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又称生姜,属姜科姜属,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宿根草本植物,在我国作为一年生的蔬菜栽培。
由于其具有种植成本较低、产量高、易栽培管理的特点,且相对于其他蔬菜含水量少,易于贮藏运输,大姜种植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
炭疽病
1.1
症状
一般5~6月份开始出现大姜炭疽病。
病原为半
知菌亚门辣椒刺盘孢菌和盘长袍状刺盘孢菌,可危害姜等姜科和辣椒、番茄等茄科作物。
多先自植株下部叶片的叶尖或叶片边缘出现病斑,而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后扩展成椭圆形或倒“V ”型斑,病斑上有明显或不明显的云状纹。
湿度大时,斑面出现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1.2防治方法
(1)避免姜地连作或与其他姜科、茄科类作物连
作。
(2)及时清除病叶。
发病初期及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物,深埋或烧毁。
(3)科学灌水,及时做好清沟排水工作,避免田间湿度过大。
(4)高垄深沟栽培,种植密度要适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不良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5)增施磷钾肥或有机肥,避免氮肥过多。
(6)及时喷洒咪酰胺、咪酰胺锰盐、炭疽福美等药物进行预防,每次喷药间隔7d ,连喷2~3遍可收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2
姜瘟病
2.1
症状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青枯病,为细菌性土传病
害,是大姜生产中普遍存在且危害性极强的毁灭性病害。
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可侵害姜科和茄科类作物。
主要侵害大姜地下茎及根部,发病初期染病部位呈水渍状,黄褐色,叶片萎蔫但仍保持青色,植株不倒伏。
根茎染病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并腐烂,挤压发病部位可流出类似米汤样的白色汁液,为青枯菌菌脓,具恶臭味。
发病后期叶片颜色转为淡黄,边缘卷曲,最后全株下垂枯死、倒伏。
2.2传播途径
种姜、土壤、肥料、水、农事操作均可传播青枯病
病菌。
种姜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也是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带菌种姜栽种后可成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农事操作传播,借由大姜植株伤口传播侵入。
病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一般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
气温高、湿度大、忽晴忽雨的天气,有利姜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姜瘟病主要发生在越夏期间,尤其是培土以后为姜瘟病高发期。
2.3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虫害、健康的姜块作姜种。
大姜困
姜晒姜过程中一定要对姜种进行仔细挑选,及时筛除病姜虫姜,发病姜田的大姜不宜作为姜种。
(2)实
大姜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简介:张一妹(1989-),女,硕士,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张一妹
尹同萍
(山东省莱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莱州261400)
摘要:大姜做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主要发生的大姜病虫害有炭疽病、姜瘟病、癞皮病、结群腐霉软腐病、斑点病、姜螟、甜菜夜蛾和蓟马等。
本文作者主要论述大姜病虫害的发病症状或危害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关键词:大姜;病虫害;防治技术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