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语言文字的理解有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

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文章也是如此。

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要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内容,形式也就成了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容器。

读者在阅读语言文字时,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的形式,即语音。

通过对语音的感知,了解语音所传递的信息,理解语言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读者虽然在同时接受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刺激,但是内容刺激的强度会大大超过形式刺激的强度。

此时人们往往会被生动内容所吸引,而忽视了形式的存在,小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这样。

这恐怕也是“内容是第一位的” 在阅读当中的体现。

既然如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人们的这种阅读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一、教师动情情始生
要想感动学生,教师首先自己要是一位动情之人,能够对每篇课文“情深似海”,能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作者交流。

能够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带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起共鸣。

教师最好是“性情中人”,是“多情善感”的人,能善于“抒情”,学会“煽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二、品词入境情自悟
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 情感是不能靠传授灌输的,而应是学生自发生成,是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品词感悟,从而产生的共鸣。

那么如何在与文本对话中激发学生情感呢?“品”和“入”是两个不错的方
法,即“品词”、“入境” 品词不同于传统的词语分析。

它不是机械的老师问学生答,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品词也不是随随便便地抓住几个词乱品,因为乱品不仅难以激发情感,反而会流于琐碎,破坏情感。

真正的品词,应品“文眼”,也就是品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品能反映文章内涵、精神的关键词。

《一夜的工作》中的“简朴”就是这样的词,老师引领学生一次次领悟“简朴”,又适时进行诵读,这时,学生不再是毫无感情地漫读,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叹,情意随着品词迸发而出。

三、朗读激情情更浓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色彩,通过读,教师、作者、学生之间的情感可以得到沟通;通过读,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通过读,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和启迪。

因此,朗朗书声可以激起课堂浓浓的情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