了道路。
⑤并且追求表现自然景观留给人的瞬间印象,开创了主观摄影、移动摄影和特技摄影的新技巧。
例如,“轻便式”摄影机为了心理表现的需要而被设计出来使用,采用了软焦摄影,以表现人物的真实感觉,采用叠印突出人物精神状态,高速和低速摄影也得到了初步运用。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艺术创新不是由于机械的改进,而是由于表现的需要,由于要拓展表现领域而在艺术手法上进行探索,反过来又促进了对机械的研发和改进。
20、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①诗意现实主义出现在30年代的法国,高峰期是1934~1939年,②主要是以富于诗意的对话和引人入胜的视觉形象见长,③又被称为“黑色现实主义”,④意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的悲惨境遇。
⑤最具代表的人物让·雷诺阿,其作品有《大幻灭》、《游戏规则》。
21、电影手工业时期的特征:放映方面:法国:巡回集市放映;美国:巡回放映和五分钱影院。
摄制方面:室外、日光和小摄影棚。
生产方面:以家庭成员为主,尤其在决策与经营方面,仅在创作时有其他人员参与。
导演与制片不分家。
影片形态:主要以单本影片为主。
代表: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
22、经典好莱坞的基本叙事原则:①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故事各个环节完整,②叙事链条中因果关系清晰并完整,③有一套完整的人物系统,主角与对手,各自又有数位助手,④有一个大团圆结局。
23、美国电影产业化格局的形成。
①电影产业化的条件:电影产业化,其实是与电影的工业化几乎同时发生的,是建立在电影工业化基础之上的。
它需要几个条件:电影产业的形成,首先与电影观众的急剧增长,电影院数量的增加,电影产量的大量增长分不开,这些因素为产业形成提供了量的保证。
其次,电影工业化生产格局和电影独特品格的形成,为产业形成提供了质的保证。
再次,金融业投资电影业,为其发展注入了巨额资金,使得电影产业化得以形成。
另外,电影生产与营销的国际化与国家化,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形成。
我们依然以美国为例,来说明电影产业形成的过程。
从1908年开始,电影专利公司(MPPC)开始主宰美国电影工业。
但为时不长。
由于遭到独立公司和小公司的抵制,到1912年法院判决其专利权无效。
独立公司趁机进行重组扩张,形成了制片厂制度。
从此时起,制片厂制度便延续下来,作为日后几十年内美国电影工业的基础。
②美国八大电影格式的形成:美国电影逐渐形成了五大公司的格局,伴随着横向的兼并与重组,也伴随着垂直整合的发生。
例如,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派拉蒙公司(Paramount)通过兼并重组,由负责制作的名人名剧公司和负责发行的派拉蒙公司、杰西拉斯基影片公司组合。
1924年形成米高梅公司。
华纳兄弟从电影放映业转入发行,于1913年建立华纳兄弟公司,1918年介入制片业,并从引入有声电电影开始发展为大公司。
福克斯公司(Fox Film Co.)1914年由威廉·福克斯成立,1935年与二十世纪兼并成立二十世纪福斯公司。
米高梅公司(MGM)由地铁公司(Metro)、高德温公司(Goldwyn),梅尔(Mayer)公司,合并成立。
雷电华公司(RKO)是大型公司里最年轻的一个,成立于1928年,属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子公司。
1912年,独立制片人卡尔·莱梅尔(Carl Laemmle)联合8家小影院,成立了一个发行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制片厂组成了环球影片公司。
1924年成立了哥伦比亚公司。
联美为1919年由四位著名导演及演员查理·卓别林、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毕克馥、D.W.格里菲斯出资创建。
这八家公司就是享誉盛名的八大公司。
24、新好莱坞的诞生有这么几个因素:①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的启发和冲击下,②在5、60年代商业影片制作的后劲不足,③电视对电影的强烈冲击④美国社会的政治危机和观念动荡,也为电影革新提供了社会土壤。
这个时期的美国经历了相当多的社会与政治变动: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府信用丧失,在社会思想上也出现了很多变革,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青年之中流行,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性解放、吸毒者等新的带有强烈逆反情绪的人群。
25、在50年代末,法国产生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新浪潮运动”(1958~1962),这是二战之后,整个世界都在反思战争和人性,特别是青年人更是对传统价值体系进行反叛和颠覆。
新浪潮运动其实分为两部分,一是指运动中以著名的电影刊物《电影手册》为中心,围绕安德烈·巴赞形成的一批年轻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夏布罗尔、路易·马勒等组成的电影创作群体,他们及其所摄影片、所引发的电影现象统称“新浪潮电影”;二是由当时居住在塞纳河左岸的一些作家构成的“左岸派”,他们包括阿仑·雷乃、罗伯·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等人,这些人从1959年起拍了一系列电影,由他们和他们的电影所引发的电影文化现象统称“左岸电影”。
二者合称“新浪潮电影运动”。
新浪潮电影运动诞生于1958年,60年是高峰年,出现了43个新人,124部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