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历史二轮复习
【结论】 (1)政治上: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发动“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 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错误 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 困难;20世纪6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3)外交上: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中 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 针,严重影响了科技、学术、文学艺术的发展。③ (5)教育上: 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 重错误,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和人才的缺乏。
【专题整合】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特点
形 成 特 点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 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民 主政治的基础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中国基本的政党制度,核心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协 商
【点拨提醒】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工作中心转移: 第一次: 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
第二次:
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 一切工作的中心。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 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 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
的成熟。
【点拨提醒】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四个因素:
【连线高考】 专家学者观点 【命题材料】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 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 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视角揭秘】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 教训 (1)中心任务: “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 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2)建设速度: 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结论: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工业化建 设
经济结构 与体制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 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 的公有制,建立计划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 经济体制 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典题2】(2013·福建高考·T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少数民族 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民族 平等、共同繁荣
依据1949年《共同纲 领》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 基础 阶级 本质 组织 原则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 质相适应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议会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 质相适应 按分权制衡的原则
3.民族关系:
(1)举措: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2)依据: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 地区落后。 4.外交政策: (1)举措: 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依据: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 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左”倾错误在政
治领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 【史料1】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1960年8月,(我国)政 府号召各地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 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克服困难,渡过灾荒①。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国家和民族利益(根本因素);
上层建筑(国家政治),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
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点拨提醒】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
团结盟。
(2)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 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3)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推动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史料2】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和国家领导层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都给予充分肯定。陈旭麓所著《辛亥革命》一书和胡绳武《论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形成》等论文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 革命高潮之一”,纳入革命史观的总体框架。50年代末,在“反右” 和“大跃进”运动的干扰下,研究暂趋沉寂②……随着“文化大革命” 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所谓“文革 史学”,一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作为唯一的理论标尺,二是强调为现实 政治服务,影射史学极端化,三是经典著作教条化,忽视实证研究。③ ——杨天树《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点拨提醒】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1)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 (3)经济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方式、步骤:
逐步扩大基层民主。 (5)重点、次序: 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历 史 特 征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的时期。 1.政治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形成 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地位提高。 2.经济上: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 制,启动工业化建设;“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3.文化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获得新发展。科技、教育和文艺良好 开端,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 4.社会生活上: 社会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 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中国共产党历史》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并
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答案: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但
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走
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
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
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 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八大进一步确定 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 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外关联】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对苏联
的借鉴与创新
借 社会经济 制度建立 鉴 创 新
对农业、手工业、资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会主义改造,逐步消 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灭私有制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 立工业化体系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 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 问题
(3)生产关系: 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 (4)建设道路: 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论: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5)依靠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 结论: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6)外部环境: 对外开放,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世界多极化 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结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营造经济建设的 外部环境。
【点拨提醒】社会主义探索中失误的主要特点
(1)1958年总路线: 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 (2)大跃进: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
表现。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 (4)“文化大革命”: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
内容 性质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 度的总原则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 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 用
【深化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 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 有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 (2)从内容上看:
专题十一
现代中国史
【深化拓展】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创造 性举措及依据 1.政治: (1)举措: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 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依据: 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 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2.经济: (1)举措: 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 公有制的过渡。 (2)依据: 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 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 愿意同共产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