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年、月、日》教案分析
四年级下册《年、月、日》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
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等相关知识,能用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借助年历卡经历自主探索年月日相关知识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3.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确定上述教学目标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理解常见的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
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
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是对教材的把握。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
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教材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
然后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独立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年、月、日及相互关系。
教材还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忆大月的歌诀,目的是想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月和日的相关知识。
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将为进一步认识时间打下基础,并在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中有着广泛应用。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
学生已
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关于“年”“月”“日”的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学习“年、月、日”这三个较长的时间单位。
也鉴于以上原因:我确定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运用年月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任务驱动,一盒药片有30片,每天1片,够吃一个月吗?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为突出重点,在课前搜集了2012年――2016年的年历卡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引导学生利用年历卡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中交流、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等相关知识。
将数学知识蕴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发展数学思维。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适量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本课的练习始终贯穿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借助适当的反思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拓展延伸既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欲望,又是对对本课知识的提升。
更能培养学生在验证猜想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因此,针对教学难点,教学时以问题为依托,重视联系已有经验,采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等活动,通过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四、说学法指导为了使学生经历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观察、记录、验证、推理等方法,在自主建构知识、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水平,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