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莲峰镇坡儿红军烈士纪念园调查报告

莲峰镇坡儿红军烈士纪念园调查报告

保护红色遗迹,弘扬革命传统——
莲峰镇坡儿红军烈士陵园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和目的: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把红色文化作为了现阶段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很有必要的。

但在个别穷困山区,一些重要的红色遗迹因为缺乏妥善保护而渐渐地消失了;同样在城市,年轻一代的大部分被非主流文化占据了,使得革命献身的精神被抛于脑后。

此次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调查,重在了解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定西渭源时发生在莲峰下寨堡子的一次遭遇战。

通过这次调查,一是宣扬先烈们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二是对现存问题的发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最后也希望通过这次社会调查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2、调查地点:定西市渭源县
3、调查方式:访谈法、考察法
4、调查时间:2011、8、14——2011、8、20
5、调查内容:主要调查这次战斗的战斗情况、战场遗迹、烈士陵园和它的保护状况。

6、调查结果:基本了解到的情况有:这次战斗的战斗情况、战场遗迹、烈士陵园的现状与保护。

7、调查体会:通过这次调查使我重新认识了革命先烈们斗争环境
图1.红军烈士纪念碑 图2.烈士坟冢
的艰苦,并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解放事业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日,一支近百人的红军部队由漳县行至渭源县莲峰镇坡儿沟时恰与敌十四师孟世权率领的骑兵团和鲁大昌的土匪武装相遇,红军部队撤至下寨堡子内与敌激战四个多小时,除十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假期里我和××同学在闲暇时间对这次战斗做了一些调查,以下是本次实地调查的调查报告:
一、烈士陵园简述
莲峰镇坡儿红军烈士陵园位于莲峰镇坡儿村口大道旁边,始建于一九六八年八月一日,由青砖砌成的波浪型围墙形成院落,
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烈士陵园内有纪
念碑、烈士坟冢各一座,草坪两块,但由
于缺乏维护而被荒废,只是一棵棵小青松
仍旧顽强的存活
在由青砖铺成的
大道旁边。

陵园
两侧是茂密的白杨林,陵园门口左侧十五
米处有神庙一座。

纪念碑正面赫然写着“红
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纪念碑文。

其碑文照录如下: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其一部约八九十人,从漳县进往莲峰,与农历八月十七日途径坡儿,遇
国民党匪军二百多人和反动地方武装共约七百余人,包围红军,
我红军战士即撤往上寨堡子内,与敌人奋战约四个小时,击毙匪军二十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除十余人突围而出,其余六七十人至死不屈,壮烈牺牲,充分显示了我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

给广大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们不愧为党的好儿女,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不愧为人民的英雄,不愧为革命人民的好榜样,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为人民立下了永世不朽的功勋。

为了永远纪念他们,继承他们的革命传统,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根据坡儿、下寨等地广大贫下中农革命群众的心愿,收集烈士遗骨,在此建墓重葬并立碑为志。

二、战斗情况、战场遗迹及烈士陵园现状的报告
(一)、战斗情况
1、红军队伍的归属和任务。

在调查中首先面临的是红军队伍的归属问题,现有的史料中对这支部队的归属和任务要么含糊不清,要么根本没有记载。

通过对当地老人乔守忠(渭源县莲峰镇下寨人)的实地采访得知,这是一支先遣部队,担负侦察任务,归属于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

但在一些记载中却记述为一支落伍红军队伍(《鏖战陇右》杨右柏著,见于渭源县莲峰中学图书室)与调查所得不符。

由于资料和专业能力的缺乏笔者并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

图3.战斗遗迹坡儿堡子 2、部队的建制。

部队的建制问题是我们在这次调查中遇到的又一个重大问题,由于纪念碑和县志这样的官方记载中记载都是八九十人这样一个含糊的数据,再加上当地李冒春、贾如意、吴俊、张国俊等老人回忆的五花八门的数字(如一个建制连、八九十人、六七十人等多种说法)使我们更难判断部队的建制。

因此经过反复的比较笔者认为纪念碑记载的人数较为确切,持保留意见。

3、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县志和其他文字资料显示,当年包围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是敌新十四师孟世权率领的骑兵团一部大约二百余人和当地地方武装共七百余人。

通过该次访谈得知当地地方武装的头目为鲁大昌,属地痞、土匪性质,在红军长征经过甘肃境内的近一年时间里曾多次以围剿红军和假扮红军来危害乡里。

孟世权隶属于马步芳部,军衔、籍贯等不详。

4、战场环境。

据实地观察,战场的
地理环境基本以山地为主,红军退守的下
寨堡子是当地一个险要山头,坡度较陡而
且树木茂密(当年)易守难攻。

但纪念碑
记载的是在人数和地势都不利的情况打的这一仗与现实不符。

上图为下寨堡子,可以看出地形的优劣。

5、失败原因。

通过这次调查,红军在这次战斗中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笔者总结如下:(1)敌强我弱是红军遭受重大打击的主
要原因。

从整个战斗而言,就调查中以红军的最大值一个建制连
来说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是红军的5到6倍,如果按五六十人为准的话则是9倍多,而且国民党还有骑兵和当地武装担任作战任务从而使敌我双方实力更加悬殊。

(2)对地理环境的陌生。

笔者在上文分析战场环境时提到战场所在地道路崎岖、山势陡峭、易守难攻,而且堡子后面又是大山,部队完全可以撤进山里分散突围。

而据乔守忠老者回忆红军在撤进堡子内打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国民党部队才对红军形成了完全包围,从而使部队丧失了突围的可能性。

(3)缺乏军民关系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张国俊(渭源县莲峰镇坡儿人)老人回忆国民党进攻时,当地人携家带口逃到了安全地带,战斗结束后突围出来的红军战士在经过棉柳沟时被当地人活捉并用铁锹残忍的杀害,并将尸体掩埋于此(此地现在命名红军湾)。

由于当时在渭源这块土地上缺乏红色革命的宣传,人民只知道国民政府却没有任何苏维埃的意识,在国民党通过反共剿共的宣传后,当地人民在这次战斗中彻底的当了看客和国民党的帮凶。

6、调查中的一个偶然发现。

曾参与修建烈士陵园的老人李冒春讲,一九六八年一位幸存红军(姓名,籍贯等不详)曾参与了调查,据这位当事人回忆他们是一支侦察部队,以号声和大部队取得联系,但在战斗打响后却发现号嘴丢失无法和大部队取得联系,使部队丧失了最佳突围时间并使部队处于无援被围状态,从而导致了全军覆灭的悲剧。

此事因为只有李冒春老人提到,并无其他佐证,笔者不敢贸然相信。

(二)、战场遗迹和烈士陵园的报告
战场遗迹位于烈士陵园东南两公里的坡儿堡子内,堡子背靠关爷庙,与其占据了整个山头的大部,总面约3000平方米。

堡子中央有个明显高于周边的土丘,这是当地老百姓祈雨的地方。

在历经近七十六年的风雨冲刷和人为的破坏后(当地人过年时拿来当戏台),现在堡子的围墙高不过五十公分,而且一段一段的已经完全被破坏,很难复原当年的战场面貌了。

堡子西南约150米处的一条沟是当年国民党遗弃我红军战士遗骨的地方,据下寨80岁高龄的老村长介绍1968年政府调查此地时发现了遗骨若干、腰带两根、手枪一支以及其他一些遗物。

采访中老人激动的讲1968年在建烈士陵园时他以干部的身份参与了修建,并亲手将烈士遗骨放进烈士墓中。

烈士陵园始建于1968年,当年陵园落成时只有烈士坟墓、纪念碑和一个铁门,并无围墙。

2008年政府组织了重修,便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以上有介绍)。

但是在调查中,院内随处可见的是生活垃圾,围墙上是小孩子的涂鸦,就连大门的钥匙也不知道归谁管,因此在做调查时我选择了翻越围墙。

三、意见及建议
在这次调查中,我没有能够完成我所规划的调查目的,其原因:一是资料有限;另一个是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而且这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虽然笔者没有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通过这次调查我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这将成为激发我好好学习专业知
识的动力,而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很好的锻炼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我的假期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

以下是我在这次调查之后的一点建议和意见。

首先、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官方性质的史料记载对这次战斗的记述都是非常简略的,不管是县志还是碑文,像确切人数、战斗经过以及部队的任务等重要问题要么以约多少人、激战四个多小时来记载,要么就是与调查不符,使这段历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让人琢磨不透。

政府应当组织人力财力对这一事件尽快进行调查,查清事件的原委,不要让这段历史随着经历者的逝世而长埋于地下。

其次、是烈士陵园和战斗遗迹的保护问题。

在烈士陵园内到处散落着生活垃圾,围墙也被粉笔划的乱七八糟。

而战斗遗迹下寨堡子每年都被当地人当成唱戏的场所,现在已基本看不到原来的面貌了。

我认为县政府、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宣传队对当地人进行保护烈士陵园和战斗遗迹重要性的宣传,从而使保护红色遗迹得到落实。

最后、是当地政府的宣传不力。

作为本县的重要红色革命纪念地每年却只有莲峰中学和附近的小学组织扫墓。

而年轻一代中知道这处烈士陵园的人是越来越少,知道这段历史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政府和文化局应当高举三个代表伟大旗帜,举办一些文化节,进行针对于红色革命的宣传,并将此作为宣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材料,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历史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