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低产田形成因素及其综合改造利用

浅析中低产田形成因素及其综合改造利用

浅析我县中低产田形成因素及其综合改造利用 [2004-12-07] ·作者:·来源:大足县农业局(重庆市)张晓燕摘要:大足县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水稻生产是我县粮食生产的重点,因此,改善中低产水稻田生产力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必经之路。

本文分析了我县中低产田形成因素及改良的可行性,提出了改造利用途径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中低产水稻田、成因、改造利用途径大足县今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现已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全县农耕地68万余亩,农作物以水稻生产为主,种植面积达45万亩左右,其中中低产田面积就达15万亩左右,这一部分田块因土壤障碍因素或人为栽培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作物产量低,土壤综合生产力下降,因而进一步改良这些中低产田,提高其产量及土壤综合生产力使我县粮食生产及地力进一步提高势在必行。

一、提高中低产初田产量(效益)的可行性我县粮食生产以水稻生产为龙头,水稻产量高低直接左右着我县粮食产量指标。

前几年水稻产量出理徘徊局面。

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低产田的面积较大,没有合理的改造和利用。

据土壤普查资料表明,由于土壤障碍因素,导致的中低产田面积10—12万亩,栽培管理不当形成的中低产田面积5—8万亩,经多年的改良(及耕制改革)后仍有15万亩左右,这些田块的水稻亩产一般为3 50—400公斤,影响大面积水稻单产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田块只种一季中稻,经济效益很低,亩平收入仅200—300元。

针对这些情况,我站针对不同的成土母质及栽培条件,在全县几个有代表的地区:天宝、原龙岗镇的明星和城南、金山、万古等镇乡进行了稻田综合开发利用配套技术以提高中低产水稻田产量(效益)的小区试验及大面积示范,可增稻谷100—150公斤,增种其它经济作物、养鱼等共计亩增产值200—600元的显著效益。

照此推算,全县中低产田至少增粮500万公斤,增收3000万元以上(产值),同时可以增加较大数量的绿肥(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由此可见,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结合先进的稻田综合配套技术,是我县中低产田改良、增产增收、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中低产田类型及利用改造途径(一)因土壤障碍因素造成的中低产田1、冷浸类(面积5—6万亩):包括深脚烂泥田、大肥田等,主要分布于正冲的中下部和房前屋后。

原因是地下水位高,田泥温低,通透性差,有毒还原物多,水稻易发生坐蔸,前期抑制营养生产,后期易贪青晚熟等。

改造途径:①工程措施:增设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

②农艺措施:是进行耕制改革: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和半旱式栽培。

2、渗漏类(0.8—1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河冲积沙地。

这类稻田土质太沙(即孔隙度大),保水保肥力差,水稻苗期生长不良,后期易早衰。

改造途径:可进行客土改良,沿河实行水旱轮作增种绿肥或蔬菜进行配方施肥等技术。

3、粘、酸、瘦类(面积0.5—0.8万亩):主要分布沿河冲积坝,死黄泥、白鳝泥是其代表土种。

水肥、气、热条件太差,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低下。

改造途径:可进行客土改良。

有针对性施肥,特别是增施有机肥或栽种绿肥。

4、矿毒类(面积0.2—0.3万亩):主要分布沿山脚下,由于引用有毒煤洞水灌溉,或化工厂污水,造成水稻减产。

改造途径:改善灌溉水。

(二)栽培技术不当形成的中低产田1、秧母田(面积3—4万亩):主要是秧苗期拉长秧苗营养不良,幼穗分化期短,穗小粒少。

改造途径:选用优质、高产、良种,早播早插。

2、部分水三熟(面积0.5—0.8万亩):主要是前几年对土壤掠夺式的利用,使土壤供养不足、土质下降,造成产量低下。

3、高榜望天田(即易旱地,面积0.8—1万亩):常年靠天下雨栽秧造成水稻干旱减产。

改造途径:有条件的地区可解决水源及时灌溉,无条件的改走旱路:实行“麦—豆—苕”、“麦—豆—豆”或栽果树、桑树等。

4、因施肥不当造成低产田(面积1—1.5万亩):长期单一的施用磷肥、有机肥施用少,掠夺式的栽培方式,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桔,土壤结构变差。

三、综合改造配套措施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关键是走综合改造的路子。

抓好工程措施——修排水沟,生物措施——优化种植结构、改进栽培技术、化学措施——推广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优质复合肥等。

(一)修建和改造排灌渠道,保证水源、排洪防冲、防治串灌到2002年我县共修排溉100余公里,埋地下管道21公里左右,新增灌溉面积0.9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26万亩。

新增除涝面积1.64万亩。

(二)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对冷浸类田除抓修排水沟外,实行半旱式栽培。

人为改变土表微地形,水稻生长期处于半干半湿状态,水、肥、气、热协调,对渗漏类田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种植绿肥(如紫云英、胡豆青)还田,将大肥田或肥池的粘泥掺入(30%左右),达到改良其本质的目的;对粘、酸、瘦类田实行掺入沙泥,改良其土壤质地;对矿毒田另辟水源或将煤洞水沉淀氧化后再灌田。

通过以上措施对土壤质地进行改造后再配合稻田综合开发利用配套技术,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

主要有:稻—稻—鱼(笋)、稻—萍—鱼、稻—菜—菜、稻—饲料(绿肥)。

改种旱作:麦—豆—苕、麦—豆—豆等。

主要技术措施:1、利用综合增产技术,半旱式免耕,种好头季中稻。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立足抗灾、早播早栽,使水稻分蘖早,成穗率高,中稻、再生稻扬花安全,避开了严重的高温伏旱;同时注意加强病虫害防治,重施底肥,看苗追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水稻专用复合肥,增施有机肥,对蔬菜田,绿肥田采取控氮、增磷、施叶面肥等技术,使水稻长势平衡,产量有了明显提高,平均亩增产80—100公斤。

2、扩大稻菜面积,增种高产蔬菜,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采用稻—菜—菜模式,亩平产值可达800元左右。

经多年示范总结,尤其是房前屋后的水稻田种菜既方便又增收。

蔬菜平均亩产可达25 00公斤,产值1000元左右。

3、狠抓稻鱼、稻鸭共生,通过增喂饲料,加强管理,实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稻田有机质,达到增收增效益的目的。

养鱼。

在水稻分蘖中期,每亩放50—60克的草鱼80—100尾,前期浅水、后期适当加深水层。

同时,适当在沟内投放牛粪、青草、萍等饲料。

亩产成鱼可达50公斤以上,养鸭。

于水稻分蘖前期放150—200克/只的鸭25—30只于稻田中,昼夜生活在稻田,关键搞好防逃措施,同时适当补喂饲料,于水稻灌浆乳熟期捕捉成鸭。

4、积极种植绿肥。

如稻田养萍,在水稻播栽前把细绿萍放至鱼凼中繁殖(凼中无大草鱼)。

于水稻分蘖中期亩施萍种150—200公斤,于半旱式沟内,只在沟中补施磷肥20公斤左右,萍满后及时捞起喂猪、养鱼、养鸭,堆沤有机肥等,还可种植胡豆青、紫云英等,紫云英接种根瘤菌通过生物固N增加土壤有机N,这样不但增加了饲料,又培肥了地力。

5、高塝田等放水改旱作。

增种大豆,实行“麦—豆—苕”、“麦—玉—豆”、“麦—春豆—秋豆”等,大豆营养价值高,能生物因氮,大豆亩产一般在100—150公斤左右,春、秋连作平均亩产240—260公斤,亩产值可达600元以上,这样比种水稻既增加收入,又节省劳力,还通过生物固氮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

6、渗漏类沙田可种西瓜。

在3月中旬采用地膜育苗,亩用量50克,经30—40天,待3—4片真叶后,4月中旬移栽,亩产西瓜上千斤。

7、望天田、缺水田块改种果树,如枇杷、梨子、白果树等,或栽桑养蚕。

果树下可种绿肥、草,这样既有了收入,又保持了水土流失。

(三)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在搞好养殖业基础上施用有机肥,到2002年农家肥亩用量已达3000公斤,大力提倡秸杆还田。

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改善其结构,增加土壤微生物,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二OO三年八月一日玉溪市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编制完成发布时间:2009-05-27 来源:玉溪市水利局(云南)作者:点击率:754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中低产田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切实把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任务落到实处,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我局组织各县区水利局相关专业人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历时2个多月,编制完成《玉溪市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2010年-2020年,全市共规划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建设项目区78个,项目涉及全市9个县区的60个乡镇、84个行政村,规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1.11万亩,规划总投资40543.4万元。

其中:红塔区4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07万亩; 江川县9个项目区,改造面积4.92万亩; 澄江县5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03万亩; 通海县8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60万亩; 华宁县7个项目区,改造面积3.49万亩; 易门县8个项目区,改造面积3.53万亩; 峨山县11个项目区,改造面积4.29万亩; 新平县11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15万亩; 元江县15个项目区,改造面积6.03万亩。

规划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灌排渠系、机电泵站、田间道路、配套设施等的修复、改造、续建和新建。

项目区共规划建设水窖5119个,小型水源工程188件,灌排渠系1506.3km,机电泵站22座,水闸48道,配套田间机耕路122.7km。

其中:(1)2010年-2015年:规划实施项目区49个,共规划建设水窖2919个,小型水源工程50件,灌排渠系917km,机电泵站20座,水闸45道,配套田间机耕路80.1km。

总投资26573.0万元,其中:请求省财政补助50%计13286.5万元,市级财政补助30%计7971.9万元,县财政及群众自筹20%计5314.6万元。

项目实施后,受益人口为26.14万人,可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1.662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0.3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09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181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968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33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9934万元。

(2)2016年-2020年:规划实施项目区29个,共规划建设水窖2200个,小型水源工程138件,灌排渠系589.3km,机电泵站2座,水闸3道,配套田间机耕路42.6km。

总投资13970.4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6985.2万元,市级财政补助4191.1万元,县财政及群众自筹2794.1万元。

项目实施后,受益人口为9.09万人, 可改造中低产田面积9.45万亩(其中:改善灌溉面积7.8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5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892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94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961万元。

(玉溪市水利局)。

相关主题