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
一、名词解释
1.爱森斯坦
答:爱森斯坦(1898—1948),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
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
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
代表作品有《战舰波将金号》《罢工》等,其中1925年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是其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段落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2.《战舰波将金号》
答:《战舰波将金号》(1925)是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实践自己的蒙太奇理论的杰出作品。
影片具有史诗般的格调:主题重大、冲突鲜明、结构精巧、充满诗情画意。
影片中的蒙太奇运用相当完美,“敖德萨阶梯”是影片中的杰出段落,爱森斯坦利用节奏的变化,把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时间扩展为影片时间,此外,他还把同一事件表现了不止一次,因此也扩展了时间。
这种蒙太奇处理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蒙太奇
答: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
蒙太奇
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
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在电影问世后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
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
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4.敖德萨阶梯
答:1925年,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了经典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影片中“敖德萨阶梯大屠杀”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片段之一。
爱森斯坦成功地运用了杂耍蒙太奇手法,突出了沙皇军警屠杀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
“敖德萨阶梯”其实并不长,但是爱森斯坦将不同方位、不同视点、不同景致的镜头反复组接,扩大了阶梯的空间,使敖德萨阶梯显得又高又长,这种空间的变形渲染了沙皇军队的残暴,给观众留下了无法湮灭的深刻印象。
5.普多夫金
答:普多夫金(1893—1953),苏联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
1920年他进入苏联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学习,1922年转入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进行了大量电影实验,与爱森斯坦一起创立了苏联蒙太奇理论。
普多夫金的理论突出地强调电影的叙事性。
他为蒙太奇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过程。
基
于此他还创立了“联想蒙太奇”等电影语言的形式技巧,这使他的影片具有诗意和抒情因素。
普多夫金的代表作有《母亲》(1926年)、《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和《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年)。
6.苏联蒙太奇学派
答:由苏联电影工作者全面阐述和充实了由法国人让—爱浦斯坦提出的“蒙太奇”概念,并形成了研究和实验“蒙太奇”理论的由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电影学派。
他们是在总结格里菲斯剪辑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电影创作的基础是表现性,而不是影像性。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自觉的电影美学和哲学理论的学派。
7.苏联摄影技巧学派
答:1920年,普多夫金与阿纳托里•格洛夫尼亚一起创立了“苏联摄影技巧学派”,强调了被爱森斯坦忽略的一面,即“人的形象”的探索。
二、简答题
1.简述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答:苏联蒙太奇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
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
(1)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
(2)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
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坚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
2.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异同。
答:蒙太奇学派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构成蒙太奇学派。
代表人物有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1)不同处:
①爱森斯坦强调蒙太奇表现斗争和冲突,通过冲突表现新的概念,一种完全不同于这两个镜头本身的新的质,也就是1+1>2;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段的连续,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
②在效果呈现上,爱森斯坦注重隐喻。
他早期的“杂耍蒙太奇”和后来的“理性蒙太奇”都强调一种隐喻,希望通过镜头组接产生概念代替艺术形象,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形式阐明思想;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过程。
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
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
“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
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
③爱森斯坦认为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普多夫金则强调心理因素,他认为影片应该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艺术效果应同观众的心理保持一致。
④总之一句话概括,在世界电影史上甚至电影语言的变革方面,爱森斯坦是解构革命的颠覆,而普多夫金是传承的、温和的、抒情的。
(2)相同处:两者都十分强调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蒙太奇不仅是一种技巧和手段,而且是一种修辞的语法规则,尤其都注重艺术反映现实的独特审美功能。
3.简述什么是库里肖夫效应。
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做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
他从废片中找出了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个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
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
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4.简述电影眼睛派的主张。
答:电影眼睛派是苏联纪录片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团结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的派别,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
(1)维尔托夫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实景拍摄甚至偷拍、抢拍,反对场面调度、剧本、演员和摄影棚,也就是反对故事片。
(2)虽然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地摄录现实。
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
(3)他对“电影眼睛”的解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
维尔托夫并不反对蒙太奇,他将电影眼睛称为蒙太奇的“我看”,他认为影片组织的基本手段就是蒙太奇。
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地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政治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义。
5.简述普多夫金的联想蒙太奇的定义及其贡献。
答:(1)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
普多夫金强调剧本和演员的重要性,他同样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
他从一般意义上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过程。
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
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
如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1926)中,在工人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的镜头中,不断插入冰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