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塔区概况1、历史沿革宝塔区素有“秦地要区、塞上咽喉”之称。
夏朝时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狄、晋、魏、秦国所辖,汉朝设郡,隋唐时称延州或延安府,宋朝以后称肤施,民国后改称延安县,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96年原延安市改为宝塔区,自古以来就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自然地理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北纬36°11′至37°09′之间,东经109°21′至110°03′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798.5米,年均降水550毫米,年均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7.7℃—10.6℃。
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宜川、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接壤,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96公里,全区总面积3556平方公里,辖11镇9乡3个城市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8万人,城镇人口23万人,主要少数民族有回、蒙、维吾尔等。
3、人文风情宝塔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在中原文明与外部文明相互激荡融合中,造就了这片土地“黄”、“古”相映的独特地域文化。
境内历史古迹众多,有唐代宝塔、宋代石窟、花木兰陵园、范仲淹手书石刻等12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陕北说书和民歌表现形式活泼多样,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民间剪纸、农民画等技艺更是巧夺天工,驰名中外。
4、发展成就多年来,坚持“工商强区、产业富民”战略,全面落实“科教引领、城镇带动、民营推进、园区集聚、项目支撑”五项措施,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三次产业结构为5.5:45.3:49.2,是全省经济结构最为合理的县区。
二、宝塔区发展优势1、政治地位无与伦比。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宝塔区是延安的核心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延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爱国主义、延安精神、革命传统三大教育基地。
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留下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等革命旧址和纪念地150多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成为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
2、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北承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南接八百里秦川。
京延、神延、西延铁路直通西安、北京、上海、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地;210国道、延靖、延黄高速公路和地方道路交织成网,贯通南北。
特别是随着青兰高速、神延铁路复线的建成和机场的迁建,作为区域交通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为加快发展、积蓄后劲提供了良好的地域优势。
3、资源秉赋丰富独特。
境内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林资源丰富。
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有天然次生林158万亩,退耕还林面积95.41万亩,木材蓄积累3.83万立方米;是天然中草药宝库,有甘草、柴胡、远志等中药材200多种;是动物栖息的乐园,有各种兽类、禽类100多种;是能源资源富集之地,有紫砂陶土储量700万吨,石油储量1.46亿吨,煤炭储量14亿吨,天然气储量354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富集区。
4、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延安中学等各类院校集中,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布全城,工行、农行、建行、农发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延百集团、丽融大厦、中延国际等一流商场位居城市中心,自来水、排污、排洪、供暖、通讯等设施覆盖城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5、发展环境宽松优越。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涉及城市、农村,工业、农业,经济、党建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在鼓励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实施、发展城市经济方面的政策措施更趋完善。
陕汽集团、延长石油集团、浙商集团、华润万家、苏宁电器、中陕物流、陕西文投等20多家全国知名企业相继入驻,成为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宝塔区概况延安市宝塔区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北纬36°11′至37°09′,东经109°21′至110°03′之间。
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宜川、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
全区辖1区11镇13乡,633个行政村,3个城市街道办事处、62个居民委员会。
全区总人口34.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09万人。
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折合533 .43万亩,农民人均26亩。
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全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辖11镇9乡、3个街道办事处,611个行政村、20个城市社区。
总人口44.2万。
全境平均海拔898.5米,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均气温7℃,年均无霜期150天,属干旱半干旱性气候,适宜发展苹果、蔬菜和小杂粮等多种农作物。
境内有天然次生林158万亩,木材蓄积量3.83万立方米,石油储量1.46亿吨,煤炭储量14亿吨,天然气储量14.6亿立方米,紫砂陶土储量700万吨。
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宝塔区是古代著名的边防要塞,唐代、宋代历史古迹众多,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等12处历史古迹,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留下了以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为重点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150多处,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交通快捷便利,商贸物流发达。
宝塔区北承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南接八百里秦川,京延、西延、神延铁路和210国道,延靖、延黄高速公路贯通南北,乡乡实现了道路黑色化,乡村道路基本达到了砂石化,三条省道和地方干线交织成网,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广州、西安等地,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区内建材、家电、日用百货等批发市场辐射周边各县,已成为陕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
宝塔区是西北地区投资聚集地之一,陕西省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生态示范县(区),省级卫生城市。
多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加大城市建设步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拓宽改造了七里铺大街,开发建设了枣园西北川,建成了红庄城区供水水库、延安污水处理厂、5个延河橡胶坝等一批基础设施,区内水、电、供暖、天然气、通信、道路等配套设施得到了根本改观。
同时,奉行诚实守信准则,从税费减免、土地、规划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实行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制,投资环境优良。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引领、建设小康”的发展战略,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25.2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达7.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7元。
宝塔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政区沿革夏、商、周属雍州。
秦时设高奴县,三国至南北朝,境内先后设临真县、广武县、沃野县、真川县和丰林县。
隋时设延安郡,同时在境内设肤施县。
唐代设延州和延安郡,宋升为延安府,明清仍称延安府,民国改称延安县。
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设延安市,建国后改称延安县,1972年撤县设市,1996年12月撤市设区。
政区自然特征全境南北狭长,属丘陵沟壑地形。
境内以延河、汾川为骨干,支流支沟纵横交错。
属暖温带气候,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4℃,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170-186天。
政区资源特点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小米、苹果、薯类、羊子、烤烟、大棚蔬菜和名贵杂豆等。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紫砂陶土、白沙石等。
政情概况2000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7元。
工业以石油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陶瓷、塑料、食品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地方工业经济体系,拥有区、乡、村工业企业458家,可生产石油、煤炭、建材、水泥、炸药等400多种产品。
农业全区耕地面积5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苹果、大棚蔬菜、烤烟、薯类、谷子、荞麦、绿豆、黄豆等。
"果、菜、牧、薯"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宝塔区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县区之一,截止目前,共退耕还林还草26.32万亩。
财贸金融 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1315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55万元。
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721个,从业人员10689人。
200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083元。
个体工商户1307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45户,非公有制经济占辖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
辖区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遍布城乡。
基础设施"九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670.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13万亩,基本农田累计达30.58万亩,建成草场15万亩。
城乡电网改造适用住房14.5万平方米,建成了国贸大厦、北关供销市场等一大批商业网点。
延安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旅游培训中心、银海大厦、丽融大厦等重点项目正在紧张建设。
区乡道路建设不断加快,公路通车里程达1601.9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
西延、神延铁路和210国道两大动脉穿境而过,贯通南北,三条省道和地方干线交织成网。
延塞、延黄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太原、西安等地。
区内用户达40852户,无线移动用户达29257户,无线寻呼用户达75793户,电话普及率达12部/百人,已通电话行政村340个。
科技文卫区内有电视台1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
有各类学校548所,在校学生10.54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7所,高等学校2所。
1999年,实现了"两基"达标,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普及率达82.2%。
文化体育设施齐全,2000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