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明确的空间秩序。
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主观经验表现: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
人物 开始时会画头足形人 逐渐增加人体其他部分及细部,表现方式经常改变 空间 形象散乱 没有空间次序,无空间关系 会转动画面绘画
色彩 与实物固有色无关,凭感情用色 设计 无装饰意图
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 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
身心能获得释放。葛拉玛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 助的工具,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个体发泄其潜意识的 问题,消除其队环境防卫性,个体在安全的环境气 氛下,其行为将会有所改变。
Naumburg持不同的论点,Naumburg主张:艺术的形 式可以作为个体在被观察中对情境的相关事件产生 知觉重组的历程,也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的关系一 种的领悟基础。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最高阶段。
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 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
涂鸦阶段(0~4岁) 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
别出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

图式阶段(4~8岁) 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
联系社会文化,脱离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 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这 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如果给与适当指导, 就能更前进一步。反之则会因为压力而放弃。 (3)写实阶段(9岁以后) 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坚持下去的人技巧更加 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
拟写实阶段(11~13岁) 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艺术活动过渡到理性活动,
注意比例、明暗、透视等,试图精确地表现事物, 自我批评能力增强。
儿童的绘画的发展状况,反映智慧成长、感情成长、 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 性成长,这七个方面评量儿童绘画发展的特征。
他的这一阶段的划分具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建立 完整的绘画发展阶段的理论系统,帮助教育者重新 认识儿童绘画与其心智发展的紧密联系。
其三,绘画评价标准一直拘泥于写实主义。在目前 层出不穷的绘画表现手段上,写实主义显然无法成 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艺术治疗的理念近代有相当的影响力。 1930年代,诺伯格。玛格丽特〈Magaret Naumburg〉
强调分析〈analysis〉和动力〈dynamic〉的心理分析 傾向,以鼓励通过自发性的绘画加以自由联想并进行 解析,借艺术的型式来进行心理分析阐释。
50年代葛拉玛‧依蒂丝〈Edith Kramer〉的理念: 艺术创作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用,个体的
其代表人物为:安娜·金德勒(Anna·M·Kindler)&本 纳德·达拉斯(Bernard·Darras),威尔森( B·Wilson & M·Wilson )及菲尔德曼( Feldman )。
“多轴媒体表现及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多元路径” 学说
儿童绘画发展已经不再是直线型或是U线型轨迹, 而且这种发展也不是脱离周围环境的自我发展, 恰恰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随着影像及多媒 体的日趋普及化,儿童绘画的特征呈现多元化, 不再朝以往所认为的写实方向发展,表现形式既 可能是写实的也可能是抽象的 。
曼陀罗(mandala),梵文单词,指神奇圆圈,是一 种富有象征性的圆与方的形式。
在希腊神話与印度瑜伽中,圆圈图形是用来静思打 坐的工具。
在荣格的无意识原型理论中,这个圆圈象征着心理 整体的自性,是一种朝着创生新性格而发展的过程。
曼陀罗是许多文化共通的象征,在圆形当中带 有一个四方的结构。
心理学的理论背景——瑞士皮亚杰的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以儿童的思考与精神的构造为前提,提出了精神发展学说。

皮亚杰将0~7岁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 (2~7岁);

具体运思期(7~11);

形式运思期(11~15)。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
绘画本身并没有吸引皮亚杰,皮亚杰也没有把视觉艺术 作为成人艺术成就的一个领域来看待。
凯伦·玛考文(Karen Machover)对心理动机学有着深刻 的洞察,她把儿童画作为一种“身体形象”或者“内部 自我”的投射测验来分析。在他们的研究中,绘画仅仅 是支持他们提出的儿童心智理论的一个佐证而已。
佛氏的学生荣格(Carl Jung)使用曼陀罗〈Mandala〉 在心理治疗活动,鼓励用绘画的过程来将其內心的情緒、 感受表达出來。
曼陀罗〈Mandala〉是象征着一种秩序、个体的宇宙和 一种自我內在的秩序,整個过程凭借绘画者所使用的颜 色来进行分析评估。
佛洛伊德和荣格两者特別强调潜意识(unconsciousnes) 和象征化作用〈symbolization〉的理念。
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加快,不少学者注意到成长中 的儿童及青少年也深受图像中夹杂着社会的巨大影 响,因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来力图证明儿童的绘 画发展不仅是个体自我的内在发展的表现,同时也 受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各种影响。
他们将注意力关注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无疑使儿童 绘画表现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深入。
◦ 准备阶段(0~2岁) 美术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和儿童对这些感
觉经验做出的反应。触摸、感受、看、听、嗅是 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 ◦ 涂鸦阶段(2~4岁) 此时期的涂鸦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未分化涂 鸦、经线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
未分化涂鸦:无控制的涂抹,满足动觉经验 经线涂鸦 :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手眼的协调性增强 圆形涂鸦 :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 ,协
加德纳的“U线型”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 家。作为一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将儿童的绘 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整个系统介 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 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 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
加德纳认为,儿童绘画发展顺序是不变的,干涉会加 速或减缓发展的过程,并认为文化会以不同的方式影 响不同年纪的儿童的绘画表现。根据其研究显示,年 幼儿童受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五岁以后文化对其绘 画的影响渐为明显,七到十二岁之间是受文化影响的
他的方式是让孩子画出一个人物画〈D-A-P, Drawing a Person〉,依据其所画出“人”的结构 部分,如头、手、身体、脚、手指等来计算分数, 评估其智力。
如画出头部或画好似头部就給一分,有画脚或是画 两条似脚的给一分,被认为是画了胳膊、衣服上的 钮扣、鞋子等而逐次累积分数以评分。
巴克〈Buck,R. C.,1948〉和哈莫〈Hammer,1967,1969〉 的学说-「房子-树-人」〈House-Tree-Person〉。 绘画中有关个体发展和投射作用的理念,最近三十年,哈 莫將「房子-树-人」〈H-T-P〉的理念应用在诊断个 体绘画的投射作用,他的方式是要小孩画出一个房子、树、 人等图形。
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
动作运动以及涂鸦图形的精神化最终会使可辨图形 出现;
在涂鸦行为向产生有意义图形的象征性行为转化的 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
让儿童透过他的所有感官去发掘生活的素质,经由 触觉、视觉和听觉现象的直接体验,儿童的想象力 知觉能力便得以发展。
过分放任儿童的自由创造,排斥技能的学习,容易 使儿童获得绘画愉悦的同时,却无法更深入进行美 术学习,并掌握应有的美术技能。
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罗恩菲尔德的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维克多·罗恩菲尔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是进步美术教育运动 的核心和领导人。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心智成长的 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智力、认知有所改变时,儿 童美术随之改变。因此,他将儿童的美术创造与 智力和为一体做观察研究,总结了一套相当系统 的描述儿童各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历程。
调性增强 命名涂鸦 :认识到绘画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
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现实初步的手脑眼的 整体协调
◦ 前图式阶段(4~7岁) 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画面形象呈几何形
组合,透明或X光画表现所知的存在,为表示自己 的 形象均呈几何形,当部分脱离整体时,即无法辨认。 发现绘画、思想和实际间的关系。 图画成为儿童沟通的工具。 因为不断追求新观念而时常改变绘画的形体。 会画方形、然后会画三角形 。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教师或家长不应当压抑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尤其不 应该允许儿童临摹或使用着色画本。
加德纳的观点则相反,他提出如果儿童能在早期就 具备准确的再现能力,那么这是十分可贵的现象。 这其实是儿童在其绘画发展过程中很普遍的一个阶 段。但是,为了最终能画出更独特更富有表现力的 绘画,还需要依赖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长时间的临 摹其他人的作品,要学会超越范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