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与策略内容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教师比较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发展技能,给学生搭建一个有效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一、课题的提出课堂是我们老师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需使课堂有效,要使课堂有效和高效,必需重视课堂上的提问,使提问有效和高效。
为了提高我班甚至整个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这学期我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旨在通过一点浅薄的研究来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使它能提高师生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技巧与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内容1、教师有效性提问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2、教师有效性提问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第一阶段:2011年9月,确定课题,撰写课题方案。
这个阶段,教师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研究的课题,并查找、阅读相关理论文章,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1、调查分析,了解我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
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态度、看法,了解学生最喜爱的提问形式和类别,进行比较和研究。
2、加强学习,确定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
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8日至11月20日,探索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和方法。
根据制定的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第三阶段:2011年11月下旬,总结成果。
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
写一份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一)问卷调查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为了了解学校语文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调查了五年级一个班的42人。
另外还和一些教师、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探讨。
总的说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
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每篇课文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
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
课堂提问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二)多次实践,反复研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保证。
为此,我在学校语文组的学科校本教研中,就确立了“课堂提问”的交流课题。
大家充分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就教师课堂提问进行热烈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通过交流互动,大家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有了自己的见解。
七、课题研究成果与分析1、探明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1)在文章的要害处设问,抓文章的“文眼”和“情眼”提问。
抓住文眼提问,一石击起千层浪。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章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抓住文眼,即抓住了作品中表现作者感情的画龙点睛之处,从而使学生细细品味,好好体会,感悟文章浓烈的感情。
如《詹天佑》一文伊始便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师可以抓住此点睛处,进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去体会全文的主题。
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有些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纬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
如《西风胡杨》一课,作者赞胡杨的什么?悲胡杨的什么?赞和悲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胡杨的品格之高及所处环境之劣,以及作者对胡杨对环境保护的热爱和关注。
(2)、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
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预想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作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3)、在矛盾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
在此发问,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弘扬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
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
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在此预想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
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牵挂之情,担忧之心。
(4)、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
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草船借箭》一文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
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2、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一)、精选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
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
避免漫无边际、随意性的提问。
2、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
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
3、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提问的问题要给学生以竞争性,思考力。
避免自问自答式的提问,也要注意一唱一和式的问题。
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基本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
教学提问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
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结果。
(二)、把握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
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
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
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
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
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
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
对基础差的学生,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
对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可以提难度较大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可能更完整,更准确。
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达到设计提问的目的,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3、成果分析经过40多天的实践加研究,我发现通过比较有效益的课堂提问,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见表格1)。
实验前后学生作业情况统计(表格1)从实验前后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注重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讲究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阅读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相应的提高了(见附件)。
双总体Z值检测表(表格2)表格2 双总体Z值结果表明,实验班、对比班在期中检测成绩差异不显著(Z=0.8002<Z0.01=1.96)。
从期末检测成绩看,实验班与对比班之间,总体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Z=2.8214>Z0.01=2.58)。
这充分说明进行作业布置的创新和合理的评价手段,效果显著。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