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对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混凝土质量的内在的施工要求
1.1 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所用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
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
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
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2--3cm左右,同时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应选用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在限量内的级配良好的砂作为混凝土用砂。
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
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当做施工配比。
混凝土强度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规定的
条件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
1.2 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平均强度及其标准差的关系
混凝土标号是根据混凝土标准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值确定的。
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确定均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
2 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要点
在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保证建筑物质量的根本,也是促进国内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全面发展的关键部分。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的裂缝预防与控制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为、外界气候、技术手段、机械作业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建筑物地面或墙体出现局部裂缝的现象。
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考虑到由于外部气候条件、天气状况的不同,混凝土的结构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其裂缝宽度的控制也会有不同的控制标准。
目前,国内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裂缝问题的预防与控制,普遍以施工期间的技术强化与重点监管为主。
如果等到建筑物出现裂缝问题时,再采取补救措施就为时过晚了。
为了科学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技术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韧性。
但同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难免会使建筑物墙体和楼面出现裂缝的现象,因此就要求现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
和配比,确保将裂缝宽度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并保证建筑物的内部质量和外部整体美观。
2.2 建筑整体强度的控制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建筑整体强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建筑工程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检验标准的根本保障。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技术人员一定要根据国家及地区相关工程质量标准的要求,调配出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样品,并要将其送到指定的质检机构进行级配强度试验,混凝土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级配报告的标准进行大批量的混凝土调配。
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技术人员一定要注意到混凝土的强度会随着砂、石的含水量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混凝土调配中要按照规范的技术手段严格控制水泥、砂、石等材料的质量参数进行科学的调配。
3 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措施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
3.1 蜂窝蜂窝主要表现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松动、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产生的原因有这几个:a.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b.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c.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d.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e.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f.钢筋较密,
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g.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蜂窝防治的措施有这几个方面:a.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l~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b.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
用钢丝刷洗净后支模,然后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2 麻面麻面主要表现为: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产生的原因有这几个:a.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b.摸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c.摸板拼缝不严,局部跑浆;d.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麻面防治的措施有这几个方面:a.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胶带粘严,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b.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比的砂浆将麻面
抹平压光。
3.3 强度不够,均质性差主要表现为: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产生的原因为:a.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b.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
使水灰比增大;c.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问不够,拌合不匀;d.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e.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强度不够,均质性差防治措施主要有:a.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方可使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期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b.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参考文献:
[1] 毕双印.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施工的建议.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
[2] 袁进军.土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科技与生活,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