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知识
流行的季节性
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图指
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 典型病例主症: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 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发热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什么习性?哪些地方容易受 到这种蚊子叮咬?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 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 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 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至5点 ,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 其中花斑蚊的活动飞行范围一般在滋生地附近50 至100米范围,很少超过200米。因此,在其活 动高峰时段处于其滋生地周围100米范围内较易 受到该种蚊子叮咬。
登革热疫情没有规律可循,波动范围 很大,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及 由输入性所引起的继发病例,甚至导 致暴发疫情的发生 尚未发现登革病毒本土化证据。
相关定义
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 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 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 15 天内 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 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 地。 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 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 登革热病例。
肝肿大,少数有黄疸,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 程度升高; 脾肿大少见。
无症状感染者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 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 最重要的传染源。Leabharlann 重症表现
严重的出血倾向; 血小板明显减少,低于50×109/L; 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谢 谢!
出 血
约25-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实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致死:颅内出血;
束臂试验
淋巴结肿大及其他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低蛋白血症、胸腹水等血浆外渗表现者;
休克表现。 意识改变(昏睡或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
严重消化道症状(持续呕吐、剧烈的腹部疼痛、黄疸)。
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肝/肾衰竭、脑病、心肌炎等)
重症预兆
在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的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内脏出血(如: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
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为60% 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乏症)。 心肌炎 脑炎 精神异常 急性脊髓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控制措施
要遵循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的原则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
疫点范围:包括病家及楼宇,疫情处理前3日每日一
次灭蚊,之后每3-5天开展一次灭蚊。 疫区范围:开始与疫点同步处理1次后,再根据蚊虫 监测结果考虑是否再进行处理。 灭蚊剂,超低容量喷雾和滞留喷洒结合
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
及时、快速、全面、反复杀灭。
特别做好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灭蚊工作。
登 革 热
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黄惠梅 主管公卫医师
登革热分布
全球有25亿登革热风险人群 超过36亿登革热风险人群,124个国家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5亿人感染, 9.6千万有临床表现,1千万DF,2百万DHF 每年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我国登革热疫情特点
概 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种 急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 区发生大流行,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是登革热
流行区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 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登革热会致命吗?有后遗症吗?
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传染病,并发症较不 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但容 易传播,多次感染后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或 登革休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应引起人们 足够程度的重视。
登革热可以在人和人之间 直接传播吗?
不会。但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 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 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
救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
告、早隔离、早就地在有条件机构治疗。
患者救治及隔离
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治疗、卧床休息 地点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
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病例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
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紧急喷药----杀灭成蚊:
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典型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症状,
且有流行病学史,
具备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无流行病学史,但具备皮疹、出血倾向,
且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者
人感染病毒约3-15天 (通常5-8天)-内潜伏期(体内)
疫情发现
病毒在蚊体内大 量增殖8-10天后 可传给人 外潜伏期(体外)
流 行 病 学
传染源
在城市型登革病毒感染循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 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里,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 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研究发现,蝙蝠也是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
传 播 媒 介
埃及伊蚊
建筑工地形成的容器——搅拌机、斗车、灰斗、水桶、安全帽 、茅竹、钢管 、
露天堆放的各种装修弯管、厨厕用具 、民工废弃的各种生活用品 、尚未完 工的各类积水井、水池及各种地面小积水等等; 市政设施形成的容器——市政管网的管井、管道及其留有凹陷拉环的上盖等; 特殊行业形成的容器——汽修厂(店)和游乐场所露天放置的废旧轮胎;废品 收购站(场)露天堆积的废旧物品 、陶瓷厂、酿造厂露天堆积的各种容器、 苗圃、花圃里各类花盆、盆景和容器等等。
白蚊伊蚊
积水——蚊子孳生的“摇篮” 蚊子的生长周期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一般 需要15天左右,其中约10天都在水中度过。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
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数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有 近1年的免疫力。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尤
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 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恶心、厌食,乏力等。
皮 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 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
清除伊蚊孳生地----控制幼虫:
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 作。
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疫区
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
一周内将疫区范围内蚊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入户调查原则上要求100%有效入户。
孳生地类型
天然形成的容器——竹头、树洞、石穴、植物叶腋及果实和落叶等; 人工形成的容器——水养植物、花盆托、水缸、水池、冰箱和饮水机的接水盘 、 马桶、浴缸、缸、罐、桶、锅、坛、盒、碗、杯、瓶、塑料袋、塑料薄膜、 包装内衬泡沫、蛋壳、贝壳类动物外壳 、人造假山、盆景的石缝、石穴及 衬景的水体 、小区及街巷中各种空心钢栓及地面插孔、用于插固遮阳伞的 各种带孔水泥墩等等;
还有那些国家登革热疫情较重?到这些国家旅行应注意些 什么呢?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较为严重,如:泰国、越南、缅甸 、新加坡等。到这些地方旅行应做好预防登革热的措施, 防止被蚊子叮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行时宜穿长袖衫及长裤,并于外 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 (2)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3)旅游选择有空调或有蚊帐、防蚊纱窗的宾馆 (4)旅行结束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 ,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