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位于西藏高原的东北方向,其地质构造属于特提斯和古亚洲超构造的结合体,笔者在文中首先对青海省的矿藏形成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具体分析了青海省的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并对其成矿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预测,以期为人们对青海省的金属矿的分布以及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标签:金属矿成矿规律预测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的大省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藏储备条件,其矿藏的储备主要以西南方向的三江北段、东部的昆仑山以及柴达木北部和祁连山为多,这几个地方蕴含着大量各种丰富的能源资源、盐类资源以及稀有贵金属和普通金属矿。

1青海省成矿背景分析
青海省出露的地层以中新生代的时期的岩石最多,昆仑山南部的断层区域将青海省省内的地层一分为二,南部区域包含西倾山以及兴海一共和盆地在内的区域,并以可可西里、唐古拉山为主体山脉,中一新生界是其主要特点,从对地层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对中生代之后的地层演变历史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北部区域则包括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脉以南的区域在内,主要由昆仑山东部和祁连山组成,记录的是晚古生代之前的地层的演变进程,表现出了古生界的特点。

青海省内的岩浆的发育过程中,主要出露有各个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岩性表现为酸性、碱性、中性、基性以及超基性几种,省内区域中侵入岩的分布相对较广,尤其是在青海北部,分布了大量的中性和酸性的侵入岩,另外,出于青海的火山爆发非常频繁的历史特点,从远古时期到早新生代一直有火山喷发,逐渐的由海相喷发发展为海相和陆相共同喷发,到最后的陆相喷发,每一个时期的火山的喷发都各具特色,不论是规模还是轻度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与差异。

2青海省金属矿成矿规律分析
对于青海省的金属矿的成矿规律的分析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

2.1从时间角度分析金属矿的成矿规律
青海的黑色金属自古元古代开始就一直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和较大的存储量,在古元时代有关于铁矿的存在报告,不过大规模的成矿作用还是在早古生代形成沉积岩铁矿开始,在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型的铁矿比较广,相对铁矿,锰矿的分布就不是特别多,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黑色金属的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二叠纪、晚奥陶纪以及寒武纪时期,而且明显的收到了火山的影响。

有色金属的发现是从早古生代开始的,具体来说,铜矿的形成收到火山的影响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二叠纪和奥陶纪期间;铅矿和锌矿受到喷流-沉积岩的作用比较多;钻矿的成矿作用与铅锌矿相类似,主要受到喷流-沉积岩的作用,主要分布在三叠纪、奥陶纪和石炭纪时期;翎矿的成矿期是喜马拉雅时期,受到斑岩的广泛作用;钨矿以及锡矿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加里东期时代,成矿作用与热液、接触交代的关系比较密切;镍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岩浆的熔离效果,从新元古代时期开始形成。

数据表明,青海省从新元古代直至中生代一直有贵金矿,不过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奥陶纪,主要是由于喷流-沉积岩和构造蚀变岩的作用形成;银矿的分布同金矿有相似性,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直至中生代时期,成矿时间则是在晚古生代,受到火山的影响比较大。

2.2从空间角度分析金属矿的成矿规律
在我国青海省,黑色金属的分布主要在昆仑山北部的祁漫塔格一都兰区域,再者分布较广的区域就是祁连山北部和唐古拉山,至于省东以及柴达木盆地的北部虽然也分布着不少的矿藏,但都比较零散,价值大的成型矿是很少的。

铬金属矿的分布以祁连山北部为主,以塞什腾山为辅;锰矿的分布以相对比较零散。

对于有色金属的分布研究表明,在省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较广的分布,主要区域是昆仑山东部、祁连山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北部。

贵金属分布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北部和化龙以及黄南地区,另外,在昆仑山东部也有分布,不过相对来说比较零散,与有色金属相伴存在。

砂金在全省范围内都有非常广泛的分布,其中以巴颜喀拉山为最,银矿的分布也是和其他金属矿相伴而生,没有成型的矿床。

3青海省金属矿成矿预测
对于矿床的形成,除非矿石来自地宇宙的冲击,只要是形成于地球的矿床都是由地质的演化造成的,如果地质结构不同,形成的矿床也是不一样的,纵使出现了同一类型的矿床,其成矿特点也是各具特色。

3.1超基性-基性矿床的成矿预测
青海省的超基性-基性矿床的特征告诉我们,其成矿系统的构造环境主要是陆地裂谷和大洋的裂谷,成矿类型主要是早期的岩浆矿床和晚期分凝矿床,相对来说,岩浆熔离形成的矿床是比较少的;另外,基地隆起带也是形成基性-基性矿床的地质构造环境,它的成矿类型主要是岩浆熔离型,这类矿床构成了青海省的超基性-基性矿床,弧后盆地由于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局部断裂下陷,存在少量的基性岩。

我省内对各个超基性-基性矿床展开工作时的工作强度是由所不同的,相比
较而言,找矿的工作程度最高的是祁连山北部的岩带、柴达木盆地北部的岩带以及日月山岩带,而布尔汗布达岩带以及通天河的岩带的工作程度就比较低,与工作程度较高的岩带相比,工作程度低的岩带的形成体现了这些岩带受到了镍铬成矿系统的地质背景的影响。

3.2中性和酸性岩矿床的成矿预测
中酸性岩矿床的发育系统在整个青海的成矿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主要是造山以及叠加造山活动,主要成矿期在喜马拉雅时期,次要成矿期在前兴凯时期,对于基底隆起带以及岛弧隆起带,其形成有多次叠加造山活动的影响,这极利于中酸性岩的形成,酸性的矿岩产生于多组断裂交汇点上,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由此可见,有多组断裂交汇点的地质结构适合于中酸性矿岩的形成与发育。

青海省内的不同地段的中酸性矿岩的勘察程度不一,总体来说,以北部和中部的勘察程度较高,南部偏低,在已经发现的矿床中,通常只有一两个矿床表现为中酸性。

在勘察中酸性矿岩矿床的时候应该着重考察造山活动比较激烈频繁的地区。

4结束语
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矿区或者同一时期内不同矿区的成矿规律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异中求同,从矿床的总体性特征来看,尤其是同一区域矿床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抓住了这个规律才能实现矿藏的更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康维海.部省合作共谋高原找矿新突破-青海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纪实[J].青海国土经略,2013(21).
[2]田承盛,张雪亭,芦文泉.青海东昆仑南坡成矿带铜钴矿预测中的主要科技问题[J].地质与勘探,2012(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