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问题的分析摘要: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主权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
其直接原因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四国对中国南沙海域权益的侵犯,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
南海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而且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南海争端实质国家利益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主权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
其实质是东南亚某些国家否认我国在南海U形断续线内的主权,并且非法占据南沙岛礁并大肆掠夺资源[1]。
南海问题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南海问题实质上是南沙争端。
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一般称之为“五国六方”。
西沙争议仅存在于中越两国之间,是由越南单方面挑起的。
越南把所谓的“西沙争议”引入南海问题,是蓄意将南海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因此,这里所讲的南海问题实质上是指南沙争端。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并不存在南沙争端问题,除了南越当局对中国南沙群岛提出过主权要求外,没有其他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这一事实持有异议。
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从未对南沙岛礁及附近海域有任何主张或行动。
南沙局势相对平静,南沙争端的国际影响也十分有限。
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出兵占领其声称拥有主权的岛礁,南沙争端开始凸显。
南沙争端的直接原因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四国对中国南沙海域权益的侵犯,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还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妥协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海洋权益的胜利,对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产生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由于岛屿在划分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拥有一座小岛便可拥有12海里的领海,外加12海里毗邻区的管辖权,甚至可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权利。
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实际上助推了各沿海国对海域管辖范围的声索与争夺,“蓝色圈地运动”就此开始,南沙海域的岛礁争夺也由此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其次,南海地缘政治及重要地位。
南海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道之一,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是东盟各国和东亚各国等众多经济体的海上航运生命线。
2007年世界海运理事会( WSC)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平均有四分之一的海上航运量要经南海运往各大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85%以上的石油进口要经过南海运输;美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各种重要原料90%要经南海航道运回北美。
此外,南海处于越南金兰湾与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通过南海的海上航线基本上都要通过南沙群岛,每天约有数百艘货轮穿梭其间。
南沙海域西接印度洋、南抵大洋洲、北通东亚,组成了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运线。
南沙海域的地缘政治地位与商业价值重大,也是引发南沙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资源因素。
引发南沙争端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岛礁及其周围海域拥有的实际和潜在资源。
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下设的“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提交的一份勘察报告指出,越南沿岸及邻近海域、南沙群岛东部及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南海周边各国本来就已经觊觎着南沙海域的矿产资源,该报告的出炉无疑证实了“南沙海域作为油气资源富集区”的种种猜测,刺激周边国家加速抢占南沙海域资源。
再加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更加提升了南沙海域资源具有的潜在意义,南沙争端随之加剧。
最后,区域外大国介入的影响。
美国等区域外大国,通过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保持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入,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以多种方式介入南海。
911事件之后,美国借反恐之名加强对南海地区的军事干预力及影响力,表明了美国在1992年将苏比克军事基地移交菲律宾并全面退出东南亚后,再次重返这一区域的战略意图。
美国不仅增加了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投入,而且加强了同越南等国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导致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态势。
除了美国外,其他一些区域外大国为了扩展在东南亚的经济和安全利益,通过与部分东盟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将军事力量的触角延伸至南海,不断增加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以此作为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影响力的突破口。
南海争端不仅是地缘政治范畴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也是目前海洋政治领域研究重点。
海洋政治,即围绕海洋的国家对外政治行为、战争与外交,成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2]一从主权角度看,南海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出版的书籍、报刊本来都承认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
在中国地图上,九条断续线将南海这片海域围住,断续线内即为我国领海,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分布其中。
南海断续线内海域面积为200万平方公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文莱五国要求的海域就占154万平方公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岛屿所属国可以由岛屿外划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区域内可自由开采资源。
既然南沙群岛主权属于我国,那么我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定的领海也属于我国,不能任意更改。
因此,目前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有关国家宣称拥有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主权,并对部分南沙岛礁实施占领,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也是违反“禁止反言”原则的。
[3] 二从利益角度看,南海资源是我国海洋权益不可或缺的部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家的兴衰与海洋权益状况紧密相连。
中国海洋权益的强弱,直接体现了我国对海洋权益的立场,以及控制利用与保护等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将近200亿吨,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
但如今,周边国家已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000多口,现已投产的500余口油气井中,100多口位于我南海断续线内,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200家。
而中国出于政治因素、距离及技术问题,我国在南海争议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空白。
因此,南海战略的实施必须把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放在首位。
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南方海防前哨,在战略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到了国内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80%左右是通过过马六甲海峡运输[4]。
马六甲海峡与南海是连在一起的,都是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南海海上安全合作领域,相关国家相互防范与竞争心理至今尚未消除,而且周边国家对南海诸岛的军事占领极大地威胁着南海的航运安全与畅通。
三从权力关系出发,南海争端的演变是地区权力体系的确立过程南海争端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尚未强大到能对南海周边的国家产生深入影响和制衡,南海争端中国家间的权力对比中没有压倒性优势。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当然包括对中国实力的正确评估的,以致后来的有关政策也是根据国家权力的增长情况而制定。
1990年,我国对外正式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的主张。
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南海争端不是在短期内爆发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一直缺乏长远的经营南海的蓝图。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国家的所有工作重心都放在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建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年困难的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经济成为工作地重中之重。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陆上的问题上,而南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过分地相信和依赖国际法约。
这才使得南海周边国家借此判断,以为我国有可能会因为忙于解决国内问题、为维护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等,必须与南海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不会南海周边作出强硬的举措,而会在南海岛屿归属上作出让步,这样使南海周边国家扩张海洋权力有机可趁,也为南海争端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对我国来说,应当从战略层面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南海大战略”来指导以后的方针、政策及措施,在南海地区的权力体系构建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我国在南海争端中战略考量1、权衡利弊。
基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爱好和平的传统,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行和平外交的大背景下,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思维取向一定是冷静的和平的友好的。
而不是锋芒毕露、穷兵黩武的。
现今中国需要的南海,是和平的南海而不是战争的南海[5]。
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9511年8月15日,周恩来同志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指出: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虽曾一度沦陷,但日本投降后已为当时中国政府全部接收。
其后,中国一再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享有合法主权,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和采取任何方式加以侵犯,任何外国侵占南海诸岛以及在这些地区进行开发或其他活动,都是非法的,不能允许的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一国必须对其领土内进行持续不断的行政管理,否则,这一地区被第二方占领五十年后就可以视为此国领土。
国务院于2007年11月批准设立的县级市三沙市,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南海区域进行更加有效的行政管理,加强在争议海域的实际存在,强调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周围海洋拥有主权,明确地声明了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在明确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的同时,应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尤其海、空力量,事实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才有坚强的后盾。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说得明白:“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
”[6]目前我们海空军武器装备还是比较落后,海、空军实战经验很少。
同时占据我南中国海岛屿的国家,占据地理位置优势。
因此,我国更须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积极进行准备的同时,也要适时展示军事威慑力,例如2009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青岛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六十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国海军编队赴索马里海域护航等等随着海军实力的壮大,海军在解决南海争端时的作用也将更大,这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一定会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南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