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德国文化史课程论文——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马腾 00825102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
【摘要】
德国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德国文化产业进行了浅显的介绍,并试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德国文化产业文化管理
【正文】
一、德国的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德国的文化产业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当代德国人已不再信守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文化批判理论。

德国文化政策在强调国家对文化扶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发挥私人部门和私营企业对文化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与英美等国家的高度自由主义市场化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德国文化政策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因此,德国非常重视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把文化当作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在德国的城市里到处坐落着保护良好的文化设施和文物古迹,大街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雕塑,为数众多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参观者络绎不绝,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人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德国的文化产业管理
与英美等国家实行分权式的文化管理不同,德国实行的是集权式的文化管理。

德国的文化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其文化体制是由政府机构和以自我管理权为基础的具体文化组织两级组成。

1998年,联邦政府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化管理权限,成立了文化事务与媒体委员会,联邦文化基金会也由政府直接管理,同时联邦议会也成立了文化事务委员会,以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这种高度集权式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克服由于文化产品的过度市场化和商品化所带来的弊端。

但是显然,这不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分权式的改革,削减政府对文化发展的直接义务和责任,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文化,已成为德国文化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德国主要文化产业
(一)出版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出版大国,出版业在德国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掀起了一场出版业的革命,使德国很早就成为欧
洲出版和印刷中心。

德国由来已久的读书传统也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主动积极读书的人数达到1200万,间或读书的有2250万人,两者合计占总人口67%,到1995年,这两者所占比例上升到71%。

这样,发达的出版业、先进的印刷技术与群众性的读书活动之间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德国现有30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超过8万种,现有可提供的图书52万余种,数量在欧共体国家中占绝对优势。

德国也是一个报刊大国,有欧洲大陆“报刊王国”之称,目前每天发行2520多万份日报,市场上各种期刊达18000种之多。

图书报刊的大量出版发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每年德国图书的销售额都达到97亿美元,大致占世界份额的12%。

(二)影视业
德国是传统的电影大国,每年生产80部左右的本土电影,有1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正在向国产片市场占有率40%的目标努力。

与此同时,影剧院建设也超过以往,在许多大城市,已出现了拥有多达18个银幕、5000多个座位的大型影城。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德国电影水平,德国每年都举办上百个电影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创办于1951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目前,它已被列为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

2005年举办的第55届柏林电影节,有来自52个国家的近350部影片参加展映,现场观众达40万。

德国的电视业也很发达。

据统计,德国公众拥有3500万台电视机,其中绝大部分是彩电,每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为3小时。

1963年开播的德意志电视2台到80年代已成为欧洲最大、最现代化、可能也是最昂贵的电视中心。

(三)表演业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灿烂艺术传统的国家,德国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公众普遍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这极大促进了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发展。

德国戏剧的繁荣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的封建割据时期,当时为了满足观赏需要,各地诸侯纷纷建造设备完善、富丽堂皇的宫廷剧院,今天德国大多数国立大剧院的前身就是这些宫廷剧院。

到了19世纪,随着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德国又建造了一批城市剧院。

目前,德国共有160多所国家剧院和城市剧院,这些公共剧院都有自己固定的剧团,其演出活动构成了德国戏剧生活的主要部分。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故乡,德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音乐王国,德国公众普遍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

德国有141个职业乐队,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柏林爱乐乐团和慕尼黑交响乐团,另外还有大约4万个合唱团,2.5万个业余的或专业乐团以及其他的为数众多的歌舞团。

德国还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指挥大师卡拉扬就是他们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四)会展业
作为一项新兴的文化产业,会展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80年代以后进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现在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途的文化产业之一。

作为世界博览业的故乡和主要举办地的德国,被公认为是当前世界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

如今,会展经济为德国带来的收益每年都在200亿欧元以上,并为23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2/3都在德国主办。

按营业额排序,世界十大知名展览公司中,也有六个是德国的。

全球规模最大的德国汉诺威博览会每年举办展览50个,参展商2.48万家,观众250万人次,营业额近1亿欧元。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和前景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 万个,个体经营户36.2 万户,从业人员996 万人,占我国全部从业人员7.52 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 亿人的3.8%。

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 4 4 0 亿元,占GDP2.15%。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较小,但发展势头较好。

《2007 中国创意产
业发展报告—企业篇》显示,我国创意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2410万元猛增至2006年的5242万元,涨幅超过一倍。

我国有令世界羡慕的庞大的消费市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困难也是很明显的,如: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文化产品创新程度不高,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完善,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等。

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争取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得有力地位,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提高认识,通过改革来破除体制机制的约束,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解放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意人才价值,必将迎来文化产业的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
文化产业目前在德国方兴未艾,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管理方面,德国落后于英国、法国和奥地利。

目前德国有关专家正呼吁政府尽快加强管理,给予文化经济足够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帮助其发展壮大。

同时我国要积极向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学习经验,以实现国内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超越。

【参考文献】
[1]苑洁.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概述[A].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A].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莫金莲,李广民.现代德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宋晓红,韩云.世界出版业(德国卷)[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5]方祥生.德国电影业的困惑[N].光明日报,2002-01-09.
[6]王才勇.德国大众传媒研究[A].尹继佐.经济全球化与上海文化发展2001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J].中外文化交流,200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