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回首2003,中国企业界所经历的风雨历程,试想一下,把各种理念像烤肉一样串在一起,撒上“思维”的胡椒后,也不失为一顿待客大餐。

执行、领导力、接班人、全球招聘、国际化、跨文化、优秀到卓越,危机管理、CFO、并购、跨行业多元化、民营化、私募股权,这些词语也同时被学者、经理人、企业家串在“管理”的竹签上,在市场的碳火上滋滋作响。

一个企业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这些坎儿,肯定是要迈过去的,这也是中国民族经济壮大的“管理路线图”!只有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家,才是成功的企业家,SARS危机掀起的狂飙,将很多企业打翻在地,好在留下来的是更健康的。

关于接班人的问题,也令企业家忧心忡忡,人说富不过三代,接班人选择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即使本身富有领导力的企业家也不得慎之又慎,韦尔奇如此,柳传志也如此!全球招聘——好在这是个全球化的年代,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解决。

任正飞业已开始考虑在通过全球招聘解决华为接班人的问题了。

如果他成功了,他还要接着考虑一个新的问题——跨文化。

2003年,民营企业空前活跃,并购、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中小企业家关注的更为现实:如何获得运转所需的现金或如何把手中多余的现金再投资产生效益,以至于民资大潮甚至一度突破政策底线——私募股权投融资。

尽管国家初步同意其合法化,但众多习惯“擦边球”的民营企业家,却几乎摔到在河里的石头上,孙大午就是其中之一。

种种风云变幻,只不过是企业在寻找航标过程的暂时摇摆,完成了转型的国内企业,必将在新的航程中越行越远。

在2003年度,一系列的企业动态,与以往纷纷嚷嚷降价的吆喝相比,此次企业动态涉及到更深更广的领域,更多地体现了国内企业在战略方面的调整和转型,无论是并购也好,民营化也好,国际化也好,都是国内企业在发展战略方面新的动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分析其即将带来的变化,将会使我们的企业战略更加理性和符合实际,也更能适应未来的变化。

路线:今年以来,企业界掀起了大规模的并购热潮,在家电行业,格林科尔马不停蹄地并购美菱、吉诺尔、上菱电器,一举成为亚洲制冷行业的龙头,引起家电行业格局的剧烈变化;在汽车行业,一汽并购天津汽车,被称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并购案,上汽在江苏兼并仪征汽车厂,并参股安徽奇瑞,开拓中部地区市场;在乳品行业,上海光明收购广州达能,四川希望集团,内蒙古伊利等也发动了大规模并购;一时之间,并购风潮狂飙突进,已经成为2003年企业界最令人备感振奋的话题。

点评:此次并购风潮被普遍看好,它主要表现为同行业并购,以此形成产业的集中,打造其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减少了重复竞争;更重要的是,此次并购与产权改革,价值链重建、企业制度建设、竞争方式、管理模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变革紧密相连,将对国内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值得警醒的是,企业并购并不能时时都能创造神话。

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KPMG的最新报告表明,在1997年以来的全球并购案中,约30%的公司并购以失败而告终,只有17%的公司因并购而取得成功。

1994年,宝马以高价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罗弗汽车公司,但此后罗弗连年亏损,给宝马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巨大损失,无奈之下,宝马只好将罗弗车厂出售。

知名如宝马者,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些都足以令国内企业引以为戒,认识到并购中隐藏的危机,比如管理模式的移植,人事震荡的化解,企业文化的再造,多品牌的管理等,这些都将是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如此,并购仍然将是未来几年的企业热点,它是中国企业完成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必须经过的几道门槛之一,而通过并购,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的企业,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今年以来,企业界纷纷掀起了跨行业多元化的风潮,先是家电企业爱上了汽车,美的在昆明开办“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同时收购长沙三湘客厂,新飞集团要打造中国冷藏保温车第一品牌,三星奥克斯开始生产越野车和拖拉机;与此同时,搞IT的联想开始进军家电行业,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国内的两家摩托车巨头“隆鑫”和“嘉陵”也陆续进军葡萄酒业,将给传统的葡萄酒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点评:行业犹如围城,都有风险,舍弃熟悉行业,都想在别的行业,特别是一些所谓暴利行业分一杯羹,但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将眼光放在跨行业扩张或者转行上,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或许很多人说,当年韩国的现代、大宇、三星等巨头都通过跨行业多元化缔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但是,韩国的巨头是在自身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具备了强大的管理移植能力后才开始这一进程的。

并且,在当时需要快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形式下,韩国政府对企业的跨行业多元化给予了很多优惠条件。

而目前国内企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即使如此,到现在,一些韩国企业已经开始尝到了苦果,比如现代集团就因为产业过多,陷入了多元化的泥潭,管理模式的移植,以及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再造,是国内企业跨行业多元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完成这两大任务,跨行业多元化必将成为国内企业的噩梦,不幸的是,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跨行业多元化将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企业似飞蛾扑火一样奔向跨行业多元化,有人说,历史从来就没有使人变聪明,看来在国内企业清醒之前,将免不了交一笔不菲的学费。

国际化在国内喊了很多年,然而,以前却似乎只是一些吃螃蟹者的勇敢游戏,进入2003年,国际化才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无数企业在今年开始加快了国际化的历程,在今年的高交会期间,创维、金蝶等国内知名企业,还特别就企业国际化作了专门的介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另一方面,曾经因为率先在国外设立工厂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海尔,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人们对于国内企业国际化的心理预期遭遇重创。

点评:无论价格切入模式也好,还是品牌输出,资本并购,技术合作等模式也好,国内企业国际化都没有取得确切的进展,相反,国内企业的短处,却开始“发扬光大”,中国企业在争夺国际市场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发生与国内一样的恶性竞争局面。

很多产品都在国际上遭到反倾销调查,并被课以沉重关税惩罚。

而中国产品的“价廉质次”的整体形象,也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重重阻隔。

更重要的是,国际化人才的匮乏,屡屡使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受挫,但由于国内企业的内部管理文化与外企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外来和尚很难融入团队中来。

这些,都将使国际化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而在人才方面的突破,才能使它找到一丝曙光。

民营化这个词在今年有着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内涵,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在年初的时候,曾有人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的“MBO”年,但是,在实施MBO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最后,引来了相关部门对MBO喊停。

MBO的喊停,并不意味着民营化的停止,相反,民营化以其他的方式更充分地表现出来,而在此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TCL 的“暗度陈仓”,通过“阿波罗计划”,曲线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而此次TCL吸收合并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无疑又在其民营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点评:民营化的路,很多企业都想走,但是,他们最终却没有走通,在这串名单中,有长虹、春兰、海信等赫赫有名的巨头,独有TCL能够平稳地完成股份的改造,其中奥妙,或者更值得我们探讨。

从本质上说,李东生所推行的民营化之路,并不是简单的“国退民进”,李东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增量资本入手,TCL集团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授权经营协议:核定以TCL净资产3亿多元为基础,每年企业净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10%。

如果增长在10%~25%,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15%;增长25%~40%,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30%;增长40%以上,管理层可得其中的45%。

扮演多重角色的李东生既是国有资产的代理者,又是民营化的肇始者,将TCL民营化的切口始终牢牢锁定在增量资产上,寻找企业、政府、员工、管理层之间利益的共赢,最终使分享TCL成为可能。

恪守底线、对合法性的坚持和寻找利益共赢的智慧,这就是TCL改制成功的秘诀,这些都为未来的民营化进程提供了意义重大的参考,同时,也将引来更多仿效者,未来几年,民营化浪潮将会持续高涨。

今年以来,随着SARS危机的到来,以前的危机管理模式被彻底打破,而实际上,危机管理只是非典的冰山下露出的一角而已,如何提高执行力,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实现跨文化管理等问题,是很多企业关注的管理话题,并已经延伸到一个更广泛的范围,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

而这些变革,反过来,又将使企业目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生持续而深远的变化,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执行力》一书在国内的热卖,执行力这个话题迅速风靡国内,一时之间,企业言必称执行,似乎以前就不存在执行问题,是这本书出来后才存在执行力问题一样。

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另外30%呢?当然就是运气。

运气无法教,但战略和执行力可以言传。

国外靠执行力最成功的例子是沃尔玛。

百货业在美国早就是成熟的产业,按照传统观点,那应该是无利可图的产业。

但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开始从乡村包围城市,一点一滴拉大和竞争者之间的差距。

例如光是偷窃的损失,沃尔玛就比竞争者少了一个百分点,这样的成果和3%的净利相比,真是贡献可观,而这就是执行力的具体表现。

点评:执行力不彰的现象在国内公司屡见不鲜,这是组织的通病,但国内有些公司喜欢采用恐怖管理的方法治疗执行力不佳的组织病,往往先设定较高水准的目标,然后只问目标,不问手段,并将无法达到的目标经理毫不留情地开掉,反正要升官的人多得很。

经理人战战兢兢,生活在老板的压力下,这种方法虽然可提升执行力,但是老板必须事事躬亲,老板不在,员工执行力立即打折。

在这类公司中,通常老板的执行力,就是组织的执行力。

有效的执行是需要领导者亲力亲为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对企业具体运行的细枝末节的关心。

在领导者的亲自倡导下,执行文化应该成为企业的基因,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仍然拿企业运行最为关键的三个要素来说,战略、人员与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执行”的精神来指导落实。

今年,突然降临的SASE危机,使企业普遍遭遇危机,特别是快速消费品、医药等行业,各企业纷纷采取对策,以期渡过难关,一时间,危机管理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此次危机是对企业的一次全面考验,有的企业化顺利度过危机,而有的企业却在危机中落马,是企业已有的管理水平不同造成的,还是处理危机的策略不同造成的?可以说,一场非典危机,为企业审视自我提供了契机,认识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问题。

点评:英特尔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葛洛夫有句名言叫“惧者生存”。

这位世界信息产业巨子将其在位时取得的辉煌业绩归结于“惧者生存”四个字。

成功企业必须自我“毁灭”才能求生。

如果它们不自我“毁灭”,别人将把它们毁灭,让其永无再生之日。

由于危机情况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因此尽管在事先制定出危机应变计划,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存在,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