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地缘政治和外交文化摘要: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发展脉络中最具生命力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和均势学说被誉为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两大支柱。
分析德国的地缘政治,结合其历史,可以解析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及其外交文化。
关键词:地缘政治德国外交文化一、地缘政治及其发展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存在和发展的,作为一种天赋的和恒定的因素,地理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面貌。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历史具备地理的基础。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地理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
同样,作为国际关系主体角色的民族国家,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必然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活动舞台,生存和发展于特定的地缘环境中,地理因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空间条件。
当这些地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超越了纯自然的层面而上升到政治层面时,便形成了地缘政治。
由于地理因素对国际关系持久而深刻的影响,19世纪以来,人类开始直接应用地理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政治问题和国际问题,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地理基础和条件,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开始渗透并融入政治学科,由此诞生了地缘政治学。
率先把政治和地理结合的地缘政治学之父—拉采尔,在其奠基之作《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指出:国家是有机体演变的产物,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土壤,所以,一个国家的特征必然深受为其提供生存环境的领土特点和所在位置的影响。
②哈罗德•斯普劳特(Harold Sprout)和玛格利特•斯普劳特(MargaretSprout)夫妇曾说,如果“不参考整个人类的和非人类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环境因素光谱,就无法充分理解国际政治的背景”。
因此,各国之间的交往都要考虑到地理因素,这样做很重要甚至是生死攸关的。
斯皮克曼曾形象的写到:“地理是各国外交政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最不可改变,部长们来去匆匆甚至独裁者也要死而山脉是始终不可动摇的。
”地缘政治分为地理部分和人文部分或者称政治部分。
地缘政治作为一个实在而有效的分析工具,是有很强的解释与预测力。
它依据对一个国家在全球或一定①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版,第124页。
②国玉奇,【俄】B.丘德诺夫:《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区域的位置,包括疆域面积、形状;地形地貌、海陆分布、气候土壤类型;自然资源种类,储存量;人口族群的地理分布;周边邻国的地理环境,国力的强弱及由此而产生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等,来分析和把握该国的地理环境所能赋予和转换出的实力及政治能量,揭示出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国际关系所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地缘政治是一个国家进行角色定位,确定外交和国防战略,预测国际贸易风险、成本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可靠而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契伦和拉采尔的初步倡导、创建,其后经过了20世纪的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与心脏地带学说、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杜黑等的空权论,乃至于当代科恩的冷战世界分裂图示、沃勒斯坦的核心---边缘地带学说、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大陆黑洞理论、亨廷顿的文明断层线理论等的构造和拓展,一百多年的曲折演进,这门学问已经积淀了十分丰富而又厚重的理论遗产。
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发展脉络中最具生命力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和均势学说被誉为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两大支柱。
回顾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海权论和陆权论两种地缘政治理论,对国家战略的制定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海权理论。
他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他指出:“海权的历史,虽然不全是,但是主要是记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国家间的竞争和最后常常会导致战争的暴力行为。
”而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因此他在书中主张应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这是他提出海权论的根本目的。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马汉列举了六种成就海上大国的基本海权要素:(1)地理位置(2)自然形态(3)领土范围(4)人口(5)民族特点(6)政府的性质,包括国家机构。
这六种要素是密不可分的,构成有机的整体。
地理位置、自然形态和领土范围是一国扩展海上势力的基础条件。
在影响一个国家海权的六个要素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居于首位。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促成了美、德、日等海军强国的兴起,并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海军军备竞赛。
也影响着美国逐步走向了超级大国,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美国和世界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
陆权论的主要提出者则是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Halford Mac kinder)。
麦金德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地带:心脏地带、内新月形地带(边缘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海岛新月形)。
心脏地带为陆权国家较易控制的地带,外新月形地带为海权国家的势力范围,内新月形地带经常因为不稳定的均势状态而出现国际争端。
他的基本主张是,世界的历史可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释为海权和陆权的对抗,同时也对这种对抗进行了历史的回顾。
他认为,哥伦布时代即海权对陆权享有优势的时代已经结束,以铁路、航空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主动权转移到大陆国家手中,现在,构成新的权势中心的是欧亚内陆地带(麦金德称之为心脏地带)。
在新的条件下,大陆强权有可能利用自己战略的不易攻击性(因为心脏地带无法由海上到达)、领土的连续性、庞大的自然资源、铁路网、有效的组织力量以及刚刚出现的空中力量建立一个单一帝国,并借此发展起威胁海洋国家的海上强权。
他担心德国以及后来的苏联等大陆强国的成长发展,但他并不贬低海权的作用。
①二、德国的地缘政治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
在查理曼(法语:Charlemagne。
即德语的卡尔大帝,Karl der Große)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曼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德意志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
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国(Deutschland)。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①Halford 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New York: Norton, 1962. pp35--39.森王朝,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
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为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
但是,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
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地缘政治具有真实稳定性。
地缘政治没有虚假和被掩盖的东西,它总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在那里,静静地释放出他的能量像地球引力一样,无声无形,但又无处不在。
麦金德认为:“在计算时,地理的数量比起人文的数量来可以更好的测定,更接近于稳定不变”。
一条河流或一座山脉在永恒的静穆中把持着历史的杠杆。
地缘政治中的地理部分是难以改变的,国内变革不能直接的改革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可能根本改变国家所处的天然的周边环境和条件。
局部的地质灾难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总体的地理面貌。
正如德国历史上领土几经增减,版图几经变化,但无法改变的是德国处在了一个“倒霉的地理位置”上的这个事实。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邻国众多,德国天生被包围。
德国版图几经变化,但无法改变的是它地处欧洲腹地的位置仍然没有变。
在他西边是法国,路易十四、拿破仑大帝是它的主人;在他西北边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将它送入了全盛;在他东边是沙皇俄国,彼德一世、叶卡特琳娜一世、亚历山大二世这个这个帝国的杰出统治者;在他西南边还有咄咄逼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他南面是曾经诞生过恺撒的罗马帝国(意大利);在他西南面和他内部是哈布斯堡家族曾经统治下的奥地利和西班牙。
历史上不同的强敌围绕着他兴起衰落,即使到了近现代,德国周围还是强国大国林立。
德国所处的东西欧、北欧与东南欧、近东的交通中枢地位,使得德国成为陆权强国俄国(苏联)追求海权和大陆强国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障碍,德国追求海上权益的诉求也容易因英国的警惕和封锁而破灭。
德国总体上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德国海岸线较短,海域被日德兰半岛分割。
德国的海域形成波罗的海和北海两片分离的水域,而且港口较少,没有直接面对大西洋的港口和海岸线,处于较为封闭的海域,例如卡特加特海峡容易受到封锁。
同样两次世界大战也证明德国的水面舰艇受到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被封锁在北海。
德国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境内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
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
欧洲的主要国家大都有其天然疆界,俄国则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偏远。
而德国除了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虽可做天然屏障外,其东、西部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地理环境上是易攻难守。
德国边境线附近多是资源富集地,容易引起国家冲突,历史法德因为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频起纷争。
阿尔萨斯东部是莱茵河、伊尔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大部为集约耕种区,平原南部产钾盐,北部有小油矿;西部为孚日山地的东坡,以森林和高山牧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