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诊断-颈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0

临床诊断-颈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0

(2)超声检查:鉴别囊实性,肿块数目、有无被 膜、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
(3)影像检查:X平片、CT、MRI等。
(4)穿刺针吸活检:安全、方便、快速、创伤性 小,阳性率可达80%,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5)切除或切取活检:经多方检查与穿刺针吸活 检仍未能确定肿块性质者方可采用此法。搏动性 肿块禁忌切检。
(3)颌下腺恶性肿瘤除病程较短,晚期可有疼 痛外,其临床表现与良性肿瘤相似,临床上诊断有一 定困难,以吸取活检鉴别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仅达 70%左右,确诊多靠冰冻切片。
(二)颈动脉三角区 1.颈动脉体瘤
(1)较少见。在颈动脉分叉处出现无痛单个肿块, 生长缓慢,常有数年病史。
(2)检查见肿块位置较深,质地较硬,可左右移动 但不能上下移动。在肿块上可扪及传导性搏动。听诊时 可闻及杂音,压迫颈总动脉肿块不缩小,部分病例肿块 可向咽部突出。
(3)颈动脉造影可见颈内、外动脉分叉部角度增大, 角的顶端由锐角变为钝角。
(4)B超、CT检查在确诊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 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
2.颈动脉瘤
(1)极为罕见。可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或 颈内、颈外动脉干。
(2)肿块不能被拉动,有明显搏动感及杂 音,压迫其近心端动脉,肿块可缩小。
①本病属先天性疾患,临床上如位置表浅,可 使表面皮肤呈兰色或紫色,如位置深则皮肤颜色正 常。
②触诊肿块边缘不清,既有压迫性,又有回复 性的特点,仔细扪诊有时在肿块内可触及绿豆大小 的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③穿刺可吸得可凝固的血液。
2.实质性肿块
(1)转移癌:颈部出现实质性、位置较固 定的肿块,按照80%规律,应高度怀疑转移癌 的可能,及时准确地寻找原发灶,对早期治疗, 提高病员生存率十分重要。
(五)颈前正中区
1.甲状舌管囊肿
(1)本病属先天性疾病,故多见于1—10 岁儿童,囊肿多在颈正中线舌骨上下部,尤以 舌骨上区为多,一般无自觉症状。
(2)肿块质软,界清,和表面皮肤无粘连, 但可随吞咽活动,伸舌试验阳性。
(3)穿刺液为黄色,透明微混浊或粘稠。 易继发感染,感染后内容物即为脓性液体。
2.皮样、表皮样囊肿
(3)穿刺有时可抽出清亮透明的淋巴液,不含 胆固醇结晶,淀粉酶试验阴性,以资与腮裂囊肿、 颌下腺囊肿鉴别。
5.腮裂囊肿
(1)多见于青壮年,肿块生长缓慢,质地柔软, 有波动感,但无搏动。
(2)病人多无自觉症状,如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时,肿块可骤然增大,并可有疼痛,且向腮腺区放 射。
(3)穿刺液多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多数 含胆固醇结晶,继发感染后穿刺液则呈脓性。
(3)恶性淋巴瘤:
①以青壮年多见,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淋巴结肿大, 逐渐互相融合成团,不移动。
②全身症状明显,如局部疼痛、头痛、咽吞困难、 咀嚼困难、鼻塞、气短等,很快出现发热、消瘦、贫 血、盗汗等症状。
③确诊主要靠活组织检查。血沉、血清碱性磷酸 酶检查,骨髓穿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四) 颈后区: 1.脂肪瘤
(3)检查:肿大之腺体可有压痛,颌下腺导管 口常有红肿,挤压腺体有时可有脓性或粘稠性分 泌物自导管口溢出,口底扪诊可触及呈条索状的 导管,或可扪及导管内的结石。
(4)X线检查或造影:阳性结石X线咬合片可显 影,阴性结石在碘油造影时可见导管充盈缺损或 造影剂不连续。慢性颌下腺炎时碘油造影常表现 为导管外形不整齐,扩张或狭窄,分支导管扩张, 形成所谓雪花状或葡萄状的影像
2.慢性淋巴结炎
(1)临床上表现为颌下区无痛性肿块,有时 大、时小、反复肿大的发作病史,无腺体导管阻 塞症状。
(2)肿块位置表浅,数日可能有多个,呈串 珠状,可活动,腺体导管口粘膜正常。
(3)结核性淋巴结炎还可以有:a:血沉加 快;b:OT试验阳性;c:可有低热、盗汗;d:试验性抗 结核治疗有效。
3.颌下腺囊肿和舌下腺囊肿
颌下腺囊肿较舌下腺囊肿少见,而一些舌下腺囊 肿的肿胀却可以表现在口外颌下区,应当加以注意, 其鉴别点如下:
(1)仔细观察口底有无肿胀,用手指轻压颌下区 肿块,如口底出现有波动感的囊肿,即可确定为舌下 腺囊肿。
(2)二者穿刺液淀粉酶试验均为阳性,但以舌下 腺囊肿的液体较为粘稠。
四、颈部肿块的诊断
1.病史分析:
年龄、性别、肿块存在的时间,肿块的发展 速度以及肿块有无疼痛 等。
Skandalakis等提出“7”字规律,即7天者多 为炎症;7个月者多为肿瘤;7年者多为先天性肿 块。
2.检查方法:
(1)理学检查:肿块部位、数目、大小、形状、 表面皮肤颜色、肿块质地、边界、有无压痛、活动 度、波动与搏动、有无血管杂音。
(1)好发于儿童或青年,尤以颏下区多见。肿 块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
(2)肿块质地中等,界清,和表面皮肤无粘连, 触诊呈典型的坚韧而有弹性的所谓面团样感觉。
(3)穿刺可抽得乳白色豆渣样物质。
(4)二者临床上难以鉴别,最后确诊靠病理切 片;囊腔内有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件者,为皮样囊肿; 囊腔中如只有上皮细胞而无皮肤附件者,则为表皮 样囊肿。
(1)临床上二者多并存或互呈因果关系,以中 年男性多见,表现为颌下腺肿大,质地变硬,并且 多为单侧受累。
(2)症状:涎石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阻塞症状, 在进食时,尤其以进酸性食物时腺体肿大、胀痛, 称之为涎绞痛。慢性颌下腺炎早期颌下区不适或轻 微疼痛,口腔内常感有咸味,待颌下腺导管阻塞时, 亦可发生涎绞痛。
Ⅰ、Ⅱ
Ⅰ、Ⅱ、Ⅲ
Ⅰ、Ⅱ、Ⅲ
Ⅱ、Ⅲ
Ⅱ、Ⅲ
Ⅱ、Ⅲ
Ⅱ、Ⅲ
Ⅱ、Ⅲ、Ⅳ
Ⅱ、Ⅲ、Ⅳ Ⅵ

Va

③穿刺抽吸或手术活检,根据病理、肿瘤 细胞类型,结合转移灶部位,寻找原发灶。
④在原发灶隐匿的颈部转移癌,应进行系 统有重点的全身检查,B超、CT、核磁共振都 可有选择的应用。
(2)颈部淋巴结核和慢性淋巴结炎:
须除外其他疾病,尤其是转移癌后,方可下此诊 断,并要定期检查,以免误诊。
(3)颈动脉造影可见患部呈囊性扩大。B 超显示与颈动脉相连的囊性影像,CT检查更有 助于确诊
3.神经鞘瘤
(1)临床上以中年人多见,表现为圆形或卵 圆形,初起时质地坚韧,长大后容易粘液变,质 地变软。
(2)触诊时肿块可沿神经轴左右移动,但不 能上下移动,较大的肿瘤可有囊肿样感觉。本区 的神经鞘瘤多来自迷走神经,如来自感觉神经可 有压痛和放射痛。
② 腺体肿大(如甲状腺肿):弥漫性肿大, 边界欠清,质软,无压痛,表面光滑,随吞咽活 动。结节性肿大则质稍硬,表面不光滑。
③ 良性肿瘤(如甲状腺腺瘤):圆形或椭圆 形,边界清楚,质地较周围甲状腺组织稍硬,无 压痛,表面光滑,随吞咽活动。
④ 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边界不清,质地 坚硬,无压痛,表面不光滑,随吞咽活动度差。
六、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甲状腺外科疾病分类
先 天 性 甲 状 腺 疾 病
甲异 状位 舌甲 管状 囊腺 肿
甲状腺 甲状腺肿 功能亢进
高原继 功发发 能性性 腺甲甲 瘤亢亢
: :
地 散单
方 发纯
性 甲 状 腺
性 甲 状
性 甲
腺状
肿 肿腺

缺 碘 地 区
非 缺 碘 地

青 春
区期

甲状腺炎
(1)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
(2)触诊表现呈分叶状,质软、基底大、活动度小、 界限不清、有假波动感。
(3)穿刺偶尔可吸得淡黄色油脂样物质。
2.纤维瘤
(1)亦为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
(2)触诊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度大、界清, 和周围组织无粘连。以上仅叙述了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 的鉴别诊断要点,尚有许多较罕见的颈部肿块有待于进 一步探讨。s
颈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颈部肿块解剖分区
二、颈各区常见疾病
1.颈前区:
颌下颏下区:淋巴结炎、颌下腺炎、颏下皮 样囊肿
颈前正中区: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舌管囊肿
2、颈侧区
胸锁乳突肌区:转移癌、恶性淋巴瘤、鳃裂囊 肿、淋巴结结核、颈动脉体瘤等
肩胛舌骨肌斜方肌区(枕三角):淋巴结炎、 淋巴结结核、转移癌、囊状淋巴管瘤、血管瘤等
(3)穿刺可抽出陈旧性血性液体,不凝固 。
(三)颈侧区 1.囊性肿块
(1)腮裂囊肿:颈侧区亦为好发部位 (2)囊性水瘤: ①临床上以儿童多见,尤其以2岁以内男性幼儿 好发,本病90%在颈侧部,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 ②触诊有波动感,但体位试验阴性,透光试验 阳性。 ③穿刺可吸得清亮的淋巴液。
(3)海绵状血管瘤:
(3)有时如无法在术前确定囊肿来源,可于手术 中观察囊肿与二腺体内的关系,最后确诊。
4.颌下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按其组织结构和临床特性可分为毛细 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三种,发生于颌下区多为海 绵型淋巴管瘤。
(1)位置靠近颌下三角后缘,患处明显肥大畸 形,多为无痛性肿胀。
(2)早期质地柔软,压迫可有部分回缩,但体 位试验阴性。晚期肿块可变硬。
急慢性淋巴结炎
腮腺炎、腮腺混合瘤或癌
三、 颈部肿块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1.先天性:
多发于青少年,病程常以年计,一般呈单个圆 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边界清楚。B超检查呈囊性。 有时继发感染后形成瘘。常见有:鳃裂囊肿、甲状 舌骨囊肿、皮样囊肿、囊性水瘤、血管瘤等。
2.炎症:
(1)急性炎症: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病程以天计。 (2)慢性炎症:一般指慢性淋巴结炎,肿块较小,病 程较长,无痛,触之滑动。 (3)淋巴结结核:多个淋巴结肿大,进而融合成团块 状,干酪样坏死形成寒性脓肿。
锁骨上三角:转移癌(左侧称 Virchow淋巴 结)、淋巴结结核
3、颈后区
(1)脂肪瘤 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 块。触诊表现呈分叶状,质软、基底大、活动 度小、界限不清、有假波动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