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理论与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理论先解释下,何为康德的道德理论: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这部电影的哲学含义,在我看来,甚至远远超越了《沉默的羔羊》对于生命的理解层面。
这倒是让我突然想起了哈佛大学Michael Sandel教授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的第一课《谋杀的道德侧面》。
在感情层面上,我们的道德推理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矛盾的,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的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我们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玩起了一个捉摸不定的周旋游戏,引出了结果主义哲学与绝对主义哲学之间意识行为上的矛盾冲突。
我们的感情在与道德,利益,仇恨中形成了一个怪圈,让卑鄙成为了善良,让错误成为了正确。
颠覆了我们头脑中以为正确的道理。
用康德的道德理论与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理论,给我们狠狠的上了一课。
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公平与正义》第一课《谋杀的道德侧面》一文:几种假设情境的哲学思考1:一个刹车失灵但方向盘可控的电车,前方有五个正在铁轨上的工人,直行下去,五个工人会被撞死,此时,有一个分轨,而分轨上只有一个工人,作为司机, 是继续开过去压死那五个工人,还是开到另一个铁轨,压死那一个工人?A: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即选择开到另一条分轨上,压死那一个人,而挽回五个人.但问题来了...2:一个医生,如果有五个病人都等待着不同的器官移植,不然,他们五个就等死,此时,一个健康人过来体检,如果按上述大多数做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或者同意,医生取出这个健康人的五个器官,挽救五个人,而让这个健康的人死去? 3:同样以电车为例,如果你从一座桥上目睹到这个失控的电车,而你旁边,正好有一个胖子,推他下去,他的吨位足以让电车停下,挽回那六个人的生命,我们可不可以推一下这个胖子?答案也很简单,医生不能那么干,作为目击者的我们,也不能推那个无辜的胖子. 但为什么我们同意电车司机为了救五个人而把电车开到另一铁轨而压死那一个呢?答案也简单,电车司机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是出于功利主义者的道德,最多数人的最大化幸福。
边沁是支持他这么干的,而且,如果刹车失灵属实,法庭可能会判他无罪.甚至于社会道德会赞扬他这种行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歌颂黄继光或者是董存瑞的道德一样.为了更多数人的不牺牲,而选择少数人的牺牲,所谓,小我和大我.但这种道德真的就是那么理所应当吗?而如果医生决定干掉那个健康的人,则是谋杀,这引出另一个道德准则,谋杀就是谋杀.你不能因为所谓的更多数人的幸福而去谋杀---但现实中,我们为什么又同情为了给母亲治病而去抢劫的抢劫犯?无论如何.谋杀就是谋杀,也因此,谋杀的侧面道德依然是谋杀,谋杀的道德侧面,则是非法.此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行为的道德与否,在于动机.刑法中有所谓的主观要件.这种功利主义的最大化幸福,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社会行为,但象所有阳光照不到地方则是阴影一样,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理论之后,就是上述的自由主义.个体的自我拥有,人对自我的绝对处置权,在哲学精神上,是个体和集体的本片把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撕扯的体无完肤,摧残至尽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了你。
在被扭曲的价值观背后是生与死,理解与被理解,剥夺与被剥夺,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孤立无助的思想斗争。
用尽最残忍的方式表述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
是对你思想的感官最大程度的刺激,在道德的背后施加了超越道德而又违背道德的行为,所有人在渴望被理解的同时又是何等深刻的在理解着别人。
每个人都是加害者,每个月却又成为了活生生的受害者,而每个受害者却只是遭到了自己的迫害。
中岛哲也的《告白》,其实更准确的话可以翻译为《自白》。
虽然仅仅只是用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生存之道,但却将问题延伸至了社会层面,蔓延到了普世价值观的地步。
此片中的哲学含义更像是庵野秀明的EVA系列,而每个人物又可以在那动画片中找到相应的映射角色。
这片子对于生与死的概念,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能力,超越了正常人思想感悟的界限,超越了社会的道德层面。
这活脱脱的就像是在探讨薛定谔的猫那些人活着又死了,每个人都是边缘人,每个人都行走在道德,罪恶,爱恨,是非,伦理,情仇,人性的最边缘,向前一步便是死,向后一步仍旧是死。
他们本来已经死了,而有人决定去碰触那边缘深处的东西,而他们便绝对死了,此片便是对薛定谔之猫的最深刻体现。
一切都是如此充满了矛盾,苍白的哭泣,切肤的嘲笑。
这就像失去痛觉的人向自己的心脏狠狠的刺去一刀,明知道会死,却在没有任何痛楚的情况下嘲笑自己的卑微,却又在恐惧中无助的死去。
我不得不说,导演,你真狠。
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却可以被升华为如此深邃的道德层面,微笑着却恶狠狠的践踏在我们的价值观之上,推翻了我们看待善恶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这世界上的道德观念。
社会层面片中重新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中,便是社会道德责任感,与普世价值观中去。
这里不光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还有责任与责任之间的,情感与矛盾之间的各种关联。
片中的那些孩子,从侧面映射了日本社会中的诸种因社会飞速发展而失去精神信仰的人,那些被大众精神价值所抛弃的精神层面底层的人群。
他们分别代表了A:高度自我,丧失了社会责任心,而只顾在自我内心硬壳中不顾一切的去实现人生目标的人,在他人眼中唯我独尊,只有我才是最尖端的人,对身边的人目空一切,毫不关心,甚至因为功利关系利用别人不择手段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失去了母爱,却要以杀人来造成影响,换取母亲的关注,违背了人类道德基本准则的人。
B:失去自我的人,在社会中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目的,失去了活着的动力,被别人冠以懦夫之名的懦弱胆小之人。
一心想要通过成就一件在别人眼里无法做到的事情,而获得别人的认同,最终选择了杀人,用在别人眼中的所谓勇气来掩盖自己内心中的空虚与胆怯心理的人。
C:对一切都事不关己的人,只要和我没有关系,再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的冷漠之人。
那些少年A与少年B周围的人,因事件并未惹祸上身于自己,对其发生的一切都毫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的去打击。
日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无疑是世人瞩目的焦点,但其飞速发展的背后,却造成了道德的严重缺失。
文化的严重错位、代际冲突、精神压力。
普通的日本人也不得不在短时间内经历许多次文化变革。
因此五、六十年代日本文化产业主要的出口电影,哥斯拉系列和黑泽明系列,都准确地表现了这种文化矛盾。
而在90年代又发生了新的事件。
1995年3月20日发生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及至少5510人受伤。
此一事件意味着日本社会的“干净”而无暴力已不复存在,并进一步加重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焦虑等精神问题。
而所有人物都显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错乱和心理疾病的症状(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故事本身也强烈地显示出存在主义色彩。
于是,无论是其艺术形式,还是其所表现的剧中角色与后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年轻一代所共同具有的焦虑症、自闭症、社交不适应等等的心理问题。
这不得不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的内心问题,究竟是由于教育失误的原因,还有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片中并没有太多的提及,但其问题的严重性,事件的普遍性,却都被深刻透彻的映射在了片中每一个角色的身上。
有时甚至会将观众代入到片中的环境,设身处地的与片中角色进行着换位思考。
整个事件的原因,无法归结到任何一个自然人身上,每个偶然的结果都会有一个必然的原因,而归根结底却都无从查找,只留给每个观众自己在内心中去默默的探究。
华丽的复仇中岛哲也的《告白》有着非常精致的剧本,结构精巧,毫不单调,尤其是借鉴了日本侦探电影的套路,再复合上导演一贯的华丽色调,立马就变得与众不同。
《告白》大致上是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忍不住让你联想到《处女泉》和《杀人不分左右》,但中岛哲也绝不会用那么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竭尽心机营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精神摧毁,没错,如我们的陈大导演所说,“最狠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平静面孔下有一颗毛骨悚然的灵魂,极度隐忍的背后,是为了获得旷日持久的狠毒复仇。
复仇的主题,经常在电影中被上升到仪式化的高度,就像《处女泉》中的父亲仰天怒吼,女孩身下成了汩汩清泉。
《告白》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这种基调,低饱和度和冷色调既增添了诡谲的气息,也形成了一种“间离”效果,这种“冷冰冰”和中岛过往的“金灿灿”虽然对比鲜明,但对叙事的贡献则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承认本身的真实性,不做过度阐释和说教,留足了空间让你体味和思考告白》这部电影绝非是单纯地关乎青少年教育这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一个无形枷锁捆绑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成人控制的世界里,孩子们单纯的念头永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反抗,他们也永远不是大人们的对手,倘若孩子们想反抗这个秩序化的世界,那只能如飞蛾扑火一般灰飞烟灭。
所以片中的两个主人公修哉和直树并不完全是被谴责的对象,即使他们代表着孩子内心深处的某个阴暗面,那个促使他们犯罪的环境更应该被批判:亲情的缺失、周遭的歧视,游离于关怀之外都让他们倍感疏离,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讨得瞩目,甚至不惜为之高扬起罪恶的屠刀。
犯了错当然会忏悔,也就是片中个人的“告白”,这种忏悔录式的独白与画面同步推进着故事发展,促成了电影本身的张力。
电影于此亦被解构着,每一个人的告白不仅叙述着真相的某个侧面,也发掘着各自阴暗的一环,而这些阴暗也相互交织起来,将故事推向最后的涅盘。
中岛哲也熟稔地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各种手段,也丰富了电影的文本结构,高速摄影让故事尽可能地碎片化,慢镜则展现着无穷无尽的诗意与张力,此外还有镜中反射的影像,共同成就了这个超离现实的万花筒般的世界。
不过这些都只是故事的一个衬底,《告白》的核心部分还是关乎爱与恨、罪与罚、善与恶的交代,即使导演对善恶并未作出明确的判断。
看似温婉的森口老师并非善类,她纵然可怜,却也狠毒,不急于求成,而是构造了一个完美的复仇计划。
对比起来两个孩子就显得单纯得多,直树是被认为窝囊和娘炮的那一类,他的自卑让森口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命门,最终在人为制造的压力下举刀弑母;修哉的心智要成熟地多,亦不易对付,但美月的一次谈话让森口看破了玄机,暗里设局,终于斗得他一败涂地。
森口的阴暗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她的复仇直接摧垮了两个孩子的意志,让后者承受了于自己十倍的煎熬,而这种煎熬也会像HIV 病毒那样寄居在他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