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吴正宪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雁峰区六一小学校长余雁平一、机智的捕捉火花----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叶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动态的过程。

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由于参加教育活动的诸多因素非常的复杂,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过程也有多种的可能性,那么教育的推进就是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动态不断生成,并且影响下一步的进程。

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求我们课堂应该是具有灵动性的。

那么什么是机制敏锐的灵动课堂呢?我们以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吴老师随时都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知道学生在看什么,想什么,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是什么,也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把它们放大和渲染,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学会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完善了人格,那么吴老师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充满了灵动性呢?吴老师曾经这样说过:“真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那么做为老师就应该努力地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使他们迸发出情感、智慧的火花。

”吴老师就是以这样的情怀、理念来引导着自己的课堂,引导着孩子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和享受数学的。

1、一起出发(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备的教学预设是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老师今天要遇到的问题,那么怎样给孩子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呢?能够机智地捕捉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那些思维上的火花呢?下面以吴老师《估算》一课来具体地谈谈这个问题。

老师们都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让他们不断学会估算的技能,而且应用于数学学习当中和数学生活当中,能够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呢?在课程标准当中特别强调运算教学当中要先估后算,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放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学生在入学之前和入学之后接触的最多的都是精确计算,特别是我们老师细致耐心地辅导,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之后在学生的头脑当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计算就应该精准呀!在此时引进估算教学,学生又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的老师又应该如何去做呢?走进吴老师的估算课堂,你就会发现,吴老师预设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呢?下面从吴老师的教学片段当中来感受一下她是怎么预设学生想要研究的估算问题的?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们询问: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

关于估算,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要估算呢?生2: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生3:估算是什么人发明的?生4: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他们分类吗?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就要精确计算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有学生立刻回应:遇到过!吴老师笑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正好就是要研究的问题呢?那么我想答案不难发现,这就是吴老师她能够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估算,这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嗳,什么是估算或者为什么要估算?估算都有哪些方法呢?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准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估一估的方法,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又需要准确的计算呢?”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学生头脑中产生的问题,那么也就是估算要解决的问题。

看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数学,看待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想给学生创造学生喜爱的课堂,创造享受的数学学习。

那么怎样的数学学习才能让学生享受呢?首先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就在我的身边。

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进行学习才能很自然地进行,并且在接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喜爱上数学。

那么要想预设好恰到好处的问题,预设好使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刚才说了,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数学知识。

那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学生。

怎么读懂学生,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上来读懂学生,但那是书本上的,是理念上的。

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学实践当中来观察学生,体味学生在数学问题当中什么时候会高兴、什么时候会不高兴,他们什么时候会遇到困难、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帮助。

特别是有些老师还会在教学当中把学生易犯的错误点集中到一起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那么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读懂学生呢?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调研。

比如说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之前你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看看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当中没有经过老师的教学有哪些学生会了,他们会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学生不会,他们主要的困难点哪里。

那么,基于这样的了解再进行教学预设,针对性肯定会大大提高。

另外,课前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地交流。

例如在讲圆周率之前你可以问一问学生对于圆周都有哪些地认识和了解,因为现在学生的信息量那么大,他们对圆周率的认识和了解的知识范围肯定要广,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结合已经知道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不知道的学生又应该怎么办?然后再进行圆周率教学的设计,这样就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读懂、读懂学生的知识基础、读懂学生的经验基础、再读懂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在《估算》一课当中,吴老师就选取了青青小朋友和妈妈去购物这样一个场景。

那么购物的过程当中吴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青青是要估算,在什么时候就应该准确计算?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问题:①当青青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那么他可以怎样做呢?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后,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那么在这三种情况下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准确计算?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①,也有的学生上选择的是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的时候可以用估算。

那么吴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你买的商品整好是168元,那么收银元说差不多200块钱,你就交200块钱吧,那么你会交吗?同学们强烈回答当然不会交,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对了,吴老师说,你们这种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就是准确计算吗?但是当你带着钱在购物的时候要考虑一下买的商品有多少,我带了多少钱,这个时候是需要准确计算还是估算呢?估一估就可以了,看看今天的钱够不够买所有商品的价钱。

其实青青购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购物的经历。

吴老师选择这样一个生活的场景引入了估算的课堂,学生自然感到很亲切,在这种距离自己非常近的场景当中他们思想上肯定会产生共鸣,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估算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感受是多么的深刻呀!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准确计算,而且还对估算产生了喜爱的数学情感,不再拒绝估算了。

这样的情景设计,也正好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就是为什么学习了计算还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他们经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的情景把这个孩子们最困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2、一起到达(预设的目标是学生能达到的)刚才我们从估算当中知道,吴老师抓住了学生学习估算的一个困惑点:就是什么时候要用估算、什么时候要用精确计算设计了青青购物的情景。

那么在我们其它的教学当中又应该怎么预设学生的困惑点呢?能够把这个困惑点预设在老师的教学当中、预设到解决这个困惑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好的跨越学习上的障碍呢?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数学和数学知识,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要研究的数学的方法。

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眼中的数学和我们教材上的数学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像吴老师一样恰到好处的静静地守候在学生学习的进程当中,适时适度地推学生一把,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困惑的小妙招,帮助学生逾越学习当中的困惑点,那么这样的逾越应该是有体验的,是有过程的,他们增长的不但是知识,更是智慧,完善的是学生的人格。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的那样:教育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制,无论他怎样去研究教育理论,倒背如流,滚瓜乱熟也好,那么其实他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老师。

所以我们的老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要懂得儿童的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更应该在实际当中去读懂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把实际跟理论对接起来,这样我们预设的教学资源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我们预设到的困惑点才是学生眼中学习的困难点,那么这样跟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才是有生命力的灵动的课堂,才能像吴老师那样不但能够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还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一臂之力。

因为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成人是一样的,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被关注、也需要被认可,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盲目代替学生大包大揽,什么都代替,那么学生是不会感激你这样的老师的,因为你埋没了他研究的意识,你忽略了他发现的可能性,学生觉得老师不够尊重我,他和老师之间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的老师要想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一定要读懂学生。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融洽,课堂上才会精彩不断,才会出现与众不同,恰好印证了弗莱登塔尔的观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个人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数学知识。

那么老师们,我们静静地想一想,我们给没给学生这样的机会,给没给学生这样的时空,给没给学生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预设到学生学习的困惑点了吗?我们课堂上是不是学会了等待学生花开的时候,是不是在学生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给予了他必要的帮助,给予了他必要的认可呢?二、敏锐的发现学习契机----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1、宽容接纳(呵护生成)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都有这样的深刻体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资源的形成往往产生于学生的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那一瞬间,作为老师,我们就是要把握住这意外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流程,有效的加以反馈和利用。

构建出和谐、灵动的生成性的教学。

可是我们也深深知道,一位教师要想做到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完美的统一起来,特别是有效的把握生成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这种挑战又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么吴老师曾经说过,一名好的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组织者,她有引导学生朝着有益的方向来研究问题,这一点,相信我们的老师都在努力做,我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肯定精心地预设了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其次,我们是孩子的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还有就是我们是一名指导者,要有效的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的学习活动当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对我们是最严峻的考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