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第七章 大气辐射
定义:
Qr R Q0
反射率
透射率
Qt Q0
吸收率
A R 1
当物体不透明时, = 0,则有A + R = 1,这 时反射率大的物体吸收率一定小。
39/76
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的概念可用于各种波长的条件。
对于单色(或分光)辐射的场合,称为单色(或分光、谱)吸收率、
反射率和透射率。分别记为A , R , 。而对于某一个波段, 也有相应的该波段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 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辐射具有不同的吸收率与放射率, 构成了该物体的吸收光谱或辐射光谱。
吸收能力,例如洁白的雪面对远红外波段而言,远
比一般物体更接近于黑体。
42/76
2. 灰体
如果物体的吸收率A 不随波长而变, 但A < 1,则称该物体为灰体。例如地 面对于长波辐射的吸收率近于常数,
故可认为地面为灰体,而且吸收率A
极近于1。
43/76
7.2.2平衡辐射的基本规律
辐射平衡: 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通过辐射过程交换着能 量。当物体放射出的辐射能恰好等于吸收的辐 射能时,该物体处于辐射平衡。这时物体处于 热平衡态,可以用态函数—温度来描述。 一般认为地面至60公里以下的大气处于局 地辐射平衡状态,因此可用平衡辐射的规律来 解决平流层以下的大气辐射学问题。
距离内有几个波动。频率f 的单位则用赫兹(Hz)等, 表示一秒钟内有几次振动。 不同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因 此可以用波长频率来区分辐射,并给以不同的名称, 称之为电磁波谱。
14/76
超高频
蓝
0.505 0.505 0.575
0.575
0.585
0.585 0.620
0.62015/76 0.760
5/76
这一切都起源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大气辐射与气候变化紧密关联……. 6/76
参考书目:
1、大气辐射导论. Kuo-Nan Liou. 周诗健等译. 气象出版社,1985, 2004. 2、大气物理学.盛裴轩.毛节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大气辐射学.刘长盛,刘文保编著 . 南大出 版社,1990. 4、大气辐射学基础.尹宏. 气象出版社,1993.
水面因有反射,则不能当作朗伯面处理。
36/76
7.2 辐射的物理规律
37/76
7.2
辐射的物理规律 Q0 Qr Qa Qt
38/76
7.2.1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
设投射到物体的辐射能为Q0,
被吸收的部分为Qa、被反射的
部分为Qr、被透射的部分为Qt。 从能量守恒考虑应有
Q0 Qa Qr Qt
大气科学关注波段: 太阳、地球和大气辐射波段:0.1μm ----120μm,
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 波长平均为0.5微米;
长波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最大
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
17/76
电磁波谱
18/76
肉眼看得见的是电磁波中很短的 一段: 可见光波段(0.4-0.76 µ m)集中 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不但对地球 大气辐射收支有着重要影响,而且 还提供人眼不同的色彩。 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 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 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这光带称 为光谱。
F
n
dA
q
· o
A
26/76
特点:
一般来说,这个量表示了辐射场内任一点在任一 方向上、任一波长处辐射的强弱程度。 假如L与观测位置(x, y, z)无关,则辐射场是 均匀的; 假如L与观测方向(q , )无关,则辐射场在该 点是各向同性的; 假如L与时间t无关,则辐射场就是定常的。
27/76
天空要亮一些,而在其反面,天空要暗些。
在大气辐射中把这一亮度称为辐亮度L,是
反映辐射场特性最重要的物理量。
22/76
表达式:
现以q 表示天顶角, 表示方位。由上面的讨论可知, 天空辐亮度至少应是观测位置(x, y, z)、观测时间t和观测
方向(q , )的函数。若再考虑到不同颜色的光应有不同的
40/76
1. 黑体
如果某一物体对任何波长的辐射都能
全部吸收,即A = 1,则称该物体为绝
对黑体,相应的必有R = 0 , = 0 。
如果物体仅对某一波长全部吸收,即
A = 1,则称该物体对这一波长为黑
体。
绝对黑体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41/76
注意:这里所讨论的黑体与一般所谓黑色物体是 有区别的,黑色物体只表明它对可见光的反射性质。 我们不能根据物体的颜色来判断它对其它波段的
范围中的问题时,可以把由点源发出的辐射当作 平行辐射或平行光来处理。在大气辐射中,我们 常把来自太阳的直接辐射看作平行光。
33/76
对于平行辐射,若需计算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 设太阳的天顶角为θ ,则该地水平面上接收的太 阳积分(所有波长)辐照度为
S ' S cos q
34/76
面辐射源:面辐射源的特点是它可以向2π立体角
3.辐射通量密度 定义
辐射场内任一点处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 也称为辐照度(Irradiance),以E表示。可认为 通过一空间平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从各个方向射来 的辐亮度在法线方向分量的累加,即
E L cos q dΩ
注:这里q 为辐亮度方向与平面法线之间的交角。
28/76
31/76
4. 辐射源
往外发射辐射的物体称为辐射源。最简单的辐 射源是点源。假设源向四周发射是均匀的,发 射辐射的功率为W ,则在以点源为中心、半径 为r的球表面上的辐照度为
E W 4π r
2
32/76
这里辐射传输的方向都在半径方向。可见,点源 的辐照度随距离的变化服从反平方规律。
在离点辐射源距离相当大并且在讨论相对比较小
中发射辐射能。
对面辐射源首先关心的是其辐出度,即通过单位
面积在面源的法线方向射出的能量大小(辐射出
射度)或辐射率。以F表示,其单位是W m2。对
于某一波长,可写成 F ,并且有
F F d
F 称为谱(或单色、分光)辐出度,单位是W
m2 mm1。
35/76
一般来说,辐射面源射向各个方向的辐亮度是不 同的,具有方向性。若辐亮度不随方向q 变化,这 类辐射体就称为朗伯体(朗伯面)。 朗伯体是向所有方向以同一辐亮度发射辐射的物 体。在大气辐射研究中,朗伯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我们常常把太阳、陆地表面看作朗伯面;而平静的
气中的辐射能交换,掌握辐射 能量在大气中传输和转换的规 律。
3/76
美国科幻影片《后天》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哈尔教授,他根
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世纪的假设。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
据观测和研究古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降,
4/76
美国科幻影片《后天》描述了“明天之后”的未来世界: 北半球冰川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在 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
第七章 大气辐射学
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为什么要研究地气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及地气 之间的辐射交换过程?
为什么?
2/76
地球作为飘浮在宇宙空间的 一个物体,它只有通过辐射
过程才能与其周围环境交换
能量并最终达到某种平衡。
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太阳辐 射的能量是地球最重要的能源。
因此需要研究太阳、地球及大
24/76
物理意义:
在辐射传输方向上的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立体 角内,通过垂直于该方向的单位面 积的,单位波长间隔的辐射功率。 此处 L 的单位为 W m-2 sr-1μm-1 。
d L ( x , y , z ,q , , , t ) dA d d
25/76
此定义针对传递非平行辐射的曲面。
定义: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
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
式称为辐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简 称辐射。[一般把这种电磁波能量本身称为辐射能(或简称 为辐射),而把这种能量传播方式称为辐射]。
分类:
按激发电磁波的方式分为:热辐射、电致辐射、光致辐射、
E E E
*
净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为W m-2 mm-1。 其值的正和负,分别代表了从上往下的 净辐射通量密度和从下往上的净辐射通 量密度。
30/76
净辐射通量密度在讨论大气辐射平衡时有 重要的应用。例如讨论一薄层空气,它的上 边界有一个向下的净辐射通量密度,而其下 边界有一个向上的净辐射通量密度。那么对 这气层而言,辐射能的收支是正的,气层温 度将升高;反之,气层将降温。
辐射表
辐射表的架设
地面反照率测量塔
9/86
学什么?
10/76
主要内容
7.1 辐射的基本概念
7.2 辐射的物理规律
7.3 地球大气与辐射的相互作用
7.4 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中的传输
7.5 地球–大气系统的长波辐射
7.6 地面、大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11/76
7.1 辐射的基本概念
44/76
平衡辐射的基本规律:
物体处于热动平衡状态下发射和吸收辐射的物理规 律,即
亮度,则应有
L ( x , y , z ,q , , , t )
q
h-太阳高度角
q -太阳天顶角
-方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