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所有制认识上的提高与理论上的突破,我国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和发展公有经济,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所有制结构从1978年以前的单一公有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

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

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在公有制经济内部矛盾,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集体经济的比重上升。

但在经济总量中,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通过近20年以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四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可以清楚地反映上述变化趋势。

在工业总产值中,四者的比例关系1978年为77.6:22.4:0:0,1998年为28.5:38.3:18.9:19.9,所有制结构的具体变化趋势见表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注:1.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2.1998年起,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反映国有经济状况。

由于国有控股工业产值与相关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存在重复计算,所以各种经济类型比重相加大于100%。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从1981年的69.5:12.0:18.5,1998年变为55.0:13.1:12.8。

具体变化见表2-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注:因全社会投资总额中还包括其他经济投资,所以从“八五”以后,国有、集体和个体三类经济投资比重相加小于100%。

1978年以来,改革经济体制和放开搞活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较小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出1978年以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和港、澳、台及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如表2—3。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等方面逐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2—3 1985﹏198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