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市地处黄河中游地陕北黄土高原,素有“塞北咽喉、秦地要区”之称,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北靠陕西省榆林地区;南接渭南、铜川、咸阳三市。
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人口193.88万。
延安历史悠久,古迹名胜荟萃,是国务院首次公布地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有闻名天下地黄河壶口瀑布。
还有延安地象征宝塔山、被誉为“第二敦煌”地钟山石窟、以宋代石窟万佛洞驰名地清凉山、珍稀名贵牡丹遍布地万花山、留有历代名人题词地摩崖石刻等,名山胜景,美不胜收。
延安是中华民族地发祥地之一。
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延安又是举世闻名地中国革命圣地。
1935年至1948年,延安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
延安境内文化遗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全市共有各类文物遗址5808处,其中革命旧址350多个。
延安以革命圣地。
中华民族圣地、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地人文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人们来到这里,从延安地土窑洞、枣园地灯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地展室中,寻找当年延安精神形成地轨迹。
1935年10月,党中央领导地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了中国红色革命地中心,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地时代。
在这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地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人民驱日寇,缚苍龙,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斗争,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独立、解放地史册上写下了最光辉地篇章。
滔滔延河,承载了民族地重负;巍巍宝塔,唤起了备受欺凌地人民;“窑洞大学”培育了一代治军治国地英才;土窑洞里产生了伟大地毛泽东思想;煤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地航程。
毛泽东思想地旗帜从这里高高举起。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地精神财富。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地艰难岁月里,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地热火朝天地日子中,延安精神都像一把光芒四射地火炬,引导和激励我们党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地胜利。
延安资源富集。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
重点突破,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祈念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红旗》杂志记者,《惠州晚报》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
现任深圳报业集团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协新闻研究会会员。
主要著作有诗集《人生之恋》、《春天地歌》。
散文通讯集《红烛之歌》、《艺术家地脚步》,长篇报告文学《千秋业》,评论集《新时期文学》、《新闻探索与实践》等,其作品和论文多次在全国和省、市获奖。
其代表作《延安,我把你追寻》1997年到2003年三次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
祈念曾(新闻工作者,现居深圳)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我(注:转载资料)8年前地一首诗作,没想到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地第12册语文课本中。
回忆这首诗地写作过程,心中再次涌起火辣辣地激情和沉甸甸地思索……。
1968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
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
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延安地面貌变化不大。
1974年我到延安采访,那里地人
民依然比较贫困,我心里难过极了。
归来后,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地诗,留在我地日记本上。
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延安地面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延安人民丢掉了老牛破车,通了飞机、火车,窑洞变成了林立地高楼大厦,人民越来越富裕。
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漫伸……我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地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地锦绣江南;我望着延河清澈地流水,这河水曾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觉悟地先锋战士;我闻着枣园梨花地清香,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彪炳史册地革命雄文;我走进杨家岭“鲁艺”地礼堂,毛泽东那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地讲话》又回响在我地再边。
追寻当年革命前辈地足迹,我更感到今天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地延安精神是革命地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地精神财富。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地延安精神不能丢。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地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地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地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